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授權委托書等相關材料的真實性審核
在簽約前除對主體進行審核外,還務必對授權委托書等相關材料的真實性進行認真查核。這些相關材料雖然是合同的配套附件,但在相當一部分合同中,它們是必不可少的前置條件,只有有了這些附件,才能使主體合同合法生效。因此,相關材料的真實性審核尤為重要。附件種類因時、因勢、因事、因人名目各不相同,下面就對最常見、最簡單的法人委托書、遺書、分書三種不同類別附件做一些剖析,以利于我們日常把握運用。
一、法人委托書
我們知道多數企業并非廠長、經理、董事長親自簽訂合同,而是通過供銷人員或通過網絡、信函、電傳等手段來實現簽約目的。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凡與非法人代表簽訂的購銷、加工、承攬、聯營等合同,按法律規定都應提交簽訂合同的合法有效的法人委托書,這也是簽約的基本道理與常識。在簽約前,合同主體雙方或多方都應認真在委托書上把好四個真實性要點:
(1)委托書的事項是否在其證照上登記的經營范圍內,不能背離和超越國家和職能部門核定的經營范圍,以防出現無效合同;
(2)委托人和受委托人信息是否與其身份證或工作證一致,以防超越代理權限簽訂無效合同;
(3)委托書的有效期不能過期失效,以防簽訂欺詐合同;
(4)委托單位或法人印章及法人代表的簽字是否完整和統一,以防張冠李戴、混淆是非,簽訂虛假合同。
代理人必須事先取得委托單位的委托書,再根據授權范圍以委托單位的名義簽訂合同,才能與委托單位直接產生權利和義務關系。《民法總則》第一百六十五條規定:“委托代理授權采用書面形式的,授權委托書應當載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代理事項、權限和期間,并由被代理人簽名或蓋章。”因此,這種代理關系是代理人根據授權,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他人訂立合同,由被代理人享有和承擔該合同的權利和義務。如果代理人未取得被代理人的委托,而擅自以被代理人的名義簽訂合同,那么被代理人既可承擔責任,也可不承擔責任。承擔責任的前提就是要有被代理人的事后追補的口頭或書面委托書及相關證件,但在現實中往往是不愿承擔責任者為多數,從而造成與代理人簽訂合同的一方當事人不應有的損失。下面舉個實例供參考。
前些年,浙江省龍游縣某國有糧油公司(法人企業)下設有幾個糧食經營購銷分站(非法人),其下屬收購點的購銷員王某在訂購糧食時,發現市場上的草籽相當便宜,購銷差價大,利潤非常可觀,于是,王某就獨自將購糧食的數萬元預付款,移用作購買草籽的預付款,與中介方簽訂了草籽購銷合同。中介方按合同規定發貨,貨到龍游后,中介方向該糧油公司要求付清50%的貨款。該糧油公司總經理對要款的中介方說:“我公司從未委托供銷人員訂購草籽,再說我們也沒有經營種子的資格,你方收到過我公司委托簽訂購買草籽合同的委托書嗎?誰和你簽訂合同,你找誰去,我公司拒付此款,并不負法律責任。我們還要向擅自與你簽訂合同的供銷人員追回預付款……”總經理的話使要款人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把關不嚴、審查不細,簽訂了一份代理人無法人委托書的超越代理權限的無效合同。后來,簽訂合同的當事人王某見公司不承擔購買草籽合同的法律責任,在事實面前向公司做了檢查,同時費盡心思也沒能銷完草籽。最后,王某變賣了家財和房屋,才彌補了數萬元的草籽虧損。這就是供方未對法人委托書內容進行審核,需方盲目行事而產生超越代理權限簽訂無效合同的教訓。
二、遺書
遺書的主體是直接的當事人,但遺書是一種當事人的書面化的物質和精神遺留方式,除相關材料和附件的存在外,沒有可替代主體存在,所以我們把它當作特殊的材料來看待。從文書的格式和內容看,遺書沒有統一的模式,沒有規范的合同文本,是自然人上下代之間,親戚、朋友、同事、聘用人與被聘用人之間,自然人與國家、集體、社團之間,為了使生前的資產和財物在死后進行所有權轉移的簡單法律文書。遺書有單方意志的體現形式,也有經雙方或多方同意、簽字立約的形式,看似簡單容易,但如果寫得不好,也常會產生問題和糾紛。
