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我的香港護照

——潘鴻江 口述

受訪者:潘鴻江,男,1962年出生于溫州市

采訪時間:2009年11月26日

采訪地點:靜岡縣

采訪者:鄭樂靜

錄音整理:楊維波,王小麗

文稿編輯:鄭樂靜

(一)我的爺爺

采訪者:潘先生您好,我特別想采訪您,因為你們家族在中日友好關系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非常遺憾的是,現有的資料中關于在日本的溫州人的介紹特別少。一般就提到三位人物,其中一位就是潘巖法。

受訪者:潘巖法,對。你見到他了嗎?

采訪者:另一位就是您父親。

受訪者:他的爸爸(指潘巖法)在溫州是有名氣的,華僑中學溫州華僑中學是1957年由溫籍愛國僑胞捐資創辦的,是浙江省首批由華僑捐資興辦的學校之一。1963年9月,日本僑領潘巖法率團來溫訪問時,第一句就問僑聯干部有關華僑中學的情況,并捐資數千元支持學校發展。次年,其子回溫,潘巖法又托他帶一筆錢捐給學校。清檸.1957年愛國僑胞集資創辦華僑中學.溫州晚報,2009-09-30(4-5).就是他爸爸出錢成立的。

采訪者:關于您爺爺,我手頭的這兩份材料寫的內容不一樣,您看一下是哪一份的比較準確?這份材料寫潘進法先生是1922年來日本。另一份材料寫他是1927年來日本。

受訪者:1922年是對的。

采訪者:1922年來的日本。按照這里寫的,前5年他是打雜工,從販賣雨傘到開小面店。您爺爺從大阪上岸后去了哪里?

受訪者:從大阪上來以后,就跑到東北,仙臺那邊。

采訪者:先去了仙臺?

受訪者:在東京是不行的。第一,大地震。那時候地震,這個在溫州想也想不到的。

采訪者:那是從大阪直接去的仙臺呢,還是在大阪待了一段時間?

受訪者:肯定是要待一段時間的嘛,這個我也不知道。從大阪進入日本的事我爺爺跟我說過。他是坐船來的。

采訪者:那您爺爺來日本之前,在這邊有認識的人嗎?

受訪者:沒有沒有。

采訪者:也就是說您爺爺出國的時候,并沒有明確的目標,是去哪個國家都行,是這樣的嗎?

受訪者:那時候,這事他也沒有說。好像是說那個時代跑日本是最安全的,聽說是這樣。

采訪者:是相比歐洲來說嗎?

受訪者:與歐洲比的話,日本是最安全的。那時候溫州人來日本是不多的。當時是跟青田人一起的,你知道嗎?為什么呢?原因是這樣的。青田人那時候,來日本是很多的。現在在青田當地的山上會說日語的老人很多,你知道嗎?

采訪者:有資料記載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有很多青田人和溫州人來日本,但是到1923年大地震的時候……

受訪者:回去了。

采訪者:對。

受訪者:所以肯定是,因為青田那邊以前是溫州管的嘛。肯定是那個關系(溫州人跟著青田人)跑到日本。

采訪者:也就是說看到青田人,有這么多人出去,您爺爺也跟著過來?

受訪者:對。肯定是這個意思吧。那不是一年嘛,第二年,第三年,跑到日本比較多。

采訪者:那時候您爺爺是一個人出來的嗎?

受訪者:不是一個人。

采訪者:和親戚?

受訪者:不,大家好多人的。去山梨縣的也有的。他們人都不在了。還有林葉通的爸爸也是一起的。

采訪者:您爺爺和林葉通父親是同一條船過來的?

受訪者:是不是同一條船就不清楚了。

采訪者:同一時期?

