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大學生的追求和交往心理研究

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的精華部分,黨和人民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大學生更是祖國的期望所在。處在我國新歷史時代的大學生,其心理狀態是生動的、豐富的。為了對大學生的內心世界進行探索,我們采用心理科學課外學術活動的方式,在對本校166名大學生(男103人,女63人)進行心理調查的基礎上,做了大學生心理的自我分析。本文對在這一嘗試性研究的過程中得到的一些材料進行了初步的探討,這個探討的側重點放在分析,而不在數據。因此對數據只以舉例方式粗略地予以引用。

一、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專業

青年都關心自己一生事業的奮斗目標,它對他們的學習興趣、動機和積極性有較大的自我激勵作用。

在個人的事業理想方面,大學生與高中生有顯著的不同。高中生雖然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想象,但還不能確認自己將來從事什么行業。高中生也缺乏確立自我的條件,因為他們面臨學業和升學的壓力,未來的事業還未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問題,他們也難以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高中生對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是模糊不清并時時變動的。大學生則不然,他們的職業已基本定向,他們有更多的必要和可能,把目光投向自己,確立自我。他們對自己未來的形象已從中學生時代的模糊狀態中清晰穩定起來。

促使大學生確立自我的第一契機是高考選專業。高考對于高中畢業生來說,既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競賽,也是確立職業方向的一次決策。報考前,高中生對自己的未來事業可以有形形色色的幻想,他們完全可以在想象的太空中遨游。但當他們對高考選科做出決定后,他們對職業、專業、理想的遨游空間便大為縮小。如選了體藝科的高中畢業生,就不會再幻想自己未來成為一個文學家或工程師了。而通過高考、填報志愿后,他們就把自己的未來局限在一個相對較小的范圍里了。

一旦接到錄取通知單并正式進入某一大學的某個專業后,高中生就正式成為大學生了。他們的職業、專業方向就基本明確了,他們人生的輪廓便大體描繪出來了,他們此時已能明白自己一生將以何種職業與整個社會聯系在一起。

開始了大學學習的青年,客觀上要求他們以所學的專業為他們的主攻方向,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他們的職業理想和事業理想。在當代大學生中,確實也已有相當多的學生把理想的自我建立在現實的專業基礎上。他們由于實現了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專業的和諧統一,因此學習目標專一,心情舒暢愉快,鉆研勁頭十足。但是,現在的大學生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存在著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專業的偏差。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甚至還是一部分大學生煩惱的主要來源。如在我們的調查中,對“你理想的職業是什么”這一問題,只有27%的調查對象,把與現在所學專業一致的工作作為自己理想的職業。這種情況,在其他大學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為什么按照自己志愿錄取的還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專業呢?從大學生的心理自我分析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大學生在中學時期,大多是“佼佼者”,他們對未來的設計是十分美好的。但大學畢業后將從事與專業相聯系的職業卻是十分現實的。于是,他們便會把自己未來形象與理想的自我形象進行對比,當發現兩者有較大的差距時,他們可能會對事業理想產生新的追求,而對自愿選擇的專業失去興趣。

(2)許多大學生為了獲得高校錄取機會,有意地選擇了不理想的專業。在報考填寫志愿時,每個考生都知道,志愿選擇必須與考分一致,否則會被淘汰。絕大多數考生既希望考取理想的學校和專業,又希望不會落選。對于考分不是很高的考生來說,要同時滿足這兩個愿望是不容易的,于是在填報志愿時就會發生思想斗爭。選擇理想的大學和專業雖能滿足自己較高層次的事業職業理想的需要,但是落選了就連較低層次的生活需要和自尊需要也得不到滿足,為了維護較低層次的需要,他們只好有意識地選擇能夠錄取但不合理想的志愿。這樣錄取的大學生,所占的比例不低于半數。對于他們來說,雖然在高考競賽中,是獲勝者,但在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考分的斗爭中,理想的自我向現實的考分做了讓步和屈服。這樣,他們必然會產生挫折感。所以,他們的專業志愿選擇,是一種勉強的不得已的志愿選擇。在條件較差的大學和那些被傳統觀念貶低了價值的專業中,這類大學生的數量必定更多,甚至會占多數。然而,這部分大學生在中學時,大多數是佼佼者,是學校、老師和家長的寵兒,他們也有較高的自我期望和強烈的自信心。他們雖然進了大學,但其理想的自我不會輕易消失,甚至會不時地冒出來貶責現實的自我。于是,他們常會出現焦慮。

