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我不喜歡一些課文

作為教師,在文本的選擇方面要盡量保持客觀。

魯迅是現實主義作家,他如果當老師,也得認真教浪漫主義作品;艾青是詩人,他如果當老師,也得認真教小說、傳記;郁達夫是文人,他如果當老師,也得認真教知識性文本。也就是說,作為教師,你有義務將不同文體、風格、特色的文章推薦給孩子,教師不能隨便以自己的偏好剝奪孩子的閱讀權。

但是,教師是可以討厭一篇文章的,前提是那篇文章存在問題。我說的“問題”,是說這篇文章存在“質量”上的問題。說得再明白一點,如果教材里有一篇低劣的小說,你可以不喜歡;如果有一篇“知音體”的散文,你可以不喜歡;如果有一首口號式的詩歌,你可以不喜歡……我甚至覺得,衡量一位語文老師是否優秀,就得看他對文章是否有自己的態度。

我不喜歡《愛迪生救媽媽》這樣的文章

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中,有一篇名為《愛迪生救媽媽》的文章,文章描述了在愛迪生7歲時,他媽媽突然患了急性闌尾炎,醫生做手術時發現光太暗,愛迪生利用鏡子的反光原理解決了手術照明問題,使醫生能夠在家里為媽媽做緊急闌尾炎手術的故事。

郭初陽他們經過查證發現,這個故事完全不可能發生在愛迪生7歲的時候。世界上最早的闌尾炎手術是在1886年,而此時愛迪生已經是40歲的已婚男人了。顯然,在1853年,即愛迪生7歲時,醫生不可能做闌尾炎手術,愛迪生要利用反光原理救媽媽,也只能通過穿越的方式才能實現。

類似這樣的“虛假”文章有不少,比方說《與象共舞》。《與象共舞》描述了作者去泰國看大象的故事,講述了泰國人與大象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展示了泰國獨特的地域文化。文章最后描述說:“我想,如果大象會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們獨特的笑顏。”事實上泰國人與大象的關系遠不是作者描述的那般和諧,在大象精彩表演的背后是近乎殘酷的訓練。泰國清邁府大象自然公園的工作人員素徹2010年曾對媒體表示,任何形式的動物表演都是對動物的傷害。所有的表演都是在強迫之下進行的,如果有些大象既會畫畫,又會跳舞,這就意味著它需要接受更多、更殘酷的訓練和虐待,遭受更嚴重的“傷害”。“失業”大象命運更加悲慘,它們不受泰國保育法保護,被視為家畜,可能會被殺掉吃肉,公象則可能被拔掉象牙,它們也可能就為了一串香蕉被派去乞討,越來越多的大象失去表演能力,乞討也變得困難了。(參見《看世界》2006年第4期文章《泰國失業大象的悲慘世界》)

我們為什么要追查事實的真相,因為《與象共舞》這樣的文章不是小說,而是散文,“真實”是起碼的要求。

所謂“真善美”,真是放在第一位的,“真”都不存在,善就是偽善,美就是臭美。

我不喜歡《地震中的父與子》這樣的文章

一次,我在聽一個老師上《地震中的父與子》。當上課的老師通過反復的誦讀和分析企圖讓學生感動的時候,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問:“老師,這件事是真的嗎?”老師似乎不太滿意這樣的問題,因為這樣的問題很容易破壞自己苦心營造起來的情感氛圍,但有老師在聽課,她又不便發作,于是她果斷阻止了其他同學對這個問題的響應:當然是真的!

當然是真的嗎?未必。當我們靜下心來深入思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真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很多學生的問題總是被我們忽略,以至于到后來,學生不敢也不會提問題,不敢也不會提真的問題。

我上網搜尋與這次地震相關的資料,沒找到能證實這個事件真偽的直接信息。但是,我卻發現了也有很多老師對這件事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例如李玉龍老師在論壇上表達了他的疑點:

1.孩子的那所學校(三層漂亮的小教學樓)在地震中已成為一片廢墟。美國學校的規模或許不大,但有一兩百個學生當屬正常。一兩百個生命的安危,對當地政府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一件至關緊要的事。對這樣一個學校,在美國這樣的國度,不及時進行清理救助是不可想象的。

2.即如消防隊長和警察所說,當時還有可能發生大爆炸,就算事出有因不救助,但居然一直等著這位父親一個人整整挖了38個小時,還沒有做出組織救助的措施,的確是當地政府的嚴重失職。這件事情如果被披露,不知道政府及消防和警察部門要承受多大的輿論壓力!

3.如果可能會有大爆炸發生的危險,這位父親的行為屬于什么行為呢?警察會允許他一個人在危險地區待這么長時間嗎?

