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州人在日本:溫籍華僑華人口述歷史
- 鄭樂靜
- 19字
- 2019-12-06 09:56:50
上編 離鄉背土——老華僑華人家族口述歷史
第一章 家庭團聚之路
如緒論中所述,早期的日本溫州籍華僑華人社會興起于一戰之后,鼎盛于1922年,在1923年的屠殺華工事件之后走向衰退。大批溫州籍勞工或在關東大地震后的屠殺事件中被殺害,或被遣送回國,僅有少數溫州人留在日本繼續謀生,他們多為在日本各地經營小本生意的行商販。而在溫州地區,幸存者們所描述的大屠殺的慘況給周圍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恐懼,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后幾乎很少有人東渡日本。因此,2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可以被稱為日本溫州籍華僑華人史的低迷期。直至1972年中日兩國建交和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溫州地區才再度掀起出國日本熱。
在日本溫州籍華僑華人史的低迷期內,溫州地區和日本之間的人員往來非常少,特別是1930年以后,相繼發生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以及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日關系的急速惡化,引發了大批旅日華僑華人的回國高潮。很多在日本的溫州籍老華僑華人也在這股回國潮中攜妻帶子回到溫州。隨著中日戰事的激化,政治局勢日益嚴峻,回到國內的溫州人很難再重新去往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由于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相關部門對審批歸僑、僑眷的出國控制比較嚴格,因此出國人數不是很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到1978年的近30年間,全國范圍內共批準公民因私出國21萬人次,平均每年0.7萬人次。據《溫州華僑史》記載:1950—1978年,經批準,以合法途徑出國的人員中,文成縣有462人,瑞安市麗岙鎮有209人,永嘉縣七都鄉(今改為鎮)有928人。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是經由香港、澳門出國的。
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溫州地區的海外移民有著幾個顯著的特征。第一,移民者以有海外關系的歸僑和僑眷等為主。第二,出國動機多以繼承家業為主。第三,由于沒有足夠的資本,在移居國仍舊以從事餐飲業和小規模貿易活動居多。本章第一節所提及的旅日華僑潘寶吉正是以繼承父親在日本的產業為由,于1964年去往日本,從經營餐飲業起步發家致富的。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并出臺了一系列僑務政策,放寬了對公民的出入境限制。1978年,國務院批準執行《關于放寬和改進歸僑、僑眷出境審批的意見》,規定凡申請理由正當,前往國家允許入境,均可予以批準。1982年,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家人事局、國家勞動總局、財政部、公安部聯合簽發了《關于歸僑、僑眷職工出境探親待遇問題的通知》,該通知明文規定:“凡符合國家規定探親條件和出境條件的歸僑、僑眷職工,申請出境探親,如前往國家和地區不拒絕或不限制我國公民入境,各地公安部門應盡快審批?!?img alt="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家人事局,國家勞動總局,財政部,公安部.關于歸僑、僑眷職工出境探親待遇問題的通知.1982-04-09.[82]僑政會字第011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7E6D9/13544234605585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18557-34TmYbF9TuUGiZSZbgk3Gr4Nju178QJb-0-9f4c5769e87a168a34c72e5e1831dac6">這一文件的頒布,極大地推動了僑鄉廣大歸僑和僑眷出國探親的積極性。
雖然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上述一系列便民政策,原則上公民的因私出國被解禁了,但實際上從1979年至1985年出國人員的出國原因仍然以家族團聚和公費留學為主,因私出國依然受到嚴格控制。1979年到1985年的7年間,共批準公民因私出國35萬人次,平均每年5萬人次。隨著1985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的頒布,
相關部門在放寬出境條件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國各地引發了新一輪的移民潮。在這樣的政策緩和的大背景下,溫州地區也同樣掀起了出國熱,1982—1983年,溫州市受理申請出國5469人,批準發放護照4508人,1984—1994年經溫州市公安局批準發放護照人數高達71048人,年均達6000人以上(表1-1)。
表1-1 溫州市公安局批準發放護照人數統計表(1984—1994年)

資料來源:溫州華僑華人研究所.溫州華僑史.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9:104.