(3)有些大學生雖然完全按照理想被錄取,但是他們在中學時代對理想事業的想法往往是膚淺的,只看到其斑斕的色彩和耀眼的光環,而不知實現理想的艱辛和理想事業是否與自己的潛能相適應。進入大學后,隨著專業學習的展開和深入,他們漸漸發覺原來所選擇的專業和志趣不符,因此他們放棄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當作奮斗終生的理想事業。

此外,還有一些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新的興趣愛好,或發現了自己的特長,認為只有改變專業,才能獲得最佳發展。

大學生的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專業的矛盾,從發展趨勢看,存在著三種類型,各類型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和成長有著不同的影響。

(1)把理想的自我融入現實的專業中去。他們中有的正視現實的自我狀況和客觀現實對自己的要求,自覺調整了對事業、職業的理想,建立起和專業相一致的抱負和事業心;有的從自己現實的專業中發現或找到了實現原先理想的可行道路。他們在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之間重新建立起了平衡,情緒重獲穩定,充滿青春的激情和活力,努力使奮斗目標和現實統一。

(2)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專業互不一致卻能平行地發展,兩者互不相擾,也互不取代。他們在課堂上努力學習今后工作需要的一切專業知識;在課外卻讓理想的自我張開翅膀,干著與理想一致的事業。他們準備學好專業,作為自己謀生的一種手段,并讓它去支持理想自我的發展,以便將來干出一番自認為能做出較大貢獻的事業。但是,他們因為存在著理想的事業和現實的專業的矛盾,常流露出苦惱。不過,他們還是不息地奮斗著。

(3)理想的自我遭挫折后不能重新確立,對現實的專業又不抱期望,因此日趨消沉,但仍勤勉學習。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雖然喪失追求事業的熱情和蓬勃的朝氣,但還沒有失去青年的本色。他們用社會責任心和毅力激勵自己,盡力學好并下決心將來做好不屬自己理想的職業工作。然而,其中也有一些大學生,因沒有考上理想的專業,感到前途渺茫,對什么事都抱無所謂態度,學習、生活都提不起勁頭,甚至滋長消極的人生觀。如何在他們心中重新燃起理想之火,確立一個既與現實專業一致,又富于吸引力的奮斗目標,這是學校思想教育和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迫切課題。

二、對生活目標追求的心理水平

大學生的職業、專業和事業的理想是與生活理想、社會理想聯系著的。他們與中學生不同,人生觀已基本形成,學習動機受人生觀的支配,事業理想和大學生涯的學習目標往往都融入對人生生活目標的追求上去了。他們努力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量不再是得到高分數和直接的學習興趣,而是對人生和社會目標的追求。大學生對生活目標追求的心理水平是有高低的,我們把它分為五個等級,一個大學生可能同時符合幾個等級的特征,但從中可分析出占主導地位的一個等級。

(1)生活目標在第一個等級的大學生。他們的學習目的不明確,人生目標模糊,還沒有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為什么上大學,為什么活著。他們有的是在家長的壓力下或跟隨伙伴的行動而上大學的。他們對生活和學習都較隨便,顯出沒有追求和動力不足的樣子。從我們和其他學校的調查材料看,這一類目標占主導地位的大學生比例最小,在我們的調查對象中只占3%左右。

(2)生活目標在第二個等級的大學生。他們所追求的主要目標是取得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上大學主要是為了解決個人的戶口、糧食,取得學歷和謀生的手段,期望得到較高的工資,建立美滿的家庭。對物質生活、愛情和家庭幸福的追求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力。在我們的調查對象中,這一個等級的大學生,約占15%。

