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1 大都市空間結構相關理論

3.1.1 相關理論分析

繼提出西方郊區化背景下的城市空間演變模型之后,彼得·霍爾(1999)認為,未來城市正在浮現出一種新型的多中心空間結構,并由以下要素構成:①傳統商業中心,從城市起源時就開始存在,大多數地方進行過重建,但保持著傳統的街道格局和古老建筑,如倫敦城(city of London)、中心區(downtown)。②第二層次的商業中心,由20世紀以前的高級住宅區發展起來,如倫敦西區、巴黎16區,現在這些地方聚集著商務辦公活動及娛樂文化活動。③第三層次的商業中心,即所謂的“內邊緣城市”(inner edge city),自1960年以來在城市重建地帶發展起來,與上述兩種有一定差距,如拉·德方斯、新宿、波茨坦廣場,這里集中著新的辦公場所,以及娛樂場所。④外邊緣城市(outer edge city),通常是圍繞機場或在通往機場的主要軸線上。⑤最遠的邊緣城市,包括規劃的新城或擴張后的城鎮,吸引著大規模“內勤辦公”活動的集聚。⑥專業化集聚區,一般具有廣闊的空間,可以吸引大量人口的活動,如體育場館、會議展覽中心、主題公園等。

與美國多數城市的空間演化表現為要素由城市中心向外低密度分散化不同,代表后現代大都市的洛杉磯則表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發展特征。隨著傳統工業區的衰落所引發的經濟重構,洛杉磯中心城市之外的邊緣和外圍地區發生了迅速擴張。愛德華·索亞認為,這些與傳統意義上的城市擁有一樣重要地位的全球經濟新型工業空間,不僅僅是中心城市的衛星城,更像是一個獨立的城市。這些邊緣或外圍地區直接與全球范圍內的生產網絡相連,使得城市內部中心與郊區之間的等級更加模糊,也淡化了中心城市作為本地或地區功能中心的角色。70年代洛杉磯大都市區的奧蘭治、圣貝納迪諾、里弗賽德和文圖拉4個縣,人口增值率達到40%,就業增長率更高。以奧蘭治縣為例,在這個以高科技產業為標志的地區內部,既有高收入人群的高檔住宅區、也有廉價勞工的聚居地,以及作為主要經濟發展動力的高科技企業,并包括大型區域商業購物中心和休閑娛樂空間。總之,無論是著眼于洛杉磯大都市區尺度還是外圍縣尺度,郊區地帶、邊緣地帶、外圍地區的重構特征,很難用傳統的城市和郊區的定義進行界定,這些地區越來越獨立于傳統意義上的城市中心(孫斌棟等,2015)。

與西方發達國家大都市相比,亞洲地區大都市空間呈現出另外一種表現特征。Aprodicio(2005)在《超越大都市:亞洲巨型城市區域的規劃與管治》(Beyond Metropolis:The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of Asia's Mega-Urban Regions)中認為,該地區的內城不同于北美城市,盡管破舊卻得到了維護,仍然呈現出繁榮的景象,而邊緣城市并沒有獲得發展,城鄉收入差距較大,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其中,城市邊緣區包括外圍農業區、小城鎮、衛星城市、創新中心和高技術園區、經濟特區、開放海域地帶,這些區域應該得到更好的規劃與管理。T.G.麥基(2007)較為認同斯科特利用“全球城市區域”概念對世界經濟地理格局的新型空間社會形式給出的定義,他指出中國大都市區域同其他地區經濟實體一樣,在國家和國際水平上參與吸引經濟交易活動的競爭,并通過創造良好的城市環境,如建設奧運會場館、迪士尼樂園、新機場、會議或會展中心、多功能媒體走廊等,以及城市更新與開發區建設,使得該城市—區域更具有吸引力,但其中也涉及地方財政在中心城市與邊緣區或農村的空間配置失衡問題。

李思名(1997)考察了80年代后香港作為世界城市崛起的過程中其空間形態所出現的變化,他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加速了香港的經濟與空間的轉型:①中心商業區(CBD)擴大和用地強度深化,由傳統的香港島中環和九龍半島尖沙咀向東延伸,如銅鑼灣、灣仔、金鐘等,并形成不同的金融機構、企業總部、文化娛樂及消費集聚區。②中心城市邊緣的原工業區重構,由于工業內遷而出現工業大廈空置,如九龍半島北部,但由于毗鄰港口、機場和商務區的優勢,傳統工業區轉型為混合有公司分部或開發設計職能的綜合工貿區。③新市鎮計劃,由政府規劃實施的居住和工作相配套的中心城市外圍新城鎮建設,但由于經濟轉型使得設想目標也相應落空,造成就業與居住之間的地理分離。④核心城區“紳士化”和社會極化“雙城”(dual city)現象,既涌現出像蘭桂坊紳士化后的高消費及文化場所,也并存著失業、“籠屋”、居無處所的社會分化現象。

寧越敏(2000)認為9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空間結構仍然較易受到市場經濟和政府管制的雙重制約,與全球城市紐約、倫敦和東京的CBD地區高度集中的生產服務業相比,上海出現生產服務業與辦公樓空間相互錯位的現象,這是由于土地利用受地方政府影響而使各地區商務樓宇均衡發展。同時,在大都市區范圍內上海空間結構可以劃分為以現代服務業發展為主的中心城區,以工業園區和大型居住區為主的通勤區,以及新城模式的郊區三種圈層形態,最終實現“多圈、多級、多核、多軸”的空間戰略目標(寧越敏,2006)。呂拉昌等(2006)對全球化和新經濟背景下的廣州空間結構進行了分析,指出廣州空間形態逐步由“單中心增長模式—飛地發展模式—二元結構模式”向“多核心網絡發展模式”轉變,在這些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空間要素,如高新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大學城、大型居住區等,并多布局在老城區外圍,形成新城,而服務型企業集中在老城區及天河新的CBD,制造型跨國公司分布于開發區。