受訪者:好像是同年進日本。同一條船,十幾個人進日本是進不去的。還有呢,濱松也有個青田人嘛,他們都一起的。我跟你說啊,那時候靜岡的華僑總會,就是溫州人搞的。

采訪者:這份資料里也提到了靜岡縣華僑總會,說您爺爺是帶頭人,發起人。寫著1943年成立,然后1943年到1967年任副會長。

受訪者:對,對。所以那時候都是溫州人。

采訪者:像您剛才說的,您爺爺先到仙臺,后來是怎么轉到靜岡的呢?

受訪者:原因是靜岡這里的天氣跟溫州差不多,是很溫暖的一個地方。靜岡是日本一個溫暖的地方。大概原因是這個吧。還有水好喝,主要是水。

采訪者:哦,是嗎?

受訪者:還有富士山,最大的原因還是暖和。暖和,這是最重要的吧。

采訪者:那您爺爺來了這邊,先是賣東西還是?

受訪者:開頭呢賣肉的,肉店。

采訪者:在仙臺開了肉店?

受訪者:沒有沒有,在這邊(指靜岡)一開始是賣肉的,肉店。

采訪者:哦,在靜岡先是賣肉,在仙臺是做什么呢?

受訪者:仙臺我不知道,但是仙臺那邊呢找了老婆,日本的奶奶,帶過來,一起過來。

采訪者:哦,在仙臺結的婚?

受訪者:那時候就是結婚嘛。

采訪者:您能回憶起來他具體是哪年來靜岡的嗎?

受訪者:是1944年啊,1945年左右,來沼津吧。1945年已經在這里了。開始是開肉店。

采訪者:萬來軒潘進法所開的料理店的名字。一開始就是肉店?

受訪者:不,不。開始是肉店,是沒有名字的,是他個人的。

采訪者:然后到了1947年開了萬來軒?

受訪者:好像是的。

采訪者:萬來軒是面店還是中華料理店?

受訪者:中華(料理),一開始是拉面店。拉面店里除了拉面,定食日語中的定食是指餐廳所提供的以米飯、主菜及醬湯為主打的套餐。什么都有的。以前日本的拉面店里面咖喱飯也有,豬排飯也有,雞肉雞蛋蓋飯也有的,說是拉面店,其實就是食堂,簡單地說。

采訪者:然后慢慢轉型成中華料理店?

受訪者:對對對。但是真正轉成中華料理,是我父親來了以后。

(二)我的父親

采訪者:您爺爺下面有幾個孩子?

受訪者:我爺爺就2個嘛。

采訪者:除了您父親還有?

受訪者:潘寶元嘛。已經不在了。

采訪者:他也在日本嗎?

受訪者:他在日本過世的。

采訪者:您父親大還是潘寶元大?

受訪者:我父親大。

采訪者:這份資料介紹,他們兩位都是出生在溫州老家。

受訪者:對。我爸爸還有個哥哥的。

采訪者:還有個哥哥?

受訪者:在中國12歲的時候死的。好像。被洪水沖走了。

采訪者:所以真正意義上您父親(潘寶吉)是您爺爺的第二個孩子?

受訪者:對。一共3個男孩子。

采訪者:關于您父親的介紹,這份資料寫的是1964年由香港來日本。

受訪者:對。這事很簡單了。1962年去香港。

采訪者:1962年?

受訪者:1962年8月去香港。

采訪者:那時候去香港容易嗎?

受訪者:那時候,香港有很多溫州人的嘛。是誰我忘記了,我們住的那個華僑新村里面有一個香港的,很有名的人,是個老板,都是他幫忙的。在香港等著來日本等待了1年多嘛,都是他幫忙的。也是我們家隔壁的人哪。姓什么我都忘記了,我去香港的時候也是他幫忙的。我爸爸來日本是1964年,是對的。從深圳那邊去香港是1962年8月份。

采訪者:您父親1962年去了香港,然后在那邊等了2年,1964年來的日本。

受訪者:嗯,1年多一點吧,反正是。

采訪者:那您父親來日本以后就直接來靜岡?

受訪者:是的,來這里,萬來軒。為什么呢?我爺爺這邊沒有男孩子。只有2個女兒。

采訪者:就是跟這邊的日本妻子有2個女兒?

