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布后現代生態思想研究
- 柯進華
- 2309字
- 2019-12-06 16:04:13
2.4 當今對生態危機的回應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曾一度十分關注和憂慮核屠殺、核冬天、核滅絕。然而與之相比,當前的生態危機可能要更為危險、更難解決。“核冬天是人們做某事的結果——如果他們想發動核戰爭。但生態危機無須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就能終結文明:我們可以僅僅通過繼續‘一切照舊’就能終結文明。”核滅絕和生態危機的區別在于,核滅絕更為明顯和迅速,屬于快速致死;而生態危機則更為復雜、更為難以捉摸和控制,屬于慢速致死。
結合當前的現狀,生態危機讓我聯想到一個與之十分貼切的隱喻性實驗——“水煮青蛙實驗”。“水煮青蛙實驗”是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的一個實驗。當科學家將青蛙投入水已經煮燙的大鍋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而立即奮力從熱水中跳出來,得以逃生。而當實驗人員將青蛙先放入裝著溫水的大鍋中,然后再將其緩慢加熱,比如使溫度每天增加1℃,結果發現,青蛙對水溫的緩慢變化失去了察覺能力,等到水溫過高以致青蛙無法生存時,青蛙已經無力從大鍋中掙脫,最終被活活煮死。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當前變暖的全球看作一個水溫正在逐漸上升的大鍋,而人類就如同置身于大鍋的水中的青蛙,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能否在一切為時已晚之前,團結一致,迅速逆轉或者盡可能減少生態災害。
總體而言,目前人們對生態危機的回應是消極的。美國作為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大的發達國家,卻始終沒有有效地簽訂《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2009年12月7—18日,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在丹麥召開,超過85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部長出席了會議,與會總人數達到45000人以上。然而,這次會議的組織安排十分糟糕,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這一峰會最終因為各國的利益紛爭,特別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糾葛而未能實現大眾,尤其是環保組織所期望的目標。會議最終只是達成了一個沒有法律約束力的意愿聲明——《哥本哈根協議》。從《京都議定書》到《哥本哈根協議》是一個從具有強制力的國際公約到目前沒有法律約束力的意愿聲明的轉變,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倒退。環保組織批判哥本哈根會議是“哥本哈根災難”, 《哥本哈根協議》“救不了地球”。
當前人們對生態危機的回應讓人想到另一個隱喻。這個隱喻出現在柯布的《為時已晚?一種生態神學》(Is It Too Late? A Theology of Ecology)之中。在該書的第一章中,柯布首先指出生態問題已成為當今最緊迫和至關重要的問題。盡管其他社會問題,比如社會正義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等,都很重要,但當前,生態問題的重要性與嚴重程度超過了所有這些問題。
柯布用一艘行駛在汪洋大海中的船這一隱喻來說明這一點。這艘船上有頭等艙和統艙,船員主要把精力花在確保頭等艙乘客的舒適上。頭等艙的乘客有著大量的空間、奢華的住所和多得過剩的、豐富精致的食物。而大量的、統艙上的乘客則擠在甲板上,他們的食物很缺乏,一些人營養不良,傳染性疾病在他們之間爆發,又缺醫少藥。正當人們為平等分享財富和生存空間而斗爭時,船身出現了大的裂縫并且裂縫越來越大。新的裂縫不斷出現,船正面臨著沉沒的危險,但船長和船員們忙于維持船上的秩序而忽視和無暇顧及漏水的問題。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人類面臨的現狀。
根據柯布的寓言,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地球看作那艘船,而生態危機就是船身出現的裂縫,我們人類還有其他物種就是船上的乘客。盡管其他社會問題也很重要,但生態危機是當前人類最大、最為緊迫的問題,我們應當把應對生態危機放在優先的位置上。基于當前生態危機的嚴重性,以及人類對生態危機的消極回應,柯布本人對地球的未來感到悲觀。在柯布看來,當前頻繁的氣候災害已經顯示出人類文明將坍塌的跡象。
然而,人類的未來還沒有最后確定,它就掌握在我們的手中。關鍵在于我們現在能否覺醒并盡力做些什么。回顧歷史,自工業革命以來的近300年里,人類的科技獲得迅猛發展,然而生態問題卻越發嚴重。歷史表明,科技本身具有局限性,僅僅依靠科技是無法解決生態危機的。生態危機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會根源,生態危機的解決有賴于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經濟政治體制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生態轉向,而這正是柯布過程生態思想的目標。柯布認為,如果人類想避免文明的毀滅,或者絕大多數人和物種的消亡,其希望在于人類文明的生態轉向——全人類現在能夠迅速團結起來,形成一個共同體,大家都過著節儉而又幸福的生活,人與自然、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和諧共榮地生活在地球上。柯布的過程生態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助于人類文明的生態轉向,過程生態思想是目前最有可能使人類克服生態危機的思想之一。
當今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在2011年,中國的GDP正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環境狀況,以及相關的經濟政治體制不僅直接關系到中國的國計民生和子孫后代,也關系到全世界的共同福祉。同時,中國政府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大國策的國家。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當前的緊迫問題。要解決這一重大問題,我們應當做到“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動”。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應該立足中國,不能脫離中國傳統文化,因為任何一種文明的確立和發展一旦脫離其傳統就會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缺乏根基和難以持久。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值得我們發展、發掘和弘揚。但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有全球化的思維和視野,要博采眾長,在當代處境下發掘、發展和踐行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因此,我們一方面應該發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另一方面,我們應該避免西方現代性中的弊端,同時積極借鑒西方文化中的生態思想資源和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