3.1.2 經驗總結與實踐啟示

若將成熟的全球城市與形成中的國際城市對比,其空間組織形態差別較大,這是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已經進入后工業時代,而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城市仍然處在轉型期。因此,成熟的世界城市主要集聚著各類生產服務業及信息產業,工業制造區逐步成為被淘汰或廢棄的區域(zone of discard),而對于形成中的國際城市,技術研發及生產制造型空間正在以高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形式出現。英國政府倫敦事務部(Government Office For London,1996。Hall,1999,中文版2004)通過對倫敦、巴黎、紐約和東京4個全球城市的研究表明,這些城市仍然集中著4種主要經濟活動類型,即金融與商務、管理、創新和消費:①金融與商務服務,如銀行、保險、法律、會計、廣告和公共關系等,以及建筑、土木工程、工業設計和時裝設計等。②管理與控制機構,如國家政府和機構組織及主要機構(如跨國集團)的總部。③創造性產業和文化產業,如現場藝術表演、博物館、美術館、展覽會、印刷和電子媒體等。④旅游,包括商務和休閑旅游(旅館、飯店、酒吧、娛樂及交通服務等)。

進入21世紀以后,國內學者將全球生產網絡理論引入大都市區空間組織研究中,全球生產網絡正在按照價值鏈曲線規律,將不同經濟活動環節在城市空間進行地方鑲嵌,各個價值區段的地方集聚形成相應的產業綜合體,從而組合為一個包括CBD、科技園區、副中心、工業區等單元的多中心大都市空間結構(圖3-1)(李健,2011)。事實上,相對于20世紀初期伯吉斯和阿隆索所分析的工業化時代城市,21世紀前后的全球化大都市更具有后工業化特征,表現出信息化時代的“破碎化都市性”,即都市空間的片段化和網絡的區段化(Castells,1996),更被有關學者稱之為獨特的后現代都市特征(Soja,2000; Dear,2000)。然而,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全球化城市則表現出來的信息社會中的“時空壓縮”特點,兼有工業化時期空間形態和后工業化社會跡象,如T.G.麥基所提出的東亞地區大都市空間組織模型,工業區仍舊是城市形態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C.D.哈里斯也重新修改了針對工業化時期的多核心城市空間模式,將其發展為城市區域的邊緣模式(Soja,2000)。

圖3-1 從全球生產網絡到大都市區生產空間組織模式

資料來源:李健,2011.

盡管全球化時代大都市融合了不同工業化時期的城市空間特征,呈現出一種后大都市多元化的拼貼特征,并沒有太多的空間組織規律特征而言。但是,綜合國內外各類型蓬勃發展的大都市區,在這些城市中仍然保留著鮮明的空間元素,它們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表3-1):①生產服務集聚區,包括成熟的全球城市所擁有的生產服務行業,如金融、保險、會計、法律、廣告等類型,也是國際性組織機構和服務型跨國公司總部的集中地,具有代表性的有紐約曼哈頓、倫敦金融城、東京新宿、香港中環、上海陸家嘴等。②高技術集聚區,主要指科研技術型及相應的生產制造型行業,如信息技術產業的研發及生產活動,這既出現在發達國家的世界城市中,如舊金山—硅谷、西雅圖—雷德蒙德(微軟園區)、東京—筑波,也會在形成中的國際城市不斷涌現,如臺北—新竹、北京—中關村、上海—浦東(張江高科園)、杭州—余杭阿里巴巴淘寶城等。③生產制造集聚區,一般屬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國際城市的邊緣城鎮,如毗鄰上海的蘇州昆山和深圳富士康園區,發達國家的個別地區也會擁有,如美國西雅圖—埃弗雷特(波音公司)、日本豐田城等。④文化消費集聚區,包括中心城區的紳士化地帶,以及都市外圍的藝術展覽館、會展場館、體育場地和大型主題公園等,如紐約蘇荷區、洛杉磯好萊塢、香港迪士尼樂園、北京前門大柵欄、上海新天地等。⑤全球—地方化大型封閉社區,是指近年來中國大都市邊緣和近郊區興起的具有全球化意象或地方化特色的大型封閉社區,如杭州余杭的良渚文化村,上海松江的泰晤士小鎮等。⑥紳士化、藝術化或符號消費型鄉村地區,地處大都市內部或外圍,明顯受到中心城市各類信息、資本、人才及消費活動的影響,仍然保留著村級管理體制架構,如北京宋莊、廣州小洲村、南京“國際慢城”椏溪、杭州外桐塢村。

表3-1 新時期城市區域的典型空間元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工布江达县| 绥宁县| 廊坊市| 漾濞| 普定县| 胶南市| 松阳县| 深水埗区| 武安市| 寿光市| 新疆| 监利县| 东光县| 司法| 临邑县| 万山特区| 吴堡县| 杂多县| 崇阳县| 乌兰察布市| 阜阳市| 彰化县| 鹿泉市| 武隆县| 靖州| 汶上县| 蚌埠市| 兰坪| 正镶白旗| 洛阳市| 阳原县| 光泽县| 象山县| 抚宁县| 连云港市| 光泽县| 陆河县| 楚雄市| 白河县|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