如前所述,日本溫州籍華僑華人社會在20世紀初迎來短暫的繁榮期后,隨著中日兩國關系惡化以及在冷戰的國際大環境下,溫州和日本之間的人員往來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即便如此,仍然有少數溫州人赴日繼承產業,續寫著日本溫州籍華僑華人社會的歷史。在日本溫州籍老華僑華人家族中比較有名的有靜岡縣的潘氏家族、東京都的潘氏家族、長野縣的林氏家族、新潟縣的徐氏家族等。其第一代移民大多是于20世紀20年代赴日謀生,從雜工做起,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后,開設中國餐館,在日本落地生根。在這些移民家族中,潘氏家族的影響力最為顯著,他們不僅為溫州籍華僑華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中日兩國友好事業奉獻了力量。
靜岡縣的潘氏家族的第一代移民潘進法,是1922年赴日謀生的老華僑。他從大阪上岸后,經歷了從打雜工、販賣雨傘到開肉店、小食堂、拉面店的艱苦而成功的創業道路。在那個年代,“兩頭家”的婚姻現象在久居海外的華僑中非常普遍。潘進法到了日本以后,在仙臺與日本女子結婚,養育了2個女兒。在他年逾古稀的時候,子承父業的中國傳統思想在他腦海里越來越強烈,他希望生活在中國的兒子潘寶吉
(與中國妻子所生)能來日本繼承家業。于是潘寶吉經由香港于1964年來到靜岡縣沼津市。最初潘寶吉只是在父親的餐館里幫忙,1969年他創辦了“中商材料會社”,經營中國材料。1977年,潘寶吉接手父親的餐館,并將商號改名為“有限會社萬來軒總本店”。潘寶吉不僅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熱心于僑社公益。他于1967年開始相繼擔任靜岡縣華僑總會
理事、副會長、會長、名譽會長多年。隨著赴日溫州人的增多,在他的號召下于1985年4月在橫濱市成立“留日溫州同鄉會籌備會”,1987年4月在川崎市正式成立“留日溫州同鄉會”
。潘寶吉被推選為會長,一直連任至2004年。潘寶吉不僅為僑團工作東奔西走,任勞任怨,同時他也十分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為了促進中日兩國的友好交流,1982年9月,他和其他華僑向靜岡縣的日本友人積極介紹家鄉建設情況,促成浙江省與靜岡縣結成姐妹省縣。至今為止,靜岡縣成功地接收了浙江省技術研修生5期,共207名;并于1996年接收了溫州市赴日研修生85名。此外,潘寶吉還為促成浙江省水產企業單位170名人員赴日學習水產技術做了大量工作,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潘寶吉的赴日開啟了其在中國的家族成員的鏈條式移民。潘寶吉的妻子和子女也相繼于1974年和1977年前往日本。潘寶吉的弟弟潘寶元一家也于20世紀70年代末陸續移居日本。現在潘氏家族的大多數成員均定居于日本。本章的第一節至第三節正是筆者對靜岡縣的潘氏家族成員進行的訪談。
長野縣的林氏家族在日本的僑界也頗有名氣。其第一代移民林恒吉先于1920年赴朝鮮謀生,1922年轉至日本,先后開設中餐館、煤炭店等。1973年,林恒吉之子林葉通(1939年出生,溫州市甌海區人)抵達日本時,其父的中國飯店已經嚴重虧損。林葉通重振父業,生意興隆。次年又開設了分店,取名“上海軒飯店”。林葉通來日后,一直熱心于長野縣當地的華僑社團活動。1987年被推選為長野縣華僑總會會長以來,他為團結旅日華僑、促進中日友誼做出了巨大貢獻。2006年10月4日,林葉通在長野市民醫院病逝,享年67歲。
本章的第四節正是筆者對林葉通次子林洪金的采訪。
此外,和靜岡縣的潘氏家族有著親戚關系的東京都潘氏家族,同樣比較成功地融入了日本主流社會。潘巖法于1923年東渡日本,以販賣雨傘為生。同年9月,日本關東地區發生了大地震。他回憶說地震后在神奈川縣的川崎市,“黃天,黃天(溫州話:救命的意思)”的喊叫聲不絕于耳。
地震后,潘巖法隨著大批溫州人一起被遣送回國。事態平息后,因對大地震以及地震后的屠殺事件心有余悸,溫州地區再度去往日本的人很少,但不是完全沒有。有些溫州人因在日本有產業等,于1924年開始又陸陸續續去往日本。潘巖法就是其中一員,他于1926年再次東渡日本,次年到其堂叔潘紅光的面店里當服務員。1928年,他獨立創業,在靜岡縣田方郡大仁町開了家小面館。1930年他與日本女子結婚,先后生育了五男一女。1945年冬,潘巖法將面館從大仁町遷到東京。1949年,他開始經營旅館業,生意興隆。作為“留日華僑浙江同鄉會”
的發起人之一,潘巖法歷任理事、副會長、會長(1980—1988年)、顧問。潘巖法在熱心同鄉僑團事業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其他在日華僑華人社團的活動。他同時兼任了東京華僑總會理事、顧問等職。潘巖法雖身在海外,卻時刻關心祖國建設和家鄉公益事業。1977年,潘巖法率領由浙江同鄉會的43名成員組成的訪中團,回到家鄉和祖國各地探親參觀,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他多次在溫州捐資修橋鋪路,和其他國家的溫籍僑胞一起奔走呼吁創辦溫州華僑中學
