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聚焦課堂教學改革學校
一、選擇樣本學校的背景
(一)實踐建構和意愿中的選擇
本研究所涉及的區域、學校、校長和教師以字母來代替,而對涉及的區域、學校、校長和教師的觀察和描述,起止時間為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
齊學紅教授認為,研究者與自己的研究對象之間是一個相互建構的過程,即什么樣的研究對象或研究問題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或研究者選擇什么樣的對象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是研究者與自己的研究對象之間進行主動建構,并建立一定意義關系的過程。研究者在建構自己的研究對象的同時,也在建構自身。研究者與自己的研究對象之間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關系,因為研究者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喜好和價值取向投射到自己的研究對象身上。此外,教師的教學過程不能基于純邏輯的理性分析,還要包括實踐的建構以及師生情感和態度的參與。因此,本研究在樣本學校的選擇上,并沒有刻意地去追尋科學的樣本選擇邏輯,當然現實條件也有局限?;诖?,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參與學校的選擇不是隨機的,而是依據學校和教師是否有從事課堂教學改革的意愿來選擇的。
(二)區域場域中的改革脈搏
當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已是教育部“一號文件”的主題。Y區便是一個致力于凸顯區域特色和需要的教育綜合改革的區域,其目標在于提升區域教育質量,促進區域教育公平。
Y區的教育在其開始教育綜合改革之前,已經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保障能力增強,素質教育深入實施,學前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基礎能力提升,隊伍建設得到加強,群眾滿意度有所提升。但是,在城市化進程中,Y區的教育也遭遇了城市化發展過快以致優質教育資源相對欠缺,教育發展整體均衡但“教育名品”相對缺乏等諸多新問題、新挑戰。面對這些問題,Y區從教育的民生本質出發,提出了“高位提升,惠及全民”的區域教育改革創新的戰略目標。在唱響“幸福中國”以及Y區提出的“幸福民生40條”的背景下,Y區的教育以“幸福教育”為主題拉開了教育綜合改革的序幕。
Y區“幸福教育”工程在《Y區教育綜合改革規劃》《Y區教育綜合改革藍圖》的基礎上,確立了幸福教育五大攻堅課題:幸福校長辦出幸福學校;幸福教師教出幸福課堂;幸福班主任帶出幸福班級;幸福學生收獲幸福學業;幸福家長實施幸福家教。這成了Y區教育改革發展的突破口,Y區力爭在教育的各個層面實現幸福教育,讓處于教育各個層面中的人收獲幸福,從而追溯到教育的真諦。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孟萬金教授在此基礎上,結合大量調研,研制了Y區幸福學校標準、幸福課堂標準和幸福班級標準,為幸福教育在實踐中的具體落實提供了有力抓手。
由此涌現出了一些致力于幸福教育工程和課堂教學改革的學校和老師。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學校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自上而下地參加由教育局發起的課堂教學改革,其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課堂教學改革主要借鑒了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并由教育局相關部門對參加課堂教學改革的學校的教師進行教學模式培訓。這些學校的課堂教學被要求嚴格遵循“臨帖”“入帖”“破帖”的步驟。所謂“臨帖”,即嚴格模仿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待模仿成熟之后再進行一定的創新。Y區教育局還將這些參加課堂教學改革的學校組織為“幸福課堂校際聯盟”,這些學校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被稱為“幸福課堂”。第二個階段是2013年9月之后,Y區教育局在全區范圍內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賦予了學校一定的自主權和主動權,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選擇課堂教學改革的模式。第二種類型是在教育局要求進行課堂教學變革的環境下,學校自發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但又沒有嚴格按照“幸福課堂校際聯盟”的要求來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這類課堂教學改革往往著眼于自身課堂教學的實際以及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實際,在改革方式上也比較多樣化。但在2013年9月之前,這類改革的“聲音”還比較單薄和微弱;2013年9月之后,當全區范圍內推動基于學校實際的多樣化課堂教學改革時,這類改革才煥發出動人的生命力。本研究中的三所樣本學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的,而且這三所學校都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主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
二、不同變革途徑中的樣本學校概況
(一)自主、散點式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Y中學
Y中學是一所區政府投資、2003年開始建造、2004年開始投入使用的高中,校園占地面積為121789平方米,校園建筑面積為55605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為87.7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積為40平方米,校園綠化面積占校園面積近1/3。該校建校時間雖然短暫,但其地理位置(區中心)好、師資力量強大等優勢使其在Y區已經是比較有名氣的學校了。