(3)生活目標在第三個等級的大學生。他們的生活追求和上大學的目的是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發展自己,希望自己將來在事業上取得令人滿意的成就,并期望得到較高的學銜、職稱、社會聲譽和地位,有的還決心努力奮斗為父母和家庭爭光,提高家庭的社會地位。他們也希望改善物質生活條件,但對精神領域的追求是他們占主導地位的生活目標。這一等級的大學生占我們調查對象的最高比例,約為50%。

(4)生活目標達到第四個等級的大學生。他們追求的目標更為高尚。他們不把自己的追求局限在家庭的幸福和個人前途上,而是已把目標轉向社會,盡社會義務,為祖國繁榮和四化建設做貢獻是他們的基本目標和學習動機。這類目標占主導地位的大學生,所占比例較多,約為我們調查對象的27%。

(5)生活目標達到第五個等級的大學生。他們的追求目標與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聯系在一起,不僅要為祖國的繁榮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獻身,且決心為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而學習和奮斗。但自認這類水平的生活目標占主導地位的大學生所占比例很低,只占我們調查對象的5%左右。

上述關于生活目標追求的五級分類法和我們對調查對象各類比例的百分比統計,其本身還是不夠科學的。五個等級可能還不能客觀地反映追求的發展層次,而且個體可以同時存在多種追求,但作為粗略考察還是有價值的,從中可以獲得對于當代我國大學生的人生目標追求的幾點初步印象。

(1)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領域,我國大學生更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大學生把提高知識和業務水準,全面地發展自己作為第一位需求,這從第三個等級的人數比例遠遠超過第二個等級可以看出。如果對生活目標做兩項選擇,第三個等級的目標選擇率會高到100%。大學生重視個性的發展是其顯著的特點和優點,這與青年知識分子這一稱號是相符合的。大學生唾棄吃喝玩樂、醉生夢死的人生觀,懂得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能為任何物質生活所取代。他們知道知識貧乏的人不可能使自己的生活充實,也不能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他們厭惡只圖舒適的空虛生活,不愿碌碌無為地過日子,他們要在充分發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的前提下,使自己有較大作為。所以,他們要培養自己的廣泛興趣,并孜孜不倦地吸取精神養料。如果學校和老師不能滿足他們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他們會感到失望和痛苦。這樣的生活追求基本上是健康的、高尚的,不能把它與“個人奮斗”混為一談,否則會減弱他們的奮斗動力;當然也不能認為是最高尚的,否則就會阻礙他們人生觀的進一步發展。

(2)大學生的社會義務感強烈,希望對祖國盡自己的義務。大學生首先重視發展充實自己,這是無可指責的上進心。但充實發展自己還不是生活的最終目標,生活的最終目標可能停留在個人和小家庭的幸福上,也可能轉向社會。我國大學生在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同時還投向社會,這表明他們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正在擺脫只追求個人幸福的人生哲學,而是像他們自己所分析的,對社會做貢獻永遠比向社會索取快樂,大學生應在盡社會責任的基礎上取得個人的生活幸福。他們的這種高尚追求是我國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反映,也是大學生進一步發展獻身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良好心理條件。

(3)共產主義理想還沒有成為大學生奮斗的主要目標和力量的基本源泉。這從主導生活目標到達第五個等級的百分數很低可以看出,也和多數大學生自答還未確立共產主義信仰的狀況是一致的。為什么大學生還未能把共產主義當作自己生活的主要目標呢?從大學生的自我分析看,主要原因有:①大學生沒有受剝削受壓迫的親身經歷,也沒有經歷過革命斗爭的壯烈場面,不易懂得共產主義的意義;②對假共產主義的厭惡,妨礙了他們對真共產主義的認識;③我國目前的生活水平不高,社會風氣和黨風還未根本好轉,共產主義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榜樣還不多見,使有些大學生對共產主義的現實性尚存疑問,有的甚至把共產主義宣傳錯誤地等同于唱高調、說空話。這些心理狀態表明,大學生雖說是青年中最富知識和理想的群體,但其生活目標還是接近現實的。他們的力量源泉仍主要來自能看清楚的目標,只有學校和大學生雙方都做出積極的努力,大學生才能形成最高層次的生活理想,進入高度自覺的精神境界。