4.一個孩子在廢墟里38小時不吃不喝,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呢?我們不得而知。但從文章中我們看出,這個孩子好像完全和沒事人一樣,而且最后還“雷鋒”了一把,這難道不讓我們疑惑嗎?

我并不執著于要證明《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的虛假,這篇文章可以被視作是一部文學作品,而不是一個科學報告。既然是文學作品,適度的虛構完全是可以的,虛構得是否合情合理屬于文學賞析的范疇,與真假無關。但讓我痛苦的是,面對這篇如今在我看來“有點問題”的文學作品,我已無法像原先一樣投入情感和孩子一起沉入文本去經歷一場感動。于是,我就不太喜歡這篇文章。

我不喜歡《橋》這樣的文章

《橋》講了一件什么事呢?黎明的時候,洪水突然來臨,人們翻身下床向木橋涌去。一個老漢,也就是這個村的村支書沉著地指揮人們撤離,他讓黨員排在后面,并揪出自己的兒子讓他排在最后面。最終群眾撤離了,老漢和小伙子卻被洪水卷走了。

其實,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寫過一篇情節類似的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小說講的是船即將沉沒了,船上的人紛紛逃命,亂作一團。船長沉著指揮撤離,最后他自己沉沒在茫茫大海中。

比較兩篇小說,有很多相似之處,如下表。

但是,兩篇文章有一個巨大的不同。在《“諾曼底”號遇難記》里,船長為了讓紛亂的人群有序逃生,以死相逼,他對大副說:“哪個男人排在前面,用槍打死他。”然而,在《橋》里,村長并沒有像那位船長那樣,以死相逼,只是以“退黨”作為警告,村民卻自動排成一隊。

就是這個細節的不同,讓我更喜歡《“諾曼底”號遇難記》。

我不喜歡《麋鹿》這樣的文章

我在公開場合上過蘇教版的《麋鹿》這篇文章。剛開始時,只是隱隱覺得這篇文章有點問題,但一下子看不出問題在哪里,后來我看了中國海洋大學朱自強教授的分析,才發現問題所在。

這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中當然要有觀點。這篇課文里的觀點是什么呢?似乎有這樣幾個:(1)麋鹿在中國“幾乎絕跡”的原因在外國人身上(“數十頭麋鹿被陸續盜往歐洲”, “最后一群麋鹿慘遭厄運,有的被殺戮,有的被裝上西去的輪船”); (2)麋鹿是有祖國的(“回歸故土”, “在祖國的土地上”); (3)麋鹿應該回到中國生活(“在海外漂泊不定、顛沛流離”)。

我認為,這三個觀點不能完全成立,或者說根本不能成立。下面我分別進行分析。

第一,麋鹿在中國“幾乎絕跡”,外國人是有責任的,但是說到今天的麋鹿能夠“在祖國的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壯成長”,外國人又是有貢獻的。這就是事情的兩面性、復雜性。所以有的孩子認為“好像并不是所有的外國人都是壞蛋”這一判斷是正確的。

第二,麋鹿沒有祖國,它不屬于祖國。因為祖國是一個人類文化的概念,而麋鹿只有自然,它只屬于自然。人類文化形態會對麋鹿的生存造成影響(比如在中國供皇家游獵之用),但是,那是人類強加在麋鹿身上的,不是麋鹿自己的選擇,而歸屬祖國必須是自主的選擇。

第三,課文并沒有拿出麋鹿“在海外”過的是“漂泊不定、顛沛流離”的生活的證據。從課文中,讀者獲取的信息是:“英國貝福特公爵在私人別墅烏邦寺動物園里飼養的18頭麋鹿生長良好,并迅速繁殖。到1967年,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400多頭,并向各國輸出。”假設烏邦寺動物園的麋鹿能夠講話,它們未必會說自己是“在海外”,未必會說自己過的是“漂泊不定、顛沛流離”的生活。所以,只要是適合麋鹿生存的自然環境,麋鹿在哪兒生活都是舒適的。

另外,《麋鹿》這篇課文不僅在觀點上,而且在語言表現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就拿結尾這一段來說,前面明明寫著選自英國7家動物園的39頭麋鹿回到了中國,可是緊接著就說“從此,麋鹿結束了它們大半個世紀在海外漂泊不定、顛沛流離的生涯,開始了回歸故土、回歸自然的新生活”,意思是所有的麋鹿都“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其實,準確的表述應該是“從此,這些麋鹿……”“這些”是指那“39頭”。用“從此,麋鹿結束了……”這樣的全稱判斷,邏輯上有問題,觀點上更有問題,因為我們無法確認留在英國7家動物園的那些麋鹿就沒有像這“39頭”麋鹿一樣“回歸自然”、“茁壯成長”。

