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2 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相關文獻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城市化的步步推進,使得城市的合理建設和良性發展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話題,其在學術界也同樣備受矚目。隨著人們的追求日益理想化和多樣化,人們對人居環境的要求也逐漸提升,作為高品質生活和高水平經濟的代表,城市更加突出地體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和諧共生已成為城市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近代工業革命給城市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受此影響,許多學者都投入恢復城市生態的研究當中,提出了各種構想和建議。1898年,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和城鄉結合的理論被認為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他所規劃的這種全新的城市形態也是城市的生態化建設的思想萌芽。其后,吉德斯、希爾伯賽默等學者也在城市規劃與發展研究中融入了生態學的思想和方法,一時間,包括《雅典憲章》在內的許多文獻都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視為城市建設藍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人與生物圈計劃”并致力于開展對生態城市的探索,認為生態城市是“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方面出發,共同創造的一種能夠充分將技術和自然相融合的供人類進行活動的最優環境,它可以誘發人的創造性,刺激生產力,并向人們提供高水平的物質及生活方式”;蘇聯科學家楊尼斯基也對“生態城市”下了定義,他指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術與自然得以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社會生產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物質、能量和信息被高效利用,生態環境實現了良性循環。YANITSKY O. Social Problems of Man's Environment[J]. The City and Ecology,1987(l):174.“生態城市”概念的正式誕生使得城市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結合開始有了更加清晰與具體的模式,并且在1984年,“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第57集報告中又更清晰地為生態城市規劃提出了五項重要原則,具體包括:一是加強與生態有關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如重塑自然景觀的面貌,保障腹地具有持久地供養城市發展的能力;二是規制居民生活中涉及的生態環境標準;三是保護地區的歷史與文化;四是實施保護生態的有關戰略,例如保護大自然、保護動植物安全、維持資源存續、防治環境的污染;五是將自然生態的元素融入城市之中。黃肇義,楊東援.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01,25(1):59-66.

關于生態城市的一系列界定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也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美國生態建筑學家雷吉斯特在《生態城市伯克利》一書中概括性地給出了一個生態城市的定義,他認為保證人類的健康、維持大自然的旺盛活力是生態城市所要堅持完成的任務,其目標是要努力構筑起一個擁有健康優美的生態環境的城市,使人類的聚居地能夠更加緊湊,更具節能環保的功效,充滿朝氣與活力,實現與自然和諧、共同發展。MCGRANAHAN G, SATTERTHWAITE D. Urban Centers: An Assessment of Sustainability[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2003,28:243-274.羅絲蘭德則認為生態城市應包括:適宜的技術,健康的社區,經濟和生態的良性發展、可持續發展,普及的綠色運動,生物地方主義,本土型的世界觀,以及穩定的政策、環境保護、生態產業推進、生態女權主義、深層的生態學理念、蓋亞假說等。ROSELAND M. Dimensions of the Future: An Eco-city Overview[M]. Gabriola Island: 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7:1-12.而澳大利亞建筑師唐頓更是把生態城市的作用提高到了決定人類命運的高度,在他的觀點中,生態城市建設必然會是城市環境發展的下一個階段性使命,它包括了道德倫理要求以及人們對城市生態進行恢復的一系列對策計劃,如以最適合當地的方式進行城市建設,考慮與自然的相輔相成,避免沖突;以最適合人們生活的方式開展城市設計,令空氣、水、養分及生物同時保持健康的平衡并達到良性循環;使弱者變強,幫助饑者得以溫飽,令流浪者皆能得到庇護;使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被建設成一個個永久適合任何一個人居住的地方。DOWNTON P F. Ecopolis: Architecture and Cities for a Changing Climate[M]. Collingwood:CSIRO,2009.

生態城市的理念自誕生起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相關研究不斷涌現,正如澳大利亞學者恩奎斯特在《走向生態城市》所指出的,“生態革命的火種已被散播到了各地,城市儼然成為生態革命主要的前沿陣地”ENGWICHT D. Towards an Eco-city: Calming the Traffic[M]. Sydney: Envirobook,1992.,越來越多的學者都加入到討論之中,許多國際高端會議的召開也為生態城市建設提出了更多的意見與建議。1990年,第一屆國際生態城市研討會(International Eco-city Conference)召開,此后,國際城市生態組織先后召開了四屆會議,并通過了“國際生態城市重建規劃”(The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Rebuilding Program),提出建設生態城市應該包括對城市進行重新設計,對盲目地進行擴張、刺激城市無序蔓延的行為加以管制;高效合理地利用地區資源;塑造能源節約型的交通體系;對傳統的村莊、小城鎮及廣大農村地區實施改造;修復遭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強化政府的管理職能;實施一系列經濟激勵政策等。1991年,荷蘭國家自然規劃署(National Physical P1anning Agency, NPPA)推動了“生態健康的城市發展”(ESUD)研究,并出版《生態城市——生態健康的城市發展策略》一書,書中指出生態城市理應被建設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城市、充滿活力的城市和具有參與性的城市。1992年,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也專門舉辦了關于未來生態城市的全球高級論壇。澳大利亞城市生態協會(UEA)在1997年更具體地明確了生態城市發展的幾項原則,其中包括:控制城市的無序蔓延;優化能源利用的結構;協調城市開發與生物區域保護,使其相互平衡;保障城市開發與土地的承載能力之間的平衡;修復城市中退化的土地;進行生態文化的宣傳和建設;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完善社區服務,充分滿足人類的需求。在各界的期盼與鼓勵下,許多成熟的理論研究成果被付諸實踐,建設生態城市的熱潮開始在全球興起,如美國加州伯克利以“重建與自然相平衡的城市”為宗旨,成功地開展了生態城市計劃,并為眾多城市建設實踐提供了范本;美國的克利夫蘭、波特蘭等大都市都啟動了生態城市建設計劃;美國舊金山的綠色城計劃、丹麥的生態村計劃啟動;此外,印度的班加羅爾、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巴西的庫里蒂巴,以及法蘭克福、東京、首爾、莫斯科等城市的生態城市計劃也相繼實施。同時,大量生態城市建設的具體方案也不斷被推廣和檢驗,如“健康城市”“森林城市”“空中城市”“生態城市”“數字城市”等,它們開啟了生態城市建設全面發展的新局面。

總之,隨著對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探索的加深,相關研究也更為具體,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集中地,自然成為生態經濟研究的關注焦點,而且在城市化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城市的發展變化對生態的破壞和影響也是巨大的,因而在城市建設中融入生態理念,打造經濟、社會、環境相協調的生態型城市的觀點在學術界一經提出,便迅速風靡世界,在豐富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上,生態經濟的許多模型和概念得到了實踐的機遇,學者們開始針對不同地域的生態特性為不同地域量身定制經濟增長方式和城市發展規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金县| 渑池县| 玉田县| 沽源县| 江西省| 内江市| 牙克石市| 灵台县| 蓝田县| 班戈县| 临安市| 南木林县| 榆中县| 呼和浩特市| 方山县| 嵊泗县| 阿拉尔市| 西乌珠穆沁旗| 沈丘县| 万州区| 黄梅县| 贵溪市| 乐昌市| 冕宁县| 巴林左旗| 左贡县| 海原县| 蚌埠市| 许昌市| 邵武市| 岑巩县| 丰都县| 连城县| 安多县| 榆中县| 新宁县| 邵武市| 晴隆县| 卓尼县| 民勤县|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