(4)還有部分大學生存在過于注重個人物質生活的意向。例如,以第二個等級為主導地位的人數比例約占15%,五個等級中占第三位。大學生如果不把物質追求作為主導目標,而是將其視為更高級追求下的附屬目標,顯然是合乎情理的。人們的追求總是多層次的,各層次的目標都有激勵行為的推動作用。但若把個人的追求停留在第二個等級上,把上大學和未來的事業當作獲取個人物質條件的“敲門磚”,則說明其精神世界還不夠高尚。他們一旦實現其物質目標,如戶口、就業等得以解決,就覺得人生目標已實現。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往往可以獲得一只“鐵飯碗”,這些人進入大學后,就會喪失高考時的拼搏精神,對知識的學習和政治的要求都抱無所謂態度。其中少數還會讓物質欲望過分膨脹,追求享樂,熱衷于眼前的利益。個別還會發展到生活不羈,學習懶散,在各種誘惑中墮落??梢姡缘诙€等級的生活目標為主導地位,會產生較大的消極因素,大學生必須不斷提高生活目標的水平。

三、獨立的意向和對師友交往的期望

隨著知識面、交往范圍的擴大和人生觀的形成,當代大學生在與他人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較強烈的獨立意識和對師友品質的較高要求。

1.獨立意識的增強

在涉及政治信仰和人生道路等帶有較強政治色彩的問題上,他們傾向于獨立探索。當問及“你是否需要他人幫助建立信仰”時,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半數明確表示不需要,另外半數則是有條件需要。不需要幫助的理由有兩類:一類是相信自己能通過獨立的探索,確立正確的信仰;另一類認為自己已確立了信仰和生活道路,不管其正確與否,準備“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有條件的需要的理由也有兩類:一類是希望幫助者是真正的馬列主義者;另一類希望幫助者多采用個別接觸特殊對待。

大學生在政治方面顯示出的獨立意識,既是他們心理發展漸趨成熟的表現,也是他們對社會權威和師長的崇敬心理有所減弱的反映。大學生即將獨立成人,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一個獨立的角色,需要養成獨立確定生活方向的能力,他們的認識和知識水平也已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大學生對確立信仰抱有自信是合乎他們心理發展的規律的,但是獨立意識與接受他人幫助本來是相輔相成的,而大學生為什么不愿他人幫助或只要有條件地幫助他確立信仰呢?有些人說,這是由于大學生對政治教育存在抵抗心理,大學生自我心理分析揭示的原因表明他們內心有“我們大學生都彼此彼此”的想法。他們對幫助者缺乏信任,感到他們言行不一,認為對信仰若只停留在口頭上,自己也是能夠說一些的。這說明,大學生心理還沒有畸形地發展到否定他人幫助的地步,只不過是用了消極的或無聲的形式對教育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這也隱含著對當前教育界的批評。如果大學了解當代大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提高教師和政工干部政治素質的基礎上,采用和大學生有較強獨立意識這一特點相適應的教育方式(如多用讀書會、討論會、辯論會等方式),那么大學生和大學教育者的心理相融度會提高,教育效果也會好些。

2.對老師的心理依賴減弱

大學生在獨立意識增長的同時,對朋友的情感依戀也更為強烈。在回答“當你遇到困難時你喜歡找誰幫助”這一問題時,80%以上的調查對象都表示喜歡找同學、朋友和知己者解決,約15%的人會找了解自己的人解決,只有5%的調查對象表示要找組織、班主任和班干部幫助解決。

