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電商和跨境電商實務操作教程
- 于立新
- 4704字
- 2019-12-06 16:06:50
第一節 跨境電子商務與微電商的政治法律環境
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
改革開放近40年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實現跨越式發展,有力推動了中國經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已經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每年進口近2萬億美元商品,為全球貿易伙伴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和投資機會。
2008年中國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2013年中國進出口總額4.1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25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這是對外貿易發展道路上新的里程碑。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使得中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更為有利的位置,幫助國內企業真正實現“走出去”戰略。
二、國家核心發展戰略的提出
“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自貿區戰略”“一帶一路”成為未來數年國家核心的發展戰略。這些戰略為跨境電子商務與微電商的發展再添雙翼。
(一)中國制造2025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是國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質保障,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總覽國際國內發展大勢,站在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進制造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中國制造2025”對企業提出了加快創新、樹立品牌、保障質量等高標準嚴要求,使得企業的產品更具備國際競爭力,有利于中國制造業走出國門。
(二)“互聯網+”戰略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7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將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ITFIN)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將推動著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引導企業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力量,提升生產力和創新力。
(三)自由貿易區戰略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外貿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引進來”“走出去”正面臨新的發展形勢。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的客觀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必然選擇。為此,2015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構筑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的宏大戰略。近期,加快自由貿易區談判進程,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逐步提升已有自由貿易區的自由化水平,積極推動與我國周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使我國與自由貿易伙伴的貿易額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或超過多數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水平;中長期,形成包括鄰近國家和地區、涵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及輻射五大洲重要國家和地區的全球自由貿易區網絡,使我國大部分對外貿易、雙向投資實現自由化和便利化。
1.自由貿易區的設立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縮寫為FTA)指的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關稅主體之間,就貿易自由化取消關稅和其他限制性貿易法規。特點是由兩個或多個經濟體組成集團,集團成員之間實質上取消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但又各自獨立保留自己的對外貿易政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就是典型的自由貿易區。2010年1月1日CAFTA正式全面啟動。這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自貿區建成后,東盟和中國的貿易占到世界貿易的13%。
2.國內自貿區的設立
自由貿易園區(Free Trade Zone,縮寫為FTZ)指某一國或地區在己方境內劃出一個特定區域,單方自主給予特殊優惠稅收和監管政策。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2015年3月24日,廣東、天津、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通過。2016年8月又新設立遼寧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自由貿易試驗區。這些自由貿易園區將大大改變普通人的生活,以更低的價格和更便捷的方式享受跨境貿易和服務。
3.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由于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的WTO談判受阻,面對經濟全球化中的一些負面影響,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6國的領導人共同商討同意組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縮寫為RCEP)。RCEP是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而提出的,有利于消除成員國間貿易壁壘、創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資環境、擴大服務貿易,相互開放市場、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RCEP談判于2013年5月正式啟動,目前已舉行17輪談判和4次經貿部長會議,目標是達成一個現代、全面、高質量和互惠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成員國人口約占全球人口50%,國內生產總值、貿易額和吸引外資接近全球三分之一,是當前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也是我國參與的成員最多、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自貿區談判,力爭在不久的將來結束談判。
4.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和實施
截至2015年底,我國簽署并實施的自貿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已達14個,涉及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歐洲的22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與東盟、新西蘭、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冰島、瑞士、韓國和澳大利亞的自貿協定,內地與香港、澳門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大陸與臺灣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自由貿易區戰略穩步推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簽訂自貿協定,給老百姓帶來了不少實惠。比如,中韓貿易協定將讓泡菜、韓國護膚品等大部分商品更便宜地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和東盟的自貿協定讓榴梿、山竹、火龍果等熱帶水果不再是奢侈消費品,普通百姓也能安心享用;中澳自貿協定讓85%澳洲出口中國的商品享受零關稅。
(四)“一帶一路”倡議實施
在加快構建周邊自由貿易區的同時,積極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形成“一帶一路”大市場,促進我國與中亞、東歐、西亞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大大地加快中國產能走向全球市場,使“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國民共享開放合作紅利,實現互利共贏。而跨境電子商務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空間系統,可以為“一帶一路”國家的制造商、貿易商、消費者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互動式商貿服務,突破傳統貿易活動中的物質、時間、空間對交易各方的限制,以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渠道,促進“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間的國際貿易深化發展,達到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的高度統一。可以說,跨境電子商務是“一帶一路”最適合優先推動的貿易和商業模式。
三、國家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
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商行業呈現集中爆發式的增長,如2014年全國進出口貿易規模為26.6萬億元,其中跨境電子商務規模約4萬億元,占比提升至15%。
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缺失和不匹配已日益成為困擾行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主要體現在用以規范傳統貿易方式的法律法規已無法滿足跨境電商的需要,尤其是在海關、檢驗檢疫、稅收優惠和收付匯等方面。為此,國務院在2015年3月批準設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專門就跨境電子商務突破傳統體制機制的束縛進行了先行試點,隨后國務院辦公廳、商務部、稅務總局、質檢總局、海關總署、國家外匯管理局等相繼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和規定來規范和促進跨境電商的發展,搭建起我國跨境電商的法規和制度體系,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2010年以來,國家政策層面一直在釋放跨境貿易利好,跨境電商政策法規不斷完善。如表2-1所示。
表2-1 2010—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相關政策