受訪者:嗯。日本以前也是,按照傳統這個店是傳給男孩吧。

采訪者:那您叔叔是什么時候來的,是一起來的嗎?

受訪者:他不是。他是中日建交了以后來的。

(三)我的故事

采訪者:潘先生,能否介紹一下您當初來日本之前和來日本之后在這里的創業經歷?

受訪者:我是1974年過來的。我一開始就是第一年在中華學校,橫濱的。橫濱有兩所中華學校,一所名為“日本橫濱山手中華學校”,屬于大陸系,另一所名為“橫濱中華學院”,屬于臺灣系。

采訪者:1974年那時候,您是幾歲?

受訪者:我是1962年生的嘛,12歲來日本。

采訪者:12歲來日本以后,先在中華學校讀1年的書。

受訪者:對。學日語嘛,也學中文。“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普通話誰也不會說的。所以我們那個年代的人,發音都不標準的。

采訪者:您那時候能出國嗎?

受訪者:跟我爸爸一樣的。我跟你說,我出來的時候,我現在還沒忘記。毛主席語錄我現在都還會念的,不會忘記。出來的時候,也是從深圳出來的。

采訪者:哦,您來了以后,中華學校是在橫濱,那您進的是咱們大陸系的學校?

受訪者:嗯。

采訪者:讀了1年以后呢?

受訪者:到這邊日本人學校讀書。

采訪者:直接轉到日本的學校從13歲開始讀?

受訪者:上中學。我是小學六年級在那邊的(指中華學校)。我來的時候是1月份,那時候還是11歲嘛,正好在中國是讀五年級的。來日本是六年級嘛,所以到中華學校剛好六年級是4月份開始的嘛。所以正好1年嘛。所以13歲讀中學嘛。

采訪者:12歲讀小學六年級,中學是日本人的中學?

受訪者:對。以后一直在日本學校了,一直到大學。

采訪者:大學畢業后呢?

受訪者:大學畢業后就在日本公司上班。我一開始是做冰箱的。

采訪者:在制造冰箱的公司上班?

受訪者:嗯。在東芝。

采訪者:東芝?

受訪者:嗯。東芝的轉包公司。畢業那會兒,我已經內定內定:一般是指日本企業和應屆畢業生達成就業雇傭意向。好了在東京一家貿易公司的工作。我父親叫我回萬來軒,我哥哥那時候還沒來。大學一畢業,就叫我繼承萬來軒,叫我弄中華料理。

采訪者:大學畢業就叫您回來繼承萬來軒?

受訪者:對,對。叫我回來。我到日本公司上班了,不想回來。那時候還年輕呢。

采訪者:您在讀大學期間,您父親就叫您回來,對嗎?

受訪者:一開始就叫我不要上大學。他知道我不喜歡學習。

采訪者:您剛才說的東芝的轉包公司和東京的貿易公司不一樣嗎?

受訪者:不一樣,東京的這家貿易公司在上大學的時候已經定了。也就是現在說的內定,是野村貿易的一個公司,畢業后上了半年班。

采訪者:在東京的貿易公司上了半年班?

受訪者:嗯。之后呢,那時候怎么說呢,還是因為人的性格的關系啊,還是有一點中國人的脾氣,跟日本人相處不習慣。

采訪者:然后轉職到東芝?

受訪者:嗯。東芝下面的一個小公司,現在這兩家合并在一起了,以前是分開的。為什么去這家公司呢?那個時候正好東芝在西安,中國的第一個日本電視的公司啊,就是在西安那邊搞的,東芝。那時候叫我當翻譯,所以我就進了這個公司。

采訪者:您媽媽是西安人?

受訪者:我媽媽是鄭州人,西安長大。我爸媽是在西安認識的。我哥哥和姐姐是在西安出生的。

采訪者:那您是出生在……?

受訪者:我是在溫州出生的。

采訪者:您父母是回到溫州以后再生您的?