這說明,大學生的友誼感是強烈的。他們不少人把友誼看作僅次于求知需要的第二需要。他們希望與態度寬容、能理解自己的伙伴一起談心、交換看法。在建立了友誼的同伴面前,他們覺得關系平等,談吐自由,交往輕松,把自己的糗事說出來也不怕笑話,感到精神舒暢。與中學生相比,對班主任和老師的依賴性,大學生已大為減少,所以遇到困難首先去找師長幫助解決的比例極少。

但是,從大學生的自我心理分析看,他們遇到困難不先去找組織和班主任,還與他們的組織觀念淡薄,與老師、班主任的交往不夠親密有關。他們中有不少人認為,現在大學里的組織似乎與學生個人關系不大,所以有困難,除非組織發現并幫助解決,很少主動向組織求助,有時不得不找組織幫助時,還感到不自然。

至于大學生的班主任和老師,不像中學里的老師、班主任那樣深入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大學的班主任有的不兼課,老師更少過問班級的事。老師、班主任處理問題和了解情況大多通過班干部間接進行。因此,許多大學生感到班主任不夠親近,老師與自己的距離太遠。他們希望班主任和老師能主動走到自己身邊,更期望組織和老師用交朋友的方式增強與學生的關系。

3.對朋友和教師的品行要求較高

他們都重視朋友和教師的內在,而不看重外表。男女大學生對理想朋友的五項要求的次序是:①誠實坦率;②重友誼;③品德高尚;④敬重他人;⑤有才華。他們在交友上不予重視的有:①是否黨團員;②是否有風度;③是否善交際。他們中的多數人,似乎不大喜歡與沉默寡言、內向和嚴格守紀的同學交友。這些擇友傾向對集體風氣的形成會有無形的心理影響。

大學生對教師品質的期望,重視是否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平易近人、善于講演等項;對班主任的期望,重視是否品德高尚、平易近人、處事公正、有組織能力等項。他們對教師的選擇上不予看重的是:外表風度、政治面貌、職務職稱、獨創性和政治原則性。

大學生交友和從師的選擇心理,既反映出他們對社會生活有較深刻的理解和較高尚的追求,也反映出他們中有部分人有忽視政治和組織紀律的傾向。這部分大學生似乎對政治生活和組織紀律有些厭煩,因而產生無所謂的態度。從興趣調查看也是如此,他們對專業學習、文藝活動、體育活動有較大的興趣,而對政治學習興致寥寥。

四、對異性間交往的態度和擇偶心理

大學生年齡大都在十八九歲到二十三四歲之間,隨著生理發育的成熟和性意識的發展,他們對異性間交往的興趣不斷增加,戀愛擇偶已成為他們心理上關心和生理上困擾的一個問題。但他們畢竟還在學習時期,這一人生問題,與一般社會青年相比,顯得更為理智、深沉,有獨特的看法和追求。

1.對異性交往的態度

被調查的對象,不論性別,全部都認為,開展兩性交往是必要的,并大都愿意一起參加社交活動。對于“大學生可否談戀愛”的問題,多數直言作答,并說明理由。其中,60%的調查對象認為可以談或在條件允許下可以談,30%認為不可以談,另外10%不確定。對這問題還有明顯的年級差異和不顯著的性別差異。高年級學生做肯定回答的比例比低年級高得多。做否定回答的,低年級較多,且男生稍多于女生。這些差別與青年發育的年齡特點和性別差異是一致的。從所闡述的理由看,不同看法的大學生都有較高的心理水平。