《麋鹿》這篇課文,屬于說明文,更具體地說,屬于科學小品文。作為科學小品文,《麋鹿》在談論麋鹿的生活時,存在著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的混淆(如果是童話則沒有問題),而且將人類的文化以及價值觀強加到了麋鹿的身上,顯示出一定程度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傾向。這樣來寫麋鹿,很可能會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產生錯誤的動物觀、自然觀。一個人的動物觀、自然觀如果是錯誤的,他的人類觀、社會觀也會出現問題。

我不喜歡《趕花》這樣的文章

《趕花》是浙教版語文教材第十冊中的一篇文章,課文主要寫了洋槐花開了,主人公在槐樹林遇到一個養蜂人,便與之交談,感嘆于他們生活的艱辛,同時又羨慕他們的生活充滿詩情畫意,贊揚了養蜂人為人們貢獻甜蜜生活的高尚品質。我查了一些資料,沒有找到關于這篇文章的作者的信息,但從作者的行文筆調和思想主旨來看,當是屬于楊朔的《荔枝蜜》、秦牧的《對蜜蜂的贊美》之類贊美新時代、謳歌新生活的文章。

備課時,我捧著課本大聲地讀了一遍,感覺不是很對味。作者在描繪養蜂人的生活狀態時,充斥著脫離生活實際的語言和不食人間煙火的小資情調。如養蜂人是這樣回答“我”的問話的:“這生靈和人一樣,最有覺悟。一趕上花時,直到累死……它那短短的一生,喘口氣都舍不得,哪有工夫蜇人啊!”“然后,轉回我們的家鄉,那里的荊條花開得金光燦燦的,采來的蜜也和金子一般。到七八月,又跑到三邊一帶,那邊粉紅的蕎麥花開得很盛,蜂兒痛痛快快地采啊,采啊……”

嗚呼!我們那樸實可敬的勞動人民哪有這樣翹著舌頭、儂儂細語文縐縐地說話的?特別是作者的那一段旨在總結全文、點明中心的話:“我入神地聽著養蜂人的話,暗暗地震驚:‘養蜂人的生活竟是這樣的艱辛,又是這樣地充滿詩情畫意!'”

這更讓人倒胃口,我不否認一些文人雅士可能會覺得一年四季追趕著花開的時節,徜徉在花海中,與群蜂共舞、與花香同醉是一種浪漫陶醉的生活。但是在勞動人民的眼里,為采蜜、為生活而四處奔波、風餐露宿,絕對不可能是一種閑情雅興。這不禁使我想起了一個笑話。有一位作家去苗圃里采風,問一位花農:“你每天穿梭在這些美麗的花叢中,是不是會歡快地奔跑?是不是感到特別興奮啊?”那位花農說:“不,只有我們家的那條小狗才會這么做!”

我不喜歡《小稻秧脫險記》這樣的文章

《小稻秧脫險記》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科學童話,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雜草對于稻秧生長的危害,以及噴灑除草劑對保護稻秧的作用。童話的立意我們暫且不管,我們來看童話里的一段話:

一天,水稻田里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一群雜草把小稻秧團團圍住,氣勢洶洶地嚷道:“快把營養交出來!”

小稻秧望著這群蠻不講理的雜草,說:“我剛搬到大田來,正需要營養,怎么可以交給你們呢?”這群雜草不由分說,一擁而上,拼命地跟小稻秧搶營養。小稻秧氣得臉色蠟黃,當場就病倒了。

你發現了什么嗎?你會發現這則童話里,用了較多的四字詞語——團團圍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一擁而上。語文老師看到四字詞語,尤其是成語就會忍不住興奮,會把理解、積累四字詞語作為教學重點。但是,在我看來,這就是這個童話質量不高的原因所在。童話的特點就是語言通俗,會使用大量口語,好說易懂。即使這是一篇現代人創作的童話,但也應該避免出現過多的書面語,否則文體感覺不好。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里的《文成公主進藏》也有這個問題,冷不丁地竄出一句文縐縐的話——“從此,西藏和內地的往來更加密切了!”沒有一個爺爺奶奶會這樣講故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安县| 溆浦县| 宜兴市| 五大连池市| 平顺县| 肥城市| 府谷县| 宜川县| 武平县| 胶南市| 东明县| 钦州市| 志丹县| 永兴县| 延津县| 原阳县| 吉安县| 平阴县| 常山县| 云和县| 沾益县| 花垣县| 墨竹工卡县| 巨鹿县| 名山县| 阳信县| 昌平区| 黄平县| 通河县| 榕江县| 陵川县| 麻城市| 海原县| 芜湖县| 剑阁县| 武清区| 虹口区| 三原县| 班玛县| 沈阳市| 宝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