受訪者:對,對。

采訪者:剛才說到您進東芝。也就是說您1985年畢業,進了這家貿易公司,做了半年,然后轉職到東芝,然后呢?

受訪者:1993年10月1日成立自己的貿易公司。

采訪者:您這家公司成立的時候是以您父親的名義成立的?

受訪者:成立是我父親,但是股份是我最多的。為什么呢,那時候我當老板,還年輕,才三十幾歲。

采訪者:股份您最多。

受訪者:實際上都是我自己出錢的。我父母是不會給錢的人。我是做貿易的,中國各方面,用我爸爸的名義開公司的話,更加好,更有信用。

采訪者:您一直是在做跟中國有關的貿易,一直做到現在。公司有什么變化嗎,從一開始到現在?

受訪者:公司沒什么變化。我是學化學專業的,將來是想做環保方面的,所以現在有點開始在做了。對處理污水這方面很感興趣,特別是我在大學階段是研究處理污水的。

采訪者:那您是去年(2008年)開始做污水處理?

受訪者:污水處理那些原料也運得不多,多多少少做過。

采訪者:那您公司開始做污水處理是什么時候?

受訪者:我這個公司沒有做。我另外開了一個公司,我是國外的管理人嘛。去年(2008年)才成立的。

采訪者:去年(2008年)在國內成立這家新公司?

受訪者:在日本。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是和日本人一起的。

采訪者:除了您以外,其他都是日本人?

受訪者:嗯。都是我自己的朋友啊。

采訪者:那您現在是日本人朋友多還是中國人朋友多?

受訪者:我是日本人朋友多,說實話。為什么呢?我這個人,你看出來,應該知道的。溫州總商會的話,他們交流很多的,是不是?同鄉會的話,他們在東京,我在這邊交流不是很多;另外呢,他們是30多歲,20多歲,我是40多歲的,我這個年齡層的人不多的。

采訪者:在日本的40多歲的溫州人不是很多?

受訪者:快50了。總商會是年齡差不多的人很多,但是同鄉會里面,我是算年齡比較大的。

采訪者:同鄉會太遠不方便,另外也有年齡差距。

受訪者:年齡有差距的,另外也比較遠一點啦。這邊的話,不方便。另外靜岡的話,溫州人不多。

采訪者:靜岡的溫州人大概有多少?

受訪者:就我們一家人吧,別的沒有吧。還有幾家,都去東京、名古屋了。這邊生意不好做。

采訪者:哦,就剩你們這一家。以前多的時候大概有多少人?

受訪者:多的時候,就是那些研修生啊,留下的嘛。

采訪者:就是您父親牽線的浙江省來靜岡的研修生項目?

受訪者:對,對。那以后跟這邊的人結婚的啊,那些有幾個留下來的。

采訪者:有幾十人?

受訪者:沒有,只有兩三個。那個做打火機的姓什么來著,他就是第一批的研修生過來的。過來以后,看了日本的那個100日元的打火機,回去模仿做打火機,后來發財了。他是第一批研修生來這里。研修生是我父親開始的,整個日本。跟浙江和日本,日本和中國,省和省友好開始,浙江省和靜岡是第一次,以后友好城市什么很多的。那時候我父親幫了很多忙。那時候辦好以后,把溫州的5個人,另外我的那個東芝下面的公司的5個人,一共10個人,派來,第一批,干了3年。那時候的簽證是半年簽一次的,所以3年要簽六次。那時候工資是3萬日元一個月,算高了,那時候日本人一個月才5萬多到6萬日元。

采訪者:第一批來就待了3年?

受訪者:嗯。

采訪者:之后是每年來一批呢,還是3年后回去一批再來新的一批?

受訪者:這3年以后,日本整個就開放了嘛,就是他們自己搞了。就是第一批,中國有專門辦勞務輸出的嘛,浙江的話現在也有的,溫州的話是外事辦嘛。

采訪者:就是說您父親促成了第一批研修生項目以后就是他們自己弄了。

受訪者:嗯。那時候這邊的人對這些研修生的印象很好的。去哪里工作都是說中國人,很好很好,這樣的。

采訪者:您太太也是溫州人嗎?