(1)認為大學生可以談戀愛的理由

大學生對可以談戀愛的理由是實際的、純潔的、積極的,很少有低級庸俗方面的想法,概括起來有四點。①從生理發育和結婚年齡看,大學生畢業時大都已到法定結婚年齡,部分更到晚婚年齡。從我國目前情況看,知識青年結婚平均年齡以男性25周歲,女性23周歲為最佳,但就一般而論,結婚前要有兩三年的兩性交往,然后進入戀愛過程較為合適。因此20歲出頭的大學生,開始進行兩性自然交際進而發展到戀愛是合乎規律要求的。從這樣的年齡開始兩性交往,雙方可以有充分的相互了解、適應并建立深厚感情的時間。如戀愛成功,婚后夫婦生活必融洽;如不成功,受到的心理挫折也不會太大。反之,若年齡拖大了才開始兩性接觸,易在交往不深、情感尚淺時匆忙結婚,不僅本人會因此煩惱,甚至產生不當的戀愛心理,造成家庭甚至社會問題。②大學生集體生活,為他們提供了異性間自然接觸和相互選擇的適宜環境。③大學生的個性發展較中學生成熟定型,有能力在道德感和理智感控制下發展兩性情感,可克服因戀愛帶給學習的不利影響,還可利用戀愛的積極作用,推動學習,相互鼓勵鞭策,共同向更高目標前進。④大學生的職業方向已基本確定,畢業后的生活來源有保障,戀愛成功,結婚有期。因此,大學生認為可在大學學習階段談戀愛,不像中學生純屬情感沖動,是經過理智分析的。

(2)認為大學生不宜談戀愛的理由

認為大學生不可以談戀愛的調查對象,雖然所占人數比例不高,但他(她)們考慮得更慎重,更深刻,其理由可概括為三點。①上大學是良好的學習機會,時間不長,應把時間用于學習,而談戀愛多少會分散精力,影響學業。②大學生,尤其是年級低的大學生,年紀尚輕,社會閱歷不足,還沒有處理兩性交往中可能產生的戀愛糾葛等類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如處理不當,會影響終生。③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方向雖然基本定型,但是就業未定,抱負各異,畢業后變化都很大。這些因素既影響戀愛的成功率,也可能給戀愛成功的雙方帶來苦惱和不便,若在畢業工作穩定后談戀愛,這些問題都可避開。不過,認為不可談戀愛的大學生也不反對在有利學習、事業和身心發展的條件下,開展兩性間的交往活動。

綜合上述看法,我們發現大學生對談戀愛既有比較一致的態度,也有不同的看法。較一致的看法是:低年級和年紀輕的大學生,不應急于考慮戀愛問題;高年級大學生,談戀愛應順其自然;開展正常的兩性社交活動,各年級都是需要的,學校各組織應創造條件并適當組織。這樣既能滿足大學生想與異性接觸的心理需求,也可使他們的生活更多彩些。

2.大學生的擇偶心理

大學生和一般青年一樣,都希望找到理想的伴侶。但是在擇偶心理方面,大學生有較特殊的追求,且性別差異明顯。

就綜合的擇偶條件看,大學生較追求對方固有的身心條件,而不大追求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水準和本人政治條件,這可從調查對象對九項擇偶條件重視程度的排列次序看出。男生重視的擇偶條件依次為:①身體;②品質;③性格、才能;④容貌;⑤學歷;⑥職業;⑦年齡;⑧家庭;⑨本人政治條件。女生重視的擇偶條件依次為:①性格、才能;②品質;③學歷;④身體;⑤職業;⑥容貌;⑦家庭;⑧年齡;⑨本人政治條件??磥?,大學生最重視對方的品質、性格和才能,擺脫了嫌貧愛富的拜金主義擇偶標準。他們認為,配偶的良好品性是家庭幸福的基礎,一對精神相配的伴侶比一對雖占有財富但離心離德的伴侶更能經受生活的考驗。生命短促,美德長存,覓偶最難得的是內心的美。

從調查看,在大學生擇偶條件的調查中,政治條件未包含在品質中,他們對政治條件最不注重,或抱無所謂態度。對伴侶政治條件項目中所列的“黨員”“團員”“群眾”和“無所謂”四項,2/3以上的調查對象都選“無所謂”。大學生對配偶的政治條件要求不高或沒有特別的追求,主要基于下述心理:①認為愛情是情感領域的生活,政治比較嚴肅,過于注重政治,會影響家庭生活的自然樂趣;②不少人政治上進心不高,有些怕太上進會遭到孤立,因此對配偶的政治條件也不做特殊要求;③認為政治面貌與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不一定相符,現實中有些政治條件高的同志,心靈不見得美。以上這些想法雖然有片面性,但擇偶心理是大學生主觀世界的一個特殊領域,會隨社會現狀的發展和青年意識的變化而變化發展。

