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異質勞動力省際流動及地區收入差距研究
- 李芬
- 1938字
- 2020-01-07 17:07:48
1.1 選題緣由與意義
經濟活動的空間差異及其形成機制,是近年國內外經濟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不少研究借助新經濟地理學分析框架,沿著勞動力跨區域流動—產業集聚及其效應—地區收入差異主線展開。新經濟地理學理論分析揭示,勞動力流動與地區收入差距之間存在著內生性關系。Krugman(1991)最先提出,當運輸成本下降到某一臨界值時,經濟活動主體廠商就會在幾個有限的地區集聚,以便獲得規模報酬遞增的利益。勞動力的大量流入促使集聚地區商品需求不斷增加,形成所謂“本地市場效應”(HME)。而后者又反過來刺激外圍地區廠商及勞動力遷入。包德溫等(Baldwin et al.,2003)研究揭示,當經濟集聚達到長期穩定均衡狀態時,中心地區的“本地市場效應”及“價格指數效應”會促使該地區居民生活成本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上升;而外圍地區由于需要大量輸入消費品,生活成本趨于上升,居民實際收入水平趨于下降。國外不少實證研究也證實了勞動力流動及其集聚與地區收入差距之間的相關性。Crozet(2004)使用歐盟多地區數據分析證實,勞動力流動與產業集聚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具體來說,地區市場潛力指數與勞動力遷入率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地區市場潛力指數每上升10%,勞動力遷入率即上升1%~13%。
新經濟地理學雖然為解釋勞動力空間流動的集聚效應和收入效應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但該理論下有個暗含的假定,即流動勞動力的同質性或無差異性。現實世界中,流動勞動力之間存在普遍的異質性現象,這種異質性首先表現在勞動者之間人力資本或技術熟練程度的不同。一些人擁有較多的人力資本或技術熟練程度較高,另一些人擁有的人力資本較少或屬于非熟練勞動。按照推論,擁有較多人力資本的勞動力流動會引致知識技術的溢出效應(Almeida and Kogut,1999),知識的溢出是有地理局限的,其溢出范圍隨著距離的增加迅速衰減。知識溢出是促進產業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Audretsch and Feldman,1996)。擁有較多人力資本勞動力的流動具有“本地市場效應”、“價格指數效應”以及知識溢出的三重效應,可稱為高技能勞動力,而擁有較少人力資本勞動力的流動僅有前兩種效應,可稱為低技能勞動力。從異質勞動力流動的視角探討經濟活動的空間差異顯然屬于一個新的視野。這樣一種研究的理論意義是不難推斷的,通過修正流動勞動力的基本假定,擴展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模型,對異質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地區收入差距的內生性關系進行詮釋,可深化這一論題的研究,進一步豐富空間經濟理論。
研究中國異質勞動力流動問題又具有特殊的現實性。由于制度變遷和經濟轉型,改革開放后中國勞動力區際流動規模逐步擴大,與此同時地區間收入差距也持續增大,那么兩者之間是否存在關聯效應,勞動力流動與地區收入差距的作用機制是什么,這類問題引起了眾多中國學者的關注。一些學者(蔡昉等,2001;姚枝仲、周素芳,2003;王小魯、樊綱,2004)認為,勞動力流動確實是地區收入收斂的一種機制,但地區間勞動力流動仍受到制度的限制,導致地區勞動力市場部分失靈,以至于這種機制未能有效地發揮出來。另一些學者借助新經濟地理學的模型,將勞動力流動的集聚效應與收入效應結合起來進行研究。范劍勇等(2004)研究了勞動力區際流動與產業集聚之間的關系,認為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的跨區域流動,促進了產業在東部地區的集聚,同時東部沿海地區產業集聚又吸引了中西部農村勞動力流入,兩者表現為一種正反饋機制。此種正反饋機制導致了沿海與內地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這些研究均從某個方面合理地解釋了中國勞動力流動與地區收入差距的關系。然而還有一個重要的視角沒有受到研究者足夠的重視,就是從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發育過程來考察勞動力流動與地區收入差距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勞動力市場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初建到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又是由勞動力流動促進的。在勞動力市場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中國一直存在兩種勞動力管理體制,一種是針對普通勞動者的勞動管理體制,另一種是針對具有干部資格的人事管理體制。這兩種管理體制互不相容,并因此發展成兩個相互分割的勞動力市場,即一般勞動力市場與人才市場。勞動力流動客觀上也形成了兩種模式,一種是低技能勞動力的空間流動,另一種是高技能勞動力的空間流動。由于兩類市場受到的制度約束不同,異質勞動力跨區域流動的模式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會通過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效應對區域收入差異產生重要影響。盡管2005年以后這兩類市場已在逐步整合,但是長期形成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并不容易迅速消除。而圍繞著地區收入差距這個主題,從流動勞動力的異質性入手進行研究的文獻,則屬鮮見。因此,從產業空間均衡的視角研究異質勞動力流動對地區收入差距的影響,有利于正確認識異質勞動力流動—產業集聚—地區收入差距之間的內在聯系,判斷及預測區域經濟發展的格局,對于地方政府制定區域經濟政策、合理引導勞動力流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