受訪者:嗯,太太也是溫州人。

采訪者:那您孩子都是中國國籍嗎?

受訪者:不是。老婆他們都是日本籍的,只有我一個人是中國籍。這是我們家的傳統了。這是我父母的、爺爺的傳統。

采訪者:不準入日本國籍?

受訪者:他沒有這么說,但是……

采訪者:就是你們家族中的男性都沒有入日本籍。比如爺爺、爸爸?

受訪者:對,哥哥也是。

采訪者:那您孩子是2個男孩?

受訪者:我自己是有3個孩子,還有一個是在我家長大的,比我家3個孩子都大。但是現在已經分開了,他已經拿到日本國籍。他一直是在日本的,也是叫我爸爸的。

采訪者:哦,除了這個養子之外,您自己的孩子是1個兒子加上2個女兒?

受訪者:嗯,1個兒子,2個女兒,兒子大。

采訪者:那您以后也不會“歸化”嗎?

受訪者:絕對不會。

采訪者:您現在已經是“永住”了?

受訪者:來了以后就馬上“永住”。那時候不一樣的,到了以后,到市政府就可以馬上辦“永住”。以前跟現在不一樣的。

采訪者:那您的孩子都是在日本出生日本長大的?您跟他們交流是用什么語言?

受訪者:和2個女兒用日語,和兒子用普通話。

采訪者:不講溫州話?

受訪者:大的(養子)是從中國來的,年齡比較大的,能說的,沒問題。我自己的那個老大呢,現在都沒說中文了。以前會說一點,現在就拼音會懂,就拼音沒忘記,聽能聽懂些,差不多60%能聽懂吧。但是,說話說得快的話就聽不懂了。那2個小的,2個女兒不行。

采訪者:2個女兒都聽不太懂普通話?

受訪者:嗯。

采訪者:兒子上的是中華學校嗎?

受訪者:沒有沒有。他在溫州學過幾個月的拼音,小學的時候,只學過一次,3個星期。拼音不會忘記,真的。以后,他自己想學的話,很快的。聽力是有的。另外一點,我們不在橫濱。在橫濱的話,中國人很多。有時候我叫他去橫濱學。為什么呢,橫濱學校以前有宿舍的,1987年以后就沒有了,沒有宿舍的話,這里每天坐電車來回就太遠了。另外我們這邊沒有什么中國人。我們夫妻兩個人都很忙的。

采訪者:沒時間教他們?

受訪者:這也是一個比較后悔的事,真的。但是孩子他自己真想學的話,比日本人是快的。

采訪者:那倒是。

受訪者:在家里我們夫妻說普通話、溫州話,所以孩子們對中文的聽力比日本人還是好的。

采訪者:那您的孩子以后可能就在日本發展?

受訪者:這個應該是在日本發展。養子是不知道,因為他父母在中國嘛。

采訪者:您有讓兒子繼承公司的想法嗎?

受訪者:沒有沒有。時代不一樣了。他是從小學開始一直踢足球的,所以你叫他學習也沒用,他想當小學的老師。去年(2008年)東京學藝大學沒考上,明治大學已經考上了。但是他就是要上東京學藝大學。差50分嘛,他地理不行,地理只有32分,總分801分,聽說學藝大學要850分的。靜岡大學就可以進了,750分,也是國立大學。他不愿意上,想要離家遠一點,在靜岡大學讀的話,太近了。自己想獨立。

采訪者:他現在人在東京?

受訪者:現在在預備學校類似于中國的高考復習學校。。快考試了。在東京的,很遠很貴啊,新干線的車費3個月就要17萬多日元。

采訪者:您現在只有小女兒在身邊,那大女兒呢?

受訪者:在學校里,在這邊專門畫東西的。就在這附近,很近。女兒不能離開太遠。

采訪者:那您以后是選擇落地生根還是落葉歸根?