對配偶家庭條件的選擇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某些意識傾向。選擇比例最高的,是知識分子家庭,70%的女性調查對象選擇了這個選項。其次是工人職員家庭,然后是農民家庭,干部家庭的選擇率很低,其他如華僑等富有家庭幾乎無人選擇。他們不追求配偶家庭的條件、地位和財富,而追求其知識水平,這有兩個原因:①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已深入人心;②在大學生心目中,知識分子家庭的教育較優,其子女在才能、興趣、性格、人生觀等方面發展得較全面。較少人選擇干部家庭,認為“干部子女嬌生慣養,優越感較重”。家庭選擇,女性的要求比男性高些。女大學生對知識分子家庭的選擇率大大高于男大學生,而對農民家庭的選擇率卻大大低于男大學生。在女大學生看來,農民家庭封建意識較重,男尊女卑的舊俗還普遍存在,而知識分子家庭在這方面要好些。女性更關心家庭生活中男女地位平等是合乎客觀規律的。

在擇偶的學歷條件、年齡和容貌條件上,男女大學生有更顯著的心理差異。他們在學歷上多數選擇與自己學歷相當的,認為這樣的結合,感情的融洽度會高些。若自己的水平太低于對方,會影響家庭的平等相處。有的男大學生仍有“女比男強,好景不長”的舊意識殘余,認為自己比女方的水平低,有損于“男子漢”的自尊。有的女大學生在擇偶的學歷條件上比男性的標準高些,這是現實社會中高學歷階層男多女少情況的反映,不能因此指責女性要求過高。不過男女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受“男應比女強”的傳統婚戀觀念束縛,造成人為的婚戀阻滯。

在擇偶年齡的選擇上,71%的男大學生選擇比自己年齡小的,22%選與自己同齡的,很少選比自己大的。而86%的女大學生選擇比自己年齡大的,其余選擇相同的,少有人選擇比自己小的。這種兩性心理差異,顯然是生理發育、性別差異和社會傳統習俗的反映。但是,這種兩性婚齡差觀念,不能認為是天經地義不可動搖的,婚戀應以感情為基礎,對于已發育成熟的兩性青年來說,習慣上的婚齡差不是婚戀的主要條件,不能讓它成為通向幸福的障礙?,F實中有許多女比男大的夫婦生活得很幸福。

對配偶外形的選擇,大學生以貌取人的現象比較少,更多追求“內在美”。他們說,只要愛情純潔,相互稱心,容貌儀表是無所謂的。而且女大學生對對方容貌的追求比男性更低些。調查中,擇偶容貌條件,選擇“外形一般”的,女性比男性的比例高得多,而選擇“外形漂亮”的,女性的比例則低得多。說明大學生擇偶心理還受“郎才女貌”傳統心理的影響。

大學生在減少對外表美追求的同時,把側重點放到內在美上面去了。在內在美方面,男女大學生都重視對方的情感、作風和才華,只是男性更追求女方的溫順,女性更追求男方的作風和事業抱負。對配偶才華方面的追求,雖然女性高些,但男性也很注重。今天的大學生已擺脫“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心理束縛,有才華的女性更受社會的尊重,因此有才華的女青年覓偶難的主要原因,不是男性不愛才華。

(原載《福建高教研究》1986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仁县| 峨山| 成武县| 石河子市| 镇雄县| 迭部县| 弥渡县| 凤翔县| 湟中县| 淅川县| 潜山县| 文水县| 莎车县| 阆中市| 尉氏县| 林周县| 登封市| 甘泉县| 乐陵市| 府谷县| 金溪县| 广宗县| 监利县| 武隆县| 双江| 穆棱市| 夹江县| 成安县| 永城市| 临沭县| 花莲市| 永嘉县| 兴山县| 武陟县| 博白县| 台中市| 辉南县| 上犹县| 闽清县| 漠河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