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國內生態經濟相關研究綜述

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率低,特殊的國情促使我國在進行經濟建設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積極開展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工程。然而,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邊治理、邊破壞,局部好轉、整體惡化等現象依然頻頻出現,于是,開展理論與應用研究,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就成為我國學術界的一項長期、艱巨且極具意義的事業。早在1973年,《國務院轉批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關于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情況的報告》中就要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同時并進,協調發展”劉天齊,黃小林,宮學棟,等.區域環境規劃方法指南[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39.②許滌新.生態經濟學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0.。1980年,許滌新發起、召開了首次生態經濟座談會,并在他的著作中強調“在生態平衡與經濟平衡兩者之間,作為主導的一面,一般來說應該是前者”②。1989年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在第四條中做出了明確規定:“國家應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發展生態經濟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逐漸顯露并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認可,同時,城市化的迅速推進也激發了我國學者們更深入地研究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問題的熱情。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基于城市進行的生態與經濟協調研究就在我國學術界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1984年,馬世駿、王如松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提出以人類與環境之間關系為主導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并認為城市就屬于一種典型的復合生態系統。馬世駿,王如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1984,4(1):1-9.在此基礎上,1988年,王如松等分析了城市生態系統中的經濟、社會和自然結構,以及生產和生活自我還原功能的結構體系,解析了城市生態位、生態庫等原理,并提出運用生態系統優化原理、泛目標規劃方法和控制論方法研究城市生態,還為生態城市建設規定了三項原則,即人類生態學的滿意原則、經濟生態學的高效原則、自然生態學的和諧原則。王如松,劉建國.生態庫原理及其在城市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88,1(2):20-25.在之后的研究中,他更是在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天城合一的中國式生態城市的理念。與之類似,丁健認為建設生態城市將是人類共同的愿望,其目的就是讓人的創造力和各種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的潛能都充分釋放出來,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環境里造就一代超越一代的生產力。生態城市是一個人工復合系統,它既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又是現代文明和發達城市的象征,一個合格的生態城市應當起到如下作用:充分實現技術與自然的融合,維護城鄉環境的清潔、優美、舒適,保障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保護三者之間的高度和諧關系,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的創造力、生產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丁健.關于生態城市的理論思考[J].城市經濟研究,1995(10):18-22.對于復合生態系統這一界定,還有許多學者也表示了認可。沈清基認為城市是由社會、經濟和自然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并強調其應該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且達到動態平衡狀態的城市生態系統,生態城市應做到子系統間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良性循環。沈清基.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52-55.屠梅曾等也提出生態城市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它以人的行為為主導、以自然環境系統為依托、以資源流動為命脈、以社會體制為經絡。屠梅曾,趙旭.生態城市:城而發展的大趨勢[N].經濟日報,1999-04-08.黃光宇和陳勇在研究中同樣以復合生態系統的城市理論為指導,他們提出生態城市建設應綜合利用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等各種信息,協調現代城市經濟社會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保護與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維持和發展的能力。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計方法研究[J].城市規劃,1997(6):17-20.“簡單地說,生態城市就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黃光宇,陳勇.論城市生態化與生態城市[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9,12(6):28-31.生態城市的研究應包含哲學、文化、經濟、技術層次,具有和諧性、高效性、整體性、多樣性、全球性。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52-55.

隨著生態城市研究的不斷深入,更多的理論和觀點相繼產生,使我國的生態城市理論日益豐富和發展。2000年,吳人堅以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的現實和經驗為基礎,運用生態經濟學方法全面分析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原理和途徑。吳人堅.生態城市建設的原理與途徑[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1-17.而在任倩嵐的觀點中,生態城市則被認為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高級階段,它是人類理想的生存環境,具備了生態化社會、生態化經濟、生態化自然環境等特征。任倩嵐.生態城市: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淺議[J].長沙大學學報,2000,14(2):62-64.