2004年9月,高中新課程改革在廣東、山東、海南、寧夏四個省區啟動;2006年,Y中學所在的省也開始了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與此同時,Y中學也拉開了課程改革的序幕,希望通過課程改革提升學校辦學品位,改變學校教育教學方式,完善學校素質結構。Y中學根據省有關高中課程改革的文件進行課程改革,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規范地開設了所有必修課程,在確保傳統“小學科”和“綜合實踐活動”課時的同時,確保必修的“藝術欣賞”和“體育與健康”課的開設。高一至高三共開設了12個藝術選修模塊,包括歌唱、吉他演奏、銅管樂、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陶藝、攝影攝像、國畫、西畫、民樂、動漫和電腦平面制作等;體育模塊方面開設了跆拳道、中華武術、籃球、形體訓練、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每年的6—7月和9—10月加修游泳必選模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任選一個藝術和體育模塊,學校也保證藝術和體育模塊每周2課時的選修時間,并保障師資和場地。二是精心構建“綜合實踐活動”領域的課程體系。每周確保3課時以“實驗探究”和“專題探究”為主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構建以三個文化節(傳統文化節、英語文化節、科普文化節)、三個一工程(進行一次高強度的遠足、觀看一次高水平的球賽、欣賞一場高雅音樂會)、軍訓和勞動課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課程;形成社區“青年志愿者”和“校園義工”形式的“社區服務”課程。三是開設一系列校本課程,如“心靈驛站”“終身閱讀”“跟老外學英語”等;另外,還堅持兩周組織一次“Y中學講壇”。四是調整與高考有關的IB課程,推出9學科、18模塊。在高二階段,不分文理,學生可選擇最少6個、最多不超過12個模塊;一學期后給學生調整、重選的機會,可選擇最多不超過8個選修模塊。
經過努力,該校的課程體系建設已經在全市形成較大影響,并成為其他高中學習和借鑒的榜樣。
在專注課程體系建設的同時,Y中學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予以關注。2012年年底,該校D校長邀請有關教育專家來校指導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嘗試小步驟、小環節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并選取高一年級10個班級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試點班級。之后,Y中學根據課堂教學改革試點的經驗,進一步在全校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二)組織推動下主動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T中學
另一所樣本學校是創辦于1971年的T中學。這是一所初中,在全區20多所初中里,其綜合辦學能力是比較好的。T中學以“體驗成長快樂,建設幸福家園”為辦學理念,致力于打造充滿活力和生機的“陽光校園”,致力于培養“像陽光一樣明亮:熱愛生活、勤勞節儉、充滿理想、朝氣蓬勃;像陽光一樣溫暖:誠實守信、文明禮貌、樂于助人、善于合作;像陽光一樣燦爛:自尊自愛、自強自立、健康活潑、樂觀向上;像陽光一樣多彩:知識豐富、興趣廣泛、多才多藝、活力四射”的陽光學生。為實現此目標,該校結合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和國家教育目標,首先對學生的“陽光品質”體系進行了建構,即陽光德育、陽光智育、陽光體育、陽光美育、陽光心理健康教育五個方面,并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在實踐層面進行了實施;尤其是陽光體育、陽光德育和陽光美育深受學生的歡迎,也得到了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認可,并成為學校的特色。
陽光校園的構建、陽光學子的培養,離不開作為主陣地的課堂教學。T中學在2011年Y區教育綜合改革開始之初,便成立了由教育局全面領導、相關科室部門負責指導的“幸福課堂校際聯盟”。全校所有年級和所有班級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掌握自主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打造“幸福課堂”教學模式。2011年,整個課堂教學流程依然按照“五步三查”
模式嚴格進行;但隨著實踐積累,該校依據學情對教學的各個環節做了微調,變“五步三查”為“獨學、群學、展示、檢測、反思”五個環節。課堂教學改革雖然經過全校師生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許多困惑和問題。面對此情況,T中學的W校長邀請有關專家對該校課堂教學改革進行診斷和指導。指導專家于2012年11月選取了初一的三個班級(每個班級約50名學生,所有學生在入學之初是隨機分班就讀的)作為定點觀察對象,對這三個班級的課堂教學進行跟蹤指導;在此試點的基礎上,在全校范圍內開展課堂教學改革。
(三)生存憂患中主動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的Z小學
Z小學創建于1911年,地處山區;現有學生725名,教職工40名,教學班17個;占地1.4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7000余平方米,綠化面積2000余平方米;硬件設施良好,環境優美;教學質量良好,尤其是語文、數學兩學科的教學質量名列全區前茅,寫作、書畫、手抄報、電子琴等特色教育成果累累,并在全區享有一定知名度。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山區家庭外出打工,導致該鎮的生源急劇減少。面對這種情況,該鎮于2009年開始啟動小班化教育的嘗試和探索。
在孟萬金教授等人的指導下,2011年年底,Z小學率先成為“農村小班化‘阿克斯’(ARCS)教育示范基地”;同時,還加入了Y區“幸福課堂校際聯盟”,成為14所聯盟學校的一員。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結合小班化教學的特點和方式,Z小學將“關注每一個、發展每一個、幸福每一個”的生本教育理念作為核心理念,以“ARCS動機理論”為指導,將小班化教學過程的重心由教師主體轉向了學生主體,以“前置性作業”或“導學案”為課堂教學主線(1~3年級以“前置性作業”為主,4~6年級以“導學案”為主),以學定教;以小組合作學習為課堂教學主要組織形式,有效融合各種教學策略,努力落實生本教學,實現全納性、個別化、活動化的小班化教學三大特點,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幸福。
除了充分發揮本校教職工的力量參與課堂教學改革,Z小學的W校長還經常尋求教育專家的指導和幫助。幾年來,經過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嘗試,Z小學在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成果,積累了一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