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觀察:大學生眼中的家鄉變化
- 肖文
- 1420字
- 2019-12-06 09:57:49
心懷農村沃土——舟山市普陀區展茅街道鄉村旅游的發展
2016年2月2日,我去展茅街道干施岙游玩,之后又翻閱了關于展茅旅游的相關資料,去展茅街道了解鄉村旅游情況,對展茅發展鄉村旅游感受頗深。
普陀區展茅街道位于舟山本島的東北端,境內陸域面積33.45平方千米,根據境內上潘孫“野豬巢”和太平橋田畈出土的石錛推測,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展茅就有人類定居。展茅背山面海,歷史上以農業經濟為主。由于人多地少,學手藝賺飯吃成為傳統民風,展茅篾匠、木匠、銅匠、鐵匠、泥匠等手工業者特別多,素有“五匠鄉”之稱,是海島舟山農耕文化非常突出的一個地方。

展茅街道干施岙文化禮堂
近10年來,展茅根據自然資源條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開始謀劃一條立足本土自然資源的錯位發展之路,鄉村旅游已成為展茅經濟發展的新途徑,其中,干施岙旅游項目初見成效,讓展茅人真正感受到“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干施岙的成功在于以“民俗文化、山水田園”為主題,延伸產業鏈,將山地居住和旅游發展相結合,促進產業升級;依托文化物質載體,深入挖掘文化內涵,促進文化資源與物質資源相結合,豐富鄉村旅游內涵;將自然、人文、環境有機融合,既保留住了淳樸的鄉風民俗,又融合了現代化的元素,把傳統的美麗鄉村生態游和農家樂緊密結合,同時展現出了干施岙特有的濃郁的文化氛圍;目前形成香樟園、水上樂園、傳統樂園、農趣園、五匠館等項目,突出觀光與體驗相結合,成為普陀海島鄉村游核心板塊。
但展茅的鄉村旅游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一是景區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景區挖掘文化內涵不夠深入,吸引游客停留時間短,不能滿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難以留住客人,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經濟優勢有待加強。二是景區旅游產品開發欠佳。在國際國內旅游市場需求不斷增大的當下,人們對旅游產品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對旅游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旅游者更注重旅游項目的參與性、娛樂性。因此展茅應著眼于現有的資源,開發具有民族性、自然性的旅游產品。三是人才匱乏。旅游從業人員缺乏系統的培訓,在實際的旅游經營中,管理人員由村干部兼任或當地農民擔任,旅游的迅速發展與經營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相矛盾,旅游項目處于粗放經營的狀態。
針對展茅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深入發掘景區文化旅游資源,結合民俗、文化旅游、自駕車旅游和民俗風情園體驗等新興旅游產品的培育,深度融合文化創意,按照定位準確、主題突出、特色鮮明、梯次發展的要求,深入挖掘五匠文化、農家勞作、水上游樂、孝文化等展示項目,開發翁家岙古溪、古橋、“龍宮”等探古尋幽活動項目,以及柴家村柴家走馬樓古建筑文化體驗項目,形成展茅“金三角”旅游圈。二是全力抓好景區宣傳推介,提高景區對外知名度。要緊緊圍繞“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開展多層次、高水平和全方位的宣傳營銷活動。要充分運用報刊、廣播、影視、演藝、網絡等傳媒手段和旅游推介會、旅游促銷會,組織開展文化旅游品牌推介和展示活動,形成多角度、高密度、立體式的宣傳陣勢。三是加強社區參與和對農民的培訓,引導鄉村旅游開發要將農業、農民和農村發展高度結合起來,使旅游業成為鄉村社區重要的產業。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農民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要把鄉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區參與力度,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引導工作,激發農民辦旅游的積極性,提高農民辦旅游的能力,努力開拓鄉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廣大農民真正得到鄉村旅游發展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