下面以單方意志形式的遺書為例來做些分析。寫遺書的一般以年邁之人為主,因受年齡、文化程度、身體等因素的影響,所立的遺書常常會有失誤和欠完整的情況發生,這就容易引起晚輩或繼承人之間及其與他人之間的糾紛。在現實中,有的老人將自己的遺產通過訂立遺書的辦法,贈與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或單位,而由于文本欠規范,訂立程序存在漏洞,從而造成法定繼承人要求追回遺產而與受贈遺產的人對簿公堂。
如何在這種簡單的法律文書中,盡量地表述清楚,不出差錯,減少糾紛?筆者認為,應從清楚、完整、穩重三方面去把握。
(1)清楚。無論是遺書還是遺囑,關鍵是要把問題交代清楚。有些立遺書的人在年邁或患病或有急事之時匆匆立下遺書,可能一時難以把事情交代清楚,只是三言兩語斷句,含糊其事歇筆。對于這樣不清楚的遺書,受繼承方就必須在接受遺書時或聽遺囑時,把基本問題審查清楚,有疑問立即當著當事人和旁證人的面,提出來講清楚,最好立書成據;對有些疑問較大、含糊不清的還必須由在場人和關系人討論而定;對有些特別規定的權利義務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立受雙方都應該弄明白說清楚。
(2)完整。遺書或遺囑是一種較為簡單的文書,是以體現單方意思為主的合同形式,但同樣也要求立書人有一個完整的表述。遺書中應有標的、因果詳情、事件過程、權利義務,立遺書的目的、時間、地點,立受人姓名、年齡、性別、住址,生效方式,在場人,立書人與接受人之間的關系,公證單位,以及與其相配套的所有證件和附件的名稱文號,等等。
(3)穩重。遺書和遺囑一般都是行為人在具有行為能力時所訂立的一種事先預備的文書,要在立書人死后才生效。所以,它是一種生效前預制好的文書。有的人預制得較早,有的人寫了一次又一次,不斷變化更換,有的人在臨終時才立下遺囑。不管是早期預寫還是臨終囑咐,都要有穩重意識。對早期預寫的遺書,應該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來對遺書內容和條文進行思索;既要清楚、完整地表述,又要考慮移交后能順利執行,避免產生糾紛。以遺囑方式指定由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繼承遺產更要慎重,因為它跨越了法定的第一、第二繼承的界限。像此類情況,移交人、接受人最好事先能以平常的心態和移交人的法定繼承人進行協商通氣,并在遺書上簽字同意,或去公證處依法公證,這才是最穩重的辦法。特別應引起重視的是請人代書的遺囑,訂立這類遺囑更要穩重應對,下面舉幾個實例供參考。
2014年4月26日《中國剪報》第8版刊登了《代書遺囑無效四典型案例》一文,現摘錄如下:
代書遺囑由于并非遺囑人自己書寫,法律規定了比自書遺囑更為嚴格的生效條件,不但要求內容明確和形式具體合法,還要求至少有個見證人,因此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所立遺囑無效。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的法官介紹,從該院以往審理的有關代書遺囑糾紛案件的情況看,有一大半的案件最終被確認遺囑無效。
典型一:代書人找不著
王重與前妻生有王春和王文兩個子女,后與現任妻子李君生下女兒王廣。2008年王重病重住院期間,由王廣在打印店打印了一份遺囑,內容是將王重名下的兩套房屋全部歸王廣繼承。王廣專門請來兩位律師作為見證人在場見證,王重在立遺囑人處簽了名字,見證人在遺囑的見證人處簽了名字。
王重去世后,三子女因遺產問題發生糾紛,王春和王文將王廣訴至法院。法院經過審理認為,該遺囑屬于他人代為打印,應該為代書遺囑。雖然此代書遺囑由立遺囑人在遺囑上簽字,但是代書人即打印者為打印店工作人員,法庭經調查發現該店員不知其蹤,且不在立遺囑的現場,無法確定代書人的身份。最終,法院判決該代書遺囑無效,王重的三個子女與李君平均分配其遺產。
典型二:沒有見證人
北京人王鋼去世后,其大女兒持父親的代書遺囑,將自己的四個弟弟妹妹起訴到法院,要求獨自繼承王鋼的房產。王鋼的其他四子女大為吃驚,認為父親不可能立這樣的遺囑。原來,王鋼老人因積勞成疾癱瘓在床,其生活由五個子女輪流照顧。據其他四個子女稱,大姐沉迷于炒股,不怎么來照看父親,是由他們照看老人到去世的。
法院認為,王鋼大女兒所持的遺囑的主文及日期為他人代寫,王鋼僅在遺囑下方簽名。遺囑中也沒有執筆人簽名,王鋼大女兒所稱的代書人也沒有出庭作證,此外又沒有其他證據證明。由此,法院認定該代書遺囑無效,由法定繼承人分割王鋼的遺產。
典型三:利害關系人見證
