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省管縣體制研究:以浙江、寧夏為例
- 錢滔
- 1722字
- 2019-12-06 15:59:13
1.2.2 寧夏
統收統支時期的寧夏財政體制,也是隨著中央財政體制的變革,有了相應三輪較大調整(參見表1-2)。與浙江不同,中央1954年出臺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政策。
表1-2 統收統支時期寧夏地區財政體制的變革(1950—1979年)

① 將農業稅附加、房地產稅附加、公用事業收入附加等劃歸鄉村地方收入。
② 規定全部劃歸縣級收入的有:縣級以下行政收入、公產收入、各項稅收附加收入(包括農業稅附加、工商稅附加、房地產稅附加、公用事業附加)、契稅及縣以下各項事業收入,鄉鎮的“三反五反”收入和“小公家務”交回收入。
③ 縣市財政固定收入:屠宰稅、交易稅、城市房地產稅、契稅、特種行業消費稅、車船使用牌照稅(銀川、吳忠兩市還有利息所得稅、印花稅),縣(市)地方企業收入,行政、事業、公產、其他收入及上年結余。
縣市財政支出:按行政、事業單位和隸屬關系劃分,包括教育文化衛生事業費、農村救濟及撫恤事業費、銀川市建設費、行政管理費、黨團補助費及其他支出。各縣農場、苗圃經費由省農林廳統一撥款。
④ 內蒙古自治地方收入,有印花稅、利息所得稅、屠宰稅、牲畜交易稅、城市房地產稅、文化娛樂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契稅、工商營業稅、工商所得稅、貨物稅、商品流通稅,區級企業、事業收入及行政、公產、其他收入。阿拉善旗、磴口縣收入,有農業稅、牧業稅和縣鄉鎮(巴格)的行政、公產及其他收入。河東回族自治地方與所轄金積、靈武、吳忠、同心各縣、市的收支,由省財政與各縣商定,報省批準后執行。兩個自治地方的支出預算,除公安業務費、水利支出暫由省級主管部門負責開支外,其他一切支出均由各自治地方負責統支。
① 在收入劃分上,由于縣(市)情況不同,也曾作過不同規定:工商營業稅方面,銀川、中寧、平羅、永寧、寧朔等市、縣全部解省,中衛、惠農兩縣各留縣50%和80%,河東、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和涇源自治縣全留地方;工商所得稅,銀川、永寧、寧朔等縣全部解省,自治州、縣和其他市、縣全留;農業稅除統一上交中央20%以后,對西海固、河東回族自治州、涇源自治縣80%留自治地方,其余市、縣留30%,上交省50%;調劑收入中的商品流通稅,自治地方全留,其余市、縣全部上交省;上年結余收入,除跨年度未完成工程和核定周轉金留歸縣、市外,余者交省。
② 具體為:工商營業稅,1956年全留市、縣和自治州,1957年銀川留75%,上交省25%;工商所得稅,1956年、1957年全留市、縣;農業稅,一般市、縣留30%,交省50%;商品流通稅、貨物稅,1956年、1957年自治州全留,一般市、縣全部交省。
③ 將原來劃分的固定收入全留市、縣,包括印花稅、利息所得稅、屠宰稅、城市房地產稅、牲畜交易稅、文化娛樂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市、縣企事業收入及其他收入。調劑收入,以平均比例30.55%劃給市、縣,國營企業分成收入,以10%的比例劃給市、縣;農業稅附加,按原劃分比例,除陶樂、涇源、同心、鹽池、吳忠等5縣、市實行全留外,其余市、縣均按85%留市、縣,15%上交自治區(固原專區4縣上交自治區15%部分,留歸專署掌握使用)。財政支出劃分為正常支出與專案撥款。正常支出,包括經濟建設支出、社會文教支出、撫恤和社會救濟費、行政管理費、其他支出等。專案撥款包括重大災荒救濟、防洪堵口,以及國家計劃大規模移民經費、基本建設投資和企業定額流動資金等。
④ 具體辦法為:財政收入除1958年已劃給市、縣的企事業收入、地方稅和其他收入外,另將工商所得稅、牧業稅、公債收入和農村人民公社的工商統一稅均劃給市、縣作為固定收入;財政支出除原劃定的正常支出外,另將縣所屬企業增撥的流動資金、基本建設投資,劃作縣、市財政支出。根據收支劃分的范圍計算,凡收大于支的市、縣,多余部分按計劃上交,凡收小于支的市、縣,其不足部分,由自治區按計劃彌補。在此基礎上,由市、縣包干,多收多支,少收少支,結余留用。這種財政體制進一步擴大了市、縣固定收入范圍,調動了市、縣開辟財源,組織收入的積極性。
資料來源:寧夏通志編纂委員會:《寧夏通志十》(財稅金融卷),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
從表1-2中可以看出,統收統支時期的寧夏財政體制變革,總體上經歷了西北大區財政和自治區財政建立與完善的過程。在一定的范圍內,也是經歷了集權—分權或收權—放權的循環變化過程。隨著“三線”建設的擴大,大批企業遷入,寧夏地方財政收入明顯回升,而支出也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