2001年,馮端翊在研究中,為生態城市總結了多種內涵,包括:確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規劃,控制城市的人口規模、提高其素質,推行清潔生產、清潔消費及建設清潔的交通體系,搞好市區的立體綠化,推進城區周邊的農業生態化發展,控制區域的城市密度,改善城市考核辦法和指標。馮端翊.生態城市及其內涵[J].綠化與生活,2001(4):4.彭曉春等則認為生態城市應包括自然—地理層、社會—功能層與文化—意識層三個層次。彭曉春,李明光,陳新庚,等.生態城市的內涵[J].現代城市研究,2001(6):30-32.黃肇義和楊東援認為,生態城市是全球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其公平承載能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人居環境。黃肇義,楊東援.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01,25(1):59-66.韓錫英提出在生態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應提高市民的生態環境意識,調節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加強綠化建設和保護生物資源,以經濟和法律手段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提升,重視軟科學的作用,建立生態城市建設協調機構和決策機制。韓錫英.建設生態城市[J].經營管理者,2002(4):15-16.黃金川等分析了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認為城市化通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能源消耗和交通擴張對生態環境產生脅迫;生態環境又通過人口驅逐、資本排斥、資金爭奪和政策干預對城市發展產生約束。黃金川,方創琳.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耦合機制與規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劉耀彬等同樣肯定了這種相互作用關系,指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支撐,生態環境條件的好壞直接對其區域城市化發展的速度和規模產生制約和反饋。劉耀彬,李仁東,張守忠.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標準及其評價模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5(5):140-148.蓋凱程就我國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協調發展進行了專門的分析和對策思索。蓋凱程.西部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四川:西南財經大學,2008.陳曉紅則以東北地區為例分析了生態環境與城市化進程推進的協調發展戰略。陳曉紅.東北地區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在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下,我國學者對生態城市的研究熱情空前高漲,不僅相關著作與文獻大量涌現,許多學術會議和交流活動也不斷展開。如2002年,第五屆生態城市國際會議在深圳召開,呼吁為推動城市生態建設采取相應行動,并提出了21世紀城市發展的目標、生態城市的建設原則、評價與管理方法,對生態城市建設做出了規范。第五屆國際生態城市會議.生態城市建設的深圳宣言[J].環境導報,2002(9):29-30.我國還專門設立研究組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對我國的生態、資源、環境進行管理、評價,也為未來城市建設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議程中指出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將自然資源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自然資源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運用市場機制和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手段,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同時,隨著生態城市建設在我國如火如荼地進行,各類獨具特色的規劃建設方案也接連被提出。其中,錢學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將中國山水詩詞、古典園林建筑和中國山水畫融合在一起應用到城市建設之中,設計了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人類聚居環境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發展的基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生態基礎評價[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吳良墉、周干峙等人也都肯定了“山水城市”概念為生態城市建設注入了中國特色元素,也為生態城市的中國化發展開辟了新的思路。此外,“衛生城市”“環保模范城市”“綠色城市”“花園城市”“園林城市”“天地園林”“文明城市”“可持續城市”“信息城市”“山地城市”“循環城市”“宜居城市”“低碳城市”等生態環境友好型的城市規劃概念陸續出現,它們大大開拓了我國生態城市發展的視野。

總之,我國學者對生態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晚,對國外早期理論進行了大量介紹和深入研究,其中仍以歸納描述居多。在此基礎上,國內學者也強化了對理論的實際應用,利用我國的現實數據進行了許多檢驗和論證,尤其在我國城市化蓬勃發展的時期,涌現了大量關于我國生態環境現狀、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專著、論文數量極多。學者們對于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變化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關注,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在生態城市建設方面,從不同視角,利用各類方式方法給出了許多發展意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台县| 衡阳市| 冀州市| 阜南县| 策勒县| 健康| 绥滨县| 乳源| 华蓥市| 宕昌县| 称多县| 白玉县| 商水县| 淮滨县| 满洲里市| 原平市| 婺源县| 积石山| 祁东县| 图们市| 宁武县| 建德市| 江西省| 喀喇沁旗| 宣汉县| 布尔津县| 临沂市| 昆山市| 商城县| 无为县| 高唐县| 通州市| 顺义区| 阿城市| 苏尼特左旗| 垣曲县| 宜春市| 通渭县| 巴塘县| 五常市|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