韓老先生一直和女兒韓女士一起生活,兒子韓先生時常來探望。韓老先生去世后,兩個子女為了房產打官司。韓女士向法院提交了一份代書遺囑,是由韓老先生的女婿陳先生代寫的,明確韓老先生名下的房產歸他的女兒,下方有韓老先生的簽名。韓老先生的妹妹作為見證人也簽了名,遺囑上還寫上了日期。
然而法院經審理,認為該代書遺囑雖有兩個見證人,但其中一位見證人即代書人是被繼承人的丈夫,屬于利害關系人,不能作為見證人。所以,雖然其他方面都符合代書遺囑的形式要件,但是該代書遺囑仍然無效。
典型四:見證人事后簽字
劉老先生育有三女一子,平時自己一個人住,直到病重后,由兒子照顧自己。因為老人存款問題,姐弟四人起了糾紛。之后,劉老先生考慮用遺囑的方式處分自己的房產。于是,他請來好友老張,由老張代寫了一份遺囑:劉老先生名下的房產由兒子繼承,他人不得干涉。劉老先生和老張都在遺囑上簽了字。事后,劉老先生又找來老王和老李當見證人,請他們在遺囑上簽了字。
劉老先生去世后,四個子女打起了官司。法院經審查認為,雖然劉老先生的代書遺囑由代書人書寫,代書人和劉老先生都簽了名字,也有兩個見證人簽字,可是從遺囑的形成過程看,兩位“見證人”是在遺囑形成后補簽的,并非當場見證遺囑的形成過程。因此,此代書遺囑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要件,是無效的。
代書遺囑由于為他人所代寫,極易違背立遺囑人的意思。因此,法律規定了更為苛刻的有效條件,在立代書遺囑時必須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見證人不少于兩位,見證人必須在場見證,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并非繼承人、受遺囑人及其他有利害關系人。二是由一人代書,代書人最好在代書遺囑上簽名,并且最好是見證人之一。三是代書遺囑寫完后,立遺囑人和見證人應當簽名,并且注明日期。如果有條件,最好現場錄像。(文中當事人均為化名)
三、分書
分書是指國家、集體、單位、企業、個人之間為分割財權、產權、股權、山權、林權、地權、界權以及無形資產,約定其歸屬、占有或管理使用內容的有效法律文書。它牽涉的范圍廣,形式多樣,從而產生的糾紛和官司也較多,通過分析和解剖眾多的案件,我們可以發現糾紛最易產生、發案率最高的是農村家庭房屋及財產類分書。據此,我們以農家“分書”為例展開分析。
1.分書成立的基本條件
家庭分書是日常普遍存在的,但在形成及書寫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其內容合法和具有操作性兩個條件,否則會引發日后的糾紛或成廢紙一張。2014年12月2日《中國剪報》第8版刊登了一篇題為《家庭協議書看上去很美》的文章,對這類問題做了現實的回答,現摘錄如下。
為了規避將來可能產生的矛盾糾紛,眼下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以事前協商,訂立家庭協議書的形式來安排房產、錢款、贍養等家庭重大問題。不過,由于許多人對法律一知半解,又缺乏專業人士的從旁指導,旨在“未雨綢繆”的家庭協議書往往到了最后卻成為一張廢紙。
一、老人還活著,如何“放棄”遺產?
上海市民顧老伯與老伴丁阿婆共有三子一女,大女兒一家在國外定居,其他子女均住在上海。二兒子顧青曾在東北插隊,回滬成家后一直與父母住在一起。考慮到顧青一家三口的經濟狀況不如其他兄弟姐妹,且常年照料二老生活,顧老伯遂召集子女協商今后自己的遺產分配。經多次商議后,全家人訂了一份家庭協議書,約定老夫妻倆的遺產由顧青繼承,其他子女自愿放棄遺產繼承。
今年4月,丁阿婆去世,小兒子拒絕履行家庭協議書的約定,要求依法繼承母親的遺產。顧青無奈,請求律師幫助,律師卻告知,該協議書中的遺產繼承部分無法律效力,小兒子的要求合法。
我國的《繼承法》規定,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開始,遺產指的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也就是說,只有在被繼承人死亡時,才會產生遺產,也才會產生繼承關系。老人既然還在世,就沒有遺產一說,子女又怎么能放棄遺產?律師表示,子女即使做出放棄繼承遺產的表示,也要在繼承開始后、遺產處理前。很多家庭協議書中會寫明對老人將來的遺產的分配,其實都是無效的。
二、贍養協議“說廢就廢”?
