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醫學影像設備原理與維護作者名: 郝利國本章字數: 683字更新時間: 2020-02-21 17:59:56
緒論 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
一、X線機的發展
迄今,X線管(X-ray tube)經歷了四次重大發展:①由早期的充氣管到真空管的發展,提高了X射線機(以下簡稱X線機)的可控性(1913年); ②從固定陽極發展到旋轉陽極,提高了X線管的輸出功率和圖像質量(1929年); ③高速旋轉陽極和復合材料陽極靶面的開發應用,進一步提高了X線管的輸出功率和連續使用能力(20世紀60年代); ④整管旋轉、陽極盤直接油冷卻、電子束定位方式,使X線管連續使用能力提高到一個更高水平(2003年)。
X線機的高壓部分早期使用感應線圈供電,采用裸高壓線、裸X線管方式,1910年發展為工頻升壓真空管高壓整流方式。1928年制成高壓電纜,X線機發展到具備防電擊、防輻射功能。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自動控制、程序控制技術應用到X線機中,大型X線機變得十分復雜,但總體上仍屬于電工元器件產品。1982年,采用逆變方式的X線高壓發生裝置實用化,逆變頻率不斷提高,加之計算機技術的應用,X線高壓發生系統進入完全電子產品時代,并進行了由繁到簡、脫胎換骨的進化。
1951年,出現了影像增強器(image intensifier, I.I),此前熒光屏式透視一直是在暗室中進行的,I.I的誕生,使電視技術被引入X線領域,X線電視系統(X-ray television, X-TV)使醫生從暗室檢查和輻射現場中解脫出來,使X線機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革命,是X線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1961年,隔室操作多功能檢查床出現,并于20世紀70年代后得到廣泛應用,胃腸透視檢查進入遙控時代。由于I.I的使用,X-TV透視已成為基本的檢查手段。20世紀60—90年代,動態器官檢查的影像記錄手段是心血管專用機的主要記錄方式。21世紀初,隨著平板探測器(flat panel detector, FPD)廣泛應用于采集動態和靜態圖像,X-TV在X線領域的應用也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