受訪者:落地生根吧。我是這個想法,所以不改國籍。居住地和國籍是兩回事。自己的孩子都在這邊嘛,以后老了以后,有了孫子啊。自己的心還是在國內的。簡單說,我爺爺走之前一個星期,那時候我還在讀高中,我每天陪著他。他在彌留之際就說自己小的時候怎么樣的,想回中國。都這樣跟我說。我老了以后也肯定和爺爺一樣。

采訪者:也就是說觀念中有落葉歸根的想法,但是現實生活中會選擇日本。

受訪者:我一個人回溫州誰照顧我是不?沒辦法,但是心還是在中國的。我去哪里都是說自己是中國人,不說華僑的。我一直說自己是中國人,或者我就說自己是溫州人。

(四)其他家人和親戚

采訪者:您哥哥是什么時候來日本的呢?

受訪者:好像是我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哥哥原來是在溫州的華僑飯店炒菜的。為什么?我叔叔就是在華僑飯店里面炒菜的。所以我們小時候在溫州吃的東西比你們好的。為什么?華僑飯店里面有吃的。每次去里面的話,叔叔會給東西吃。另外洗澡啊什么的,里面都很好的。水果很多,游泳池也有,所以在中國是沒有苦過的。

采訪者:能否介紹一下您叔叔?

受訪者:叔叔的話,我不是很清楚。

采訪者:那他來日本也是通過親戚的關系?

受訪者:嗯,也是通過我爸爸來的,也是開餐館。他呢,我不是很懂。因為在沼津的時候交流很少。所以你這個還是問我哥哥和媽媽比較好。

采訪者:那您姐姐現在也在日本?

受訪者:姐姐在三島,跟日本人結婚了。姐姐是日本籍。

采訪者:那您媽媽……?

受訪者:媽媽是中國籍。

采訪者:那您媽媽來日本的時候……?

受訪者:跟我一起來的。我姐姐、我、媽媽3個人一起來的。

采訪者:您哥哥是后來才來的?

受訪者:好像是跟年齡有關系的,好像是能否來日本跟幾歲有關系的,所以我哥哥沒有來。那時候我是12歲嘛,我哥哥比我大,16歲了嘛。

采訪者:那您姐姐那時候幾歲?

受訪者:14歲。

采訪者:他們經常回國嗎?

受訪者:我姐姐哥哥回國不多的。為什么呢?餐館很忙的。

采訪者:您哥哥也在開中華料理店?

受訪者:就是我爸爸開的那個,他來繼承嘛。

采訪者:您姐姐和哥哥一起開餐館?

受訪者:不是,我姐姐跟日本人結婚了。

采訪者:那您姐姐是專業主婦?

受訪者:不是。在做化妝品,一直干了30年了吧。現在是店長,店長當了15年多了。

(五)靜岡縣華僑總會

采訪者:您能介紹一下靜岡的華僑總會是怎樣的一個組織嗎?

受訪者:靜岡的華僑總會開始的話,就是我爺爺那個時候籌備起來,后來我爸爸當會長嘛。

采訪者:資料上寫著您爸爸從1967年開始當理事,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當副會長的?

受訪者:我爺爺不當了以后,我爸爸當理事的。

采訪者:對,1967年開始當理事。

受訪者:當副會長好像是1980年,后來他當會長是1987年左右。

采訪者:那您爺爺一直是副會長,您爸爸是從理事一直當到會長。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進入華僑總會的?

受訪者:我是1995年開始當理事,2000年當副會長,2008年當會長一直到現在。

采訪者:現在靜岡華僑總會的成員有多少人?

受訪者:現在才11個人,而且平均年齡都70多歲了。我是最年輕的。不行了已經,他們很多都是住在醫院啦,有些不會說話了,年齡都很大了。現在他們的孩子都入日本籍了。

采訪者:華僑總會是以老華僑為主?

受訪者:對。

采訪者:他們的孩子都不愿意加入?

