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鴻體育思想研究
- 毛慶根
- 2643字
- 2019-12-05 16:08:13
第一節 愛國不是口號,而是行動
幾千年的封建體制,造成了當時中國積弱積貧的現狀。國家腐敗無能,民眾體弱貧困。舒鴻出生在這樣一個社會動蕩的時代,深深地感受到國弱民貧就會到處遭人欺凌,遭人壓迫。對國家遭受的各種不平等現象,舒鴻感同身受。舒鴻與那個時代的許多中國人一樣,奮起反抗,奮起斗爭,保家衛國成為他們追求的目標。在舒鴻的體育教育實踐中永遠體現著愛國的精粹。他認為“愛國不是一種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只要每一個中國人都踏踏實實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們的國家將永遠充滿希望。
舒鴻的國家民族情結體現在他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之中,而且舒鴻的這種愛國情結根深蒂固,恒久不變,無論社會形勢如何變化,都未能改變舒鴻那顆赤子之心。
當國家民族遭遇危機時,受到軍國民主義思想的影響,舒鴻認為體育可以強國強種,可以作為保家衛國的有效手段,于是毅然選擇體育作為自己的事業,投入拯救國家民族危機的行列。他出國留學學習先進的體育理論和知識,學成后,立即回國從事體育工作。后來他認識到教育是改變國家命運最有效的方法時,就將自己的一輩子交給了教育事業,教書育人,為國家民族培養有用之才。難能可貴的是舒鴻只要認定自己的理想就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以愛國愛家為核心,默默無聞地做好每一件事。如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浙江大學全體師生在竺可楨校長的帶領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文軍長征”,輾轉2600多千米,歷盡艱險,歷時近三年,最后于1940年冬在貴州遵義設校本部,在湄潭、永興兩地設分部。
當時浙大決定所有師生全部西行,所有能搬遷的教學儀器設備全部帶走,2000多人的隊伍,數不勝數的教學儀器設備,如此艱巨的搬遷任務,全部由浙大師生自己承擔。舒鴻挺身而出,自告奮勇當起了教學儀器設備的“運輸押運隊長”,在張東光老師與其他學生志愿者的協助下,完成了艱辛的圖書、儀器等的義務押運工作。對于舒鴻這種勇挑重擔、愛國愛校的精神,竺可楨曾在他的日記中進行高度贊揚。
舒鴻不僅在日常工作中體現其愛國之心,而且在體育教育實踐中也時時刻刻不忘愛國理想。他無論在賽場內外,都是一名維護正義、追求光明的斗士。
在西行路上,舒鴻堅持開展體育教學,教導學生要積極鍛煉身體、鍛煉意志,舒鴻對學生們說,健康的身體和堅強的意志是革命的本錢,現在刻苦練習將來才能為國家民族出力。
在體育教育實踐中,舒鴻處處以國家民族的尊嚴為核心,積極參與第四屆全國運動會的組織工作,更是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親自設計運動會的比賽場館,場館經受了比賽的檢驗,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
舒鴻還積極參與遠東運動會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各項工作,不僅帶領隊員嚴格訓練,還教導隊員要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在國際賽場上,可以成績不如人家,但決不能輸掉自己的尊嚴。他工作認真負責,專業能力突出,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品質和良好的素養。
舒鴻一生中最大的愛國行為同籃球有關:一是成為中國第一批籃球國際裁判,二是擔任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籃球決賽的主裁判。這兩件事都是舒鴻引以為榮的事,都是為國爭光的事,還填補了中國人在近代體育史上的諸多空白。
在近代中國體育史中,體育運動項目先傳入中國,而像裁判工作、比賽組織工作等是后來才慢慢傳入中國的。所以在中國早期的體育比賽中,并沒有設立“裁判”一職。據史料記載,當時舉行比賽,是可以隨意找一個不太了解裁判工作的人來做裁判的,誰犯規,只要喊一聲即可。到后來隨著體育的普及和專業體育人才的出現,以及人們的勝負觀念也越來越強,裁判才慢慢被引入到比賽中成為一個重要環節。因為當時的裁判法和規則也是從西方傳入的,所以在20世紀20年代,很多正規比賽都由外國人擔任裁判工作,當時的裁判術語均使用英文。中國人由于對裁判規則和裁判法不了解,只能成為配角和助手,外國人也因此看不起中國人。
1925年舒鴻留學回國后看到這種現象后,憑著自己在美國學到的扎實的裁判技能和知識,積極倡導要培養中國自己的裁判。他認為中國人的比賽必須要由中國人來擔任裁判,必須使用中文為裁判術語。經過舒鴻多方奔走,終于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裁判員組織——中華運動裁判會。1927年至1928年,舒鴻擔任中華運動裁判會會長。由于舒鴻的積極倡導參與和身體力行,從第四屆“中華民國”全運會開始,比賽場地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比賽裁判由中國人自己擔任,中國人的體育運動開始由中國人自己做主了。
在1930年第四屆“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后,舒鴻和當時的百米冠軍劉長春有過一次對話。舒鴻告訴劉長春:“兩年后,就是第十屆奧運會,你一定要代表中國站在世界體育大會的舞臺上,為中國人爭光。”事實證明,舒鴻的眼光很準。1932年,劉長春歷經艱險,終于實現了舒鴻的愿望。中國人第一次站在世界體育大會的舞臺,借此告訴世界:東方睡獅開始醒了,中國人醒了。后來當舒鴻自己踏上奧運賽場時,實現了自己為國家爭光的目標,告訴世人,愛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天然職責,我們必須要用實際行動來捍衛祖國。
在第十一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隊在所參加的比賽項目中,可以說是全軍覆沒,沒有取得任何成績。但當時有兩件事為中國人爭光:一件事是當時隨代表隊出征的中國武術隊的表演項目在德國進行展示時引起了轟動,德國人為中國人精湛的武術所折服,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所折服;另一件事就是舒鴻成為奧運會籃球決賽的主裁判。籃球項目一直是歐美人統治的,讓一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來擔任籃球比賽的主裁判,無異于天方夜譚。其實,早在舒鴻到柏林后,他就已經申請成為籃球比賽的裁判。在預賽中,舒鴻以精準的跑位、敏捷的身手、專業的裁判技術、公正公平的精神征服了歐美體育界。經過專家的推薦、籃球之父詹姆斯·奈史密斯的認可,舒鴻成為中國第一個走上奧運決賽場的裁判,成就了體育界的一段傳奇。
舒鴻的愛國情懷還體現在教育事業上,體現在他想急切地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行動上。浙江大學在抗戰前還是一所在全國沒有什么名氣的大學,而抗戰迫使浙大求變,在浙大歷史上有名的“文軍長征”,使浙大“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特別是浙大的體育運動,在舒鴻和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成為戰時浙大一道最亮麗的風景,使大家明白了什么是教育愛國、什么是體育愛國。浙大在體育教育上的成功,也成就了舒鴻體育救國的理想,成為他一生最為自豪的事業。
愛國不分先后,不分年齡,也不分行業。只要有一顆愛國的心,只要用行動去實踐愛國,那么愛國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這樣的事例在舒鴻身上有很多很多。舒鴻就是憑著這樣的一顆愛國心,在動亂的年代實現了為國家、為民族奮斗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