續表

續表

續表

數據來源:根據網絡資源整理所得,統計截止時間為2016年5月
縱觀當前跨境電商的法規體系,雖然在海關監管和通關方式改革、檢驗檢疫、稅收和結匯支付等方面已具備基本的可操作規范,然而這些規范仍然存在一些難以完全契合跨境電商特征的弊端。監管部門很多,涉及多頭管理,導致各部門無法協調作戰,管理不到位,效果不明顯,應強化政府部門之間合作機制,保持電子商務有關的政策、法規和標準一致性、連續性。目前的法規都是以部門通知、部門規范的形式發布的,法律位階較低,同時因為系各部委各自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難免存在內容互相沖突或不一致的情況。
為實現對跨境電商更全面和有效的規范,在各部委所提出的管理規范性文件的基礎上,結合跨境電商的發展特點和趨勢,早日制定一部統一的跨境電商法及相關實施條例,以促進跨境電商的健康和持續發展,這是業界的共同呼聲。監管部門趨向于協同監管,依托互聯網和電子技術,發展無紙貿易,實現單一窗口監管,傳輸數據。這也是APEC所期待的最終各國對貿易監管的基本模式。同時,在加強國內職能監管部門通力合作的基礎上,不斷強化各國政府之間的國際監管方式合作,以此突破貿易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
要想利用跨境電子商務手段降低貿易成本,減少貿易壁壘,擴大進出口額,促進全球經濟復蘇,當務之急要了解和解決一些阻礙其發展的核心瓶頸問題,如物流、通關、檢驗檢疫、電子支付、外匯收結、退稅、信用體制等問題,這樣才能為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營造一個可信交易生態環境。同時,要建設“單一窗口”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為進出口電商和支付、物流、倉儲等企業提供數據交換服務,為海關、檢驗檢疫、稅務、外管等部門提供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提高口岸監管便利化程度。簡化企業申報辦理流程,建立公平、開放、透明、高效的對接服務機制。
四、區域政策特色鮮明
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通過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協同發展,破解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打造跨境電子商務完整的產業鏈和生態鏈,逐步形成一套適應和引領全球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管理制度和規則,實現跨境電子商務自由化、便利化、規范化發展,為推動全國跨境電子商務健康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2017年2月9日,杭州正式發布全國首個跨境電商地方性法規《杭州市跨境電子商務促進條例》。《條例》對杭州跨境電商發展的管理體制、發展規劃、平臺服務和體系建設、促進措施等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它為杭州未來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支撐和制度支撐。
上海市將在跨境電商方面向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在公共服務、物流、海關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政策,2016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電商將由新搭建的第三方監管平臺監管,跨境電商將擁有獨立的保稅倉庫,不再與上海自貿區官方進口商品購物平臺“跨境通”綁定在一起。力爭實現2020年跨境電商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的目標。
2014年,深圳獲批全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綜合試點城市,隨后制訂跨境電商支持方案和扶持政策,發布國內首個跨境電子商務地方標準。目前,跨境電商領域進出口雙向通道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合作區全流程開通,連接國內外兩個市場的電商“新絲路”也在這里打通,吸引了天貓、聚美優品、華潤萬家等眾多跨境電商進駐。2016年初,在深圳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獲批的基礎上,深圳相關部門正緊鑼密鼓起草《深圳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實施方案》,初步確立以前海為全市跨境電商發展的龍頭,各區域協同開展跨境電商業務的思路。前海將著力發展跨境電商的高端服務環節,物流及通關環節將放到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口岸,產業園則將作為支撐板塊,承擔孵化器及培訓等職能。
重慶外經貿委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發展,率先在渝中區、保稅港區集中打造一批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示范區和示范企業,培育大龍網、易極付、愛購保稅等本土跨境電子商務企業,聯合國內大數據“龍頭”企業億贊普科技集團,構筑其跨境電子商務的全流程平臺,實現“中國貨·全球銷”“全球貨·中國銷”。發揮營造環境、促進應用,服務監管等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