受訪者:對。很少。為什么呢?原來的華僑總會是我們大陸的人才能進的。所以這11個人都是大陸的。

采訪者:中國臺灣籍和日本籍都不能加入?

受訪者:現在倒沒有這個規定,但是他們不愿意加入。時代不一樣了,這些孩子們都是日本出生,日本長大,以后都不跟父母住在一起了,老婆都是日本人,所以都不愿意加入華僑總會。

采訪者:那這11個人中,溫州人有幾個?

受訪者:現在是3個人。現在靜岡還算好的,四國那邊的話,一個人都沒有了,只有一個會長。所以現在嘛,都是新華僑。

采訪者:這份資料里寫的華僑總會里,李振生是臺灣人?

受訪者:不,是山東人。他是我爸爸不當會長以后,當會長的。他已經86歲了,話都不能說了,他住在富士的。他當了10多年的會長。我爸爸是當名譽會長的。

采訪者:您現在作為會長,您覺得靜岡華僑總會會有怎樣的發展?

受訪者:我作為會長,今年(2009年)簡單地說,我負責召集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嘛,最后只有我們2個人去參加,其他的人都在電話里說,你們去吧,我們身體不好。所以只有2個人去了。他們都不行了,他們的兒子們也都不來。

(六)其他零星記憶

采訪者:我在查溫州人的歷史,特別是1923年前的歷史是有的,1923年以后可能來日本繼承家業的溫州人也有,就比如您的家族。上次去同鄉會聚會時見到的大部分是新華僑。您覺得是有斷層,還是我沒找到更多像您這樣的家族?

受訪者:有斷層吧。

采訪者:哦,中間沒有人來日本。

受訪者:溫州人是沒有來。

采訪者:1949年到1978年之間是不是沒有什么溫州人出來,像您是1974年出來的,是比較特殊的?

受訪者:我是比較特殊的。真正來得多的是1976年以后吧。所以總商會那些人來的都是1976年以后的。我是最早的。1976年以后來的都是他們父母呀爺爺在日本的。我知道一個溫州人是1918年來的嘛,后來有幾年溫州人在日本很少,被日本人殺了好多。

采訪者:嗯,1923年。

受訪者:我有一次回國,去青田什么村我忘記了,現在還有8個人,都86、87歲了吧,哎呀,那些人日語說得真好。我上次去是3年前,我在那邊看那個印章,青田石,把日本人帶去的時候,那個老人看著我,對我用日語說:“日本人?”啊,怎么年齡那么大的人會講日語?我跟他談了1個多小時,他不讓我回去。一直在問現在日本國內怎么樣。

采訪者:他們是1923年關東大地震后被送回去的。

受訪者:嗯。還有幾個在瞿溪的。是從青田那邊過來住在瞿溪的。那邊也有幾個,現在在不在我都忘記了。那是10年前的事了。

采訪者:您覺得在這邊的溫州人大概有多少?

受訪者:研修生算里面嗎?

采訪者:算。

受訪者:留學生不算的話,在整個日本大概有兩千多的溫州人吧。但是里面是中國籍的話,我看只有一半差不多吧。很多都入日本籍了。特別是女的,跟日本人結婚的比較多,所以入日本籍。如果把整個家庭算里面,孩子啊,妻子,要超過五六千吧。第二代,第三代,都有的嘛。比如說我們這邊有個青田人,他是第二代,他是在日本生的,但是他的兄弟有8個,都算里面很多了,是不是,但是一半以上都是打仗死了。

采訪者:靜岡就你們一家了?

受訪者:真正的老華僑就我們一家了。有些在的,就是研修生,跟日本人結婚的,有些是孤兒。溫州也有孤兒的。

采訪者:這個倒是第一次聽說。

受訪者:殘留孤兒。溫州有2個人好像是。我在溫州的時候,1972年的時候那2個孤兒到過我家的,他們不能回日本嘛,那時候,他們說“我是日本人”。我們家(認識)的這個孤兒,是她女兒在這邊,丈夫是永嘉政府那邊,女兒在這邊開菜館,是這樣的。我們是來得最早的,她們家是第二吧。她們是1976年來的。

采訪者:1976年來的是?