上海市民張老伯多年前與小兒子因房屋拆遷鬧了點矛盾,后一直與大兒子一起生活。兩年前張老伯就贍養問題和兩個兒子簽訂了家庭協議,將名下的一套房產過戶給大兒子,今后自己的生活由大兒子及孫子照料,不需要小兒子贍養。
今年年初,張老伯骨折后需要裝支架,他以無力承擔醫藥費及后續康復費為由,要求小兒子承擔贍養義務,每月支付500元贍養費。小兒子拿著家庭協議書來到社區調委會:“三個人白紙黑字簽了名,上面寫明了我不拿分文也不養老人,現在這張協議說廢就廢了?”
律師解釋:“《婚姻法》明確規定,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也就是說,只要被贍養人要求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那無論雙方是否曾經對此有過任何形式的約定,贍養人都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義務。”贍養父母是國家法律規定的義務,子女之間就父母贍養問題的約定不能對抗國家法律。
律師認為,若涉及重大財產、房屋居住或戶籍問題,簽家庭協議書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一旦情況發生變化,就有據可依。訂立家庭協議有兩個原則:①協議的內容不能與法律法規相悖,違背法律法規的協議是無效的;②協議的內容要有可操作性,家庭協議書應寫得簡潔明了,對于吃不準的條款不妨先咨詢一下法律相關人士。
2.分書的法律關系有效性
寫好分書不僅要求分清各種法律關系,更重要的是確保各關系的形成過程和內容合法,從而確保分書的合法有效,減少日后糾紛和矛盾的出現。2009年2月10日《衢州日報》第9版刊登了一則財產糾紛案例,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汪某在外漂泊了10年,一直未與家人聯系。2007年8月他回到家中,但身患重病,即將離開人世,由于他欠下了一大筆醫療費,為解決欠下的醫療費及去世后辦喪事的費用問題,汪家召開家庭會議,并請來村干部作證人。汪家人協商決定,將汪某在10多年前分家分得的地基上的三間房屋作價3萬元賣給汪家小妹,用于支付汪某的有關開支。為此雙方簽訂了轉讓協議,其余幾個兄妹作為見證人簽了字,村委會同意蓋章。去年汪某去世后,汪某大哥認為汪某分到的那間平屋是以自己的名義申建的,并且該房屋旁邊的一塊地基也同屬自己,與小妹產生了糾紛。
法院受理此事后,進行了案情分析。汪某離家后,汪家母親搬進了汪某分到的平房居住,還在邊上蓋了一間廚房。后來汪某大哥出了一部分材料,他朋友劉某出工出料,在該房子西面的空地上建造了一間平房,該平房一直由劉某租用,租金由汪母收取。汪某大哥認為:廚房是母親造的,他出材料建造了兩間平房,應該分享三間房屋的所有權。另外,汪某和小妹的房屋轉讓協議沒有經他同意,屬無效合同。
法院認為:“分書”作為民間的習慣和風俗,雖沒進行產權登記,但其內容也受法律保護。當初分家時汪某大哥對“分書”并沒有異議,其中寫明的房屋和地基應歸汪某所有,那間平屋雖是汪某大哥與劉某建造的,但汪家母親一直代收租金,這證明他們事實上均承認是汪某的財產。汪某處理自己的財產,村集體也同意轉讓,轉讓行為發生在本村村民之間,符合農村土地轉讓的有關條件,應認定該房屋的轉讓行為合法。最后,法院認定汪家的“分書”有法律效力,三間房子歸小妹所有。
我們知道,分書,特別是關于農村集體的田、山、房、廠、林等權利的歸屬、分割的分書遺留糾紛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立分書人文化水平的高低、法制觀念的強弱、考慮問題的粗細都存在著聯系。在分書書寫的過程中也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今天我們把這些問題提出來,也不過是供大家參考而已,但從現實上看,要寫好一份合情、合理、合法的分書也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它涉及多個主體、多個界限、多個不同的權利與義務,這就必須多做些社會調查,多看些現實和歷史資料,多想些可能發生的問題,瞻前顧后,左右分析,上下推敲,只有這樣才能使分書成為合法生效的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