,被聘為溫州華僑中學名譽校長。
潘巖法之子潘桂華和父親一樣,熱心于服務華僑華人社會。1941年,潘桂華畢業于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融合了中日兩國文化的他,在用一腔熱血回報祖國的同時,也積極為日本當地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他擔任了日本全國旅館業環境衛生同業組合聯合會會長、日本食品衛生協會會長、全國生活衛生同業組合中央會理事長、日本溫州同鄉會顧問等職。2007年,日本政府為了表彰潘桂華在環保、衛生、旅游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授予他“藍綬褒章”。獲得這種榮譽的華僑可謂屈指可數。日本溫州同鄉會的陳今勝會長說,潘桂華獲得的榮譽不僅提高了在日溫州人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在日華僑華人的影響力。
上述的幾大家族,因其子孫依舊保留著中國文化,積極參與僑團事務,所以其家族的事跡流傳至今。但是更多的早期赴日的溫州人,其子女出生成長在日本,完全融入了日本社會,逐漸遠離了華僑華人圈。筆者雖多處打聽,依舊對其后代的事跡不得而知,僅從文獻資料中找到些零星的記載。
林三漁(1902—1987),青田縣仁莊鄉(現改為鎮)羅溪村人。林三漁出生在農民家庭,因家境貧寒,其哥哥林澤魚于1914年東渡日本做工,幾年后返鄉種田。為了謀生,林三漁16歲時也跟隨鄉人東渡日本。先是在碼頭做挑煤、扛鋼板等苦力活,偶爾打點零雜工。后來他進入了一家皮革作坊當雜工,深得老板賞識。1923年的大地震和屠殺華工事件中,林三漁幸免于難。1935年,林三漁與日本女子結婚。1945年,積累了一定資金的林三漁在東京的臺東區開了家中餐館,生意非常興旺。為了擴大事業,他又用多年的積蓄投資開辦游樂場,成為旅日華僑中的知名實業家。在事業蒸蒸日上之際,他還非常熱心僑團工作。1961年9月,林三漁首次應邀回國參加國慶觀禮,受到周恩來、廖承志等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這是他在日本漂泊40余年后第一次回國,自此之后他就頻頻回到家鄉,為家鄉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1968年7月18日,留日華僑浙江同鄉會在東京舉辦創立大會,德高望重的林三漁被推選為第一屆會長。
在中日建交前困難重重的政治環境下,他帶領同鄉會團結旅日浙江籍人士,為促進中日友好做出了巨大貢獻。林三漁還經?;貒?,帶頭捐資興學為家鄉做貢獻。20世紀60年代,他為青田華僑中學、溫州華僑中學、羅溪小學等幾十所中小學捐贈辦學經費和學習用品等。70年代,他捐資興建山口至湯洋公路、仁莊至大安的鄉村道路、羅溪水電站,又先后資助山口、下陳、阮洋、仁莊、羅溪等地修建六座橋梁和四座涼亭。80年代,他先后資助興建浙江省華僑大樓、青田華僑飯店,捐資重建謝橋亭、青田中學三漁禮堂等。為了獎勵教師和學生勤教勤學,他分別在青田中學、溫州大學、麗水師范??茖W校(現改名麗水學院)、羅溪愛國小學設立獎學金,并為上海師范大學提供建造實驗基地的資金等。據統計,林三漁從1961年至1987年間為祖國的公益事業無私捐資總達200多萬元(1987年價)。林三漁一生僑居日本,1987年11月,因病在東京溘然長逝。
王仕福(1901—1985)出生于青田縣仁莊鄉馮垟村,家中有11個兄弟。他作為長子,為了改變生活困苦的家境,1922年跟隨鄉人離開故鄉,東渡日本做工。次年日本發生了關東大地震,他被強制送回中國。回到家鄉后,生活依舊貧窮,因此他再次萌生了赴日謀生的想法。1926年,王仕福重赴日本,在東京的深川濱園町(現改名為東京都江東區鹽濱)落腳,在附近的木材廠做工。隨后他到深川濱園町一家中國人經營的蕎麥面店打工,結識了日本妻子登美。1928年,兩人結婚后,一起在一家日本人經營的小服裝廠工作。夫妻倆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后,第二年開了拉面店“五十番”(位于東京都墨田區)。夫妻倆辛勤勞動,把長子王鐵城培養成醫生,次子王貞治培養成著名的棒球運動員。王仕福一生僑居日本,雖僅回家鄉六次,卻每次都慷慨解囊,對家鄉進行了各種捐贈。1978年,心懷落葉歸根想法的王仕福在家鄉馮垟村的山上建造了生前墓“王公墓”,其墓石上除了自己的名字外還有長子和次子的名字。雖然王仕福一心想回到故鄉,但因種種緣由最終沒能落葉歸根,1985年8月他在東京逝世,被安葬在東京高尾山附近的東京靈園里,享年84歲。
徐昌星(1907—?),1907年出生于溫州藤橋南雅鄉天橋村。1924年徐昌星赴日謀生,先后在長崎、東京等地做雜工、拉米車。1933年開設小餐館,1937年遷居至新潟縣開設“福來亭中華料理”。1973—1988年,徐昌星任新潟縣華僑總會會長。他非常熱心家鄉溫州的教育與社會公益事業,先后為天橋小學、南雅中學、溫州華僑中學、溫州大學捐資辦學,并投資與甌海區合辦甌昌飯店等。1979年,他的兒子徐勝二又在新潟縣開設“杭州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