受訪者:她的父母。對的,你問陳一夫他知道的。他家和我家比較早。他也是老華僑,跟我一樣。他是中日友好以后來的。為什么呢?他是已經快80了嘛,老人的事情他會知道的,我父母的時代嘛。我父親籌辦溫州同鄉會的時候,他們都是理事啊,老的理事。

采訪者:剛才您提到了在溫州見到2個殘留孤兒,他們都來日本了嗎?

受訪者:肯定來了吧。溫州的話,肯定快的。好像我在中學的時候,來我們家了,有1個人,女的。1976年以后肯定來了。我年輕的時候跟日本人玩得比較多,這個是我父母的想法,在哪里生活,在哪里習慣,心不要忘記中國,就是這樣的想法。

采訪者:那您交往的圈子是日本人比較多還是中國人多?

受訪者:日本人。中國人不多的。為什么?這個地方沒有中國人。現在中國人多起來了,研修生什么的。那時候哪里有中國人啊。就是我們家,是不是。你應該知道溫州人的情況,溫州人在外地做生意,都是跟外地人關系很好才能成功。溫州人有這個習慣,所以溫州人去哪里做生意都會成功。別的地方的人,這個做不到的,所以不行。這個是溫州人和中國別的地方的人不一樣的地方。但是心還是溫州嘛,過年都還要回去的嘛,是不是?

采訪者:那您現在每年過年回去嗎?

受訪者:現在回去沒有人了。

采訪者:以前回去?

受訪者:以前就是親戚,叔叔他們家的都會去。就是叔叔走了以后,就沒有回去了。叔叔走了已經15年了吧。

采訪者:能稍微介紹一下您哥哥的情況嗎?

受訪者:我哥哥他是新村中學畢業的。他畢業以后,就是在我叔叔那邊的華僑飯店里面當廚師,炒菜的。

采訪者:您哥哥來日本以后呢?

受訪者:就在萬來軒。

采訪者:那他的妻子是?

受訪者:也是溫州人。是法國華僑的女兒。25歲的時候回溫州相親認識的。哥哥今年51歲,女兒今年25歲。

采訪者:在溫州結的婚?

受訪者:在日本。

采訪者:孩子都在日本出生?

受訪者:在日本出生,女兒,女兒,兒子,3個孩子。

采訪者:他家和您家一樣,您和您哥哥是中國國籍?

受訪者:好像是。

采訪者:加入日本籍對于在日本生活有什么幫助嗎?

受訪者:對孩子有好處。為什么呢?出國啊比較方便。日本有修學旅行修學旅行是日本小學到高中階段學校教育的一環,是由教師帶領的學生集體旅游。通過集體行動來提高學生文化、歷史等認知水平。,我哥哥的大女兒的修學旅行好像是去韓國的,在韓國機場進海關的時候,日本人很簡單(就進去了),因為她是中國國籍,所以等了1個多小時。大家都要等她,覺得很不好意思。

采訪者:所以為了孩子入日本籍是最大的原因。

受訪者:嗯,別的日常生活是沒影響的。

采訪者:您現在的中國國籍對于您在日本成立公司、做生意沒有太大的障礙?

受訪者:沒有。就是沒有選舉權。別的都一樣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县| 六安市| 乐平市| 翼城县| 信宜市| 绥德县| 从化市| 通道| 行唐县| 江都市| 安义县| 抚远县| 射洪县| 怀安县| 始兴县| 广州市| 临沭县| 大名县| 文水县| 南昌县| 平阳县| 安仁县| 柳州市| 舒城县| 吴桥县| 易门县| 自治县| 仁布县| 芦山县| 高碑店市| 和田县| 北海市| 平和县| 石景山区| 西昌市| 全南县| 台中市| 永川市| 阜康市| 松滋市|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