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社科文獻信息檢索在學習、科研中的作用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文獻信息迅速增加導致了“信息爆炸”,龐大的社會科學文獻信息與個人的特定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于是便產生了文獻信息檢索這一解決辦法。目前,除了傳統的手工檢索這一手段外,計算機檢索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自然科學文獻已基本實現了計算機檢索。文獻信息檢索技術在學習、科研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具體而言,文獻信息檢索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治學門徑
掌握文獻檢索技能,對于讀書治學十分有益。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此,可借助有關的工具書進行釋疑:欲查找字、詞的讀音和含義可用字典、詞典;欲明了各學科知識可翻閱百科全書;欲了解各學科、行業過去一年里的發展動態可使用年鑒;欲查找某一人物的資料可利用名人錄、傳記詞典等。可以說,書海漫漫,知識萬千,如果人人都學會利用各類工具書和數據庫,則能做到事半功倍,學業有成。
2.科研向導
科學研究是一項在前人基礎上的創造性活動,任何創造性的科研活動都必須以前人已有的知識為起點,如果重復前人早已知曉的真理,則這項科研活動不但價值不大,而且浪費時間、精力、物力。據統計,由于信息不暢等原因,目前我國每年約有百分之五十的研究課題與國外已有的成果重復,而國內彼此重復的課題又有三分之二,重復研究所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因此,要進行有價值的科學研究,首先就應盡量掌握該課題所涉及的文獻資料,了解該領域的最新進展,從而決定是否有必要進行研究。文獻檢索是所有科研活動的前提,并伴隨著整個研究活動直至結束。
3.文獻信息檢索是大學生的人生必修課
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社會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傳統教育觀念,終身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在過去,我們把教育僅僅理解為人生某一年齡段的知識學習,從學校所學的知識可以受用終身,一旦學成畢業,教育即告終止。而自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與知識的不斷膨脹更新使一勞永逸的教育不再可能,教育空間已不再限于學校。人們可以通過廣播、電視、書刊等多種渠道進行學習,教育不單是青少年的權利,也是其他年齡段人的權利,教育貫穿于人的一生,教育是終身的。教育開始重視能力的培養,學習的內容也不再局限于教科書,還包括大量的參考書。教育愈來愈依賴于圖書館,表現在圖書館不僅在學校教學中的作用開始凸顯,而且在全社會的終身教育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對于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我國著名圖書館學家劉國鈞先生曾作過精辟的論述,他認為,“圖書館在教育上的價值,有時竟過于學校”,根據在于:①“學校之教育,止于在校之人數,圖書館之教育,則遍于社會。”我國的公共圖書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圖書館教育彌補了學校教育資源之不足,使因各種原因不能繼續學業的人們可以利用圖書館這所社會學校來繼續學業。②“學校之教育,迄于畢業之年,圖書館之教育則無年數之限制。”一個人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畢竟有限,而此后的學習則伴隨終身,在當今迅速發展的競爭社會,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而圖書館,特別是公共圖書館就是理想的學習場所,是我們的“終身大學”。③“學校之教育,有規定課程之限制,而圖書館之教育則可涉及一切人類所應有之知識。”實踐證明,不管學校設置的課程多么全面,學生從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無法滿足其將來實際工作的需要,因此,每一個學生走出校門后都面臨著補充、深化和更新知識的任務,圖書館是理想的學習場所。
綜上所述,終身教育將伴隨著我們每一個人,而圖書館是其中最為理想的學習場所之一,學會如何利用圖書館已成為大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文獻信息檢索,它作為一門課程,早在1984年就被國家教育部正式列入高等學校教學計劃中,實踐證明,文獻檢索課培養了大學生的信息檢索和信息利用技能,使他們終身受益。當前,我國公共圖書館紛紛向讀者提供免費的數據庫信息檢索服務,人們可以利用網絡終端獲取學術研究信息。盡管讀者直接去圖書館借閱文獻的次數可能有所減少,但讀者利用圖書館網絡資源獲取文獻信息的次數卻比以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