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異質勞動力省際流動及地區收入差距研究
- 李芬
- 1077字
- 2020-01-07 17:07:51
2.2.3 智力流動與地區收入差距
遷移理論認為,遷移是個理性選擇的過程,具有較高人力資本的勞動力遷移概率通常要大于較低人力資本的勞動力,尤其是在國際遷移中,由于遷移成本較高,具有高人力資本的勞動力從低收入地區遷往高收入地區的現象甚為普遍,使得“智力外流”成為學術界及政府部門關注的熱點。
針對技術移民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的現象,傳統觀點認為這種智力外流完全損害了遷出國的利益。著名的代表人物巴格瓦蒂等(Bhagwati and Hamada.,1974)對智力外流提出三個基本的結論:(1)智力外流對于遷出地而言具有負的外部性;(2)智力外流是一種“零和”博弈,富裕的國家由此更為富裕,而貧困的國家則更加貧困;(3)國際社會應該建立一種補償機制,對遷入國征收“智力外流稅”,用來補償遷出國智力流失的損失。按照傳統觀點,智力外流延緩了遷出國經濟的發展,同時擴大了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雖然智力外流也可能通過匯款、返遷、建立貿易與商業網絡補償遷出國的收入,但是與損失相比,這種補償是非常微弱的。布加斯等(Borj as and Bratsberg,1996)的研究表明,返遷勞動力通常都具有負向選擇特性,也即技術水平越高的勞動力返遷的概率越小,除非兩個地區經濟發生持續的逆轉。另一方面,雖然有研究證實遷移確實通過移民網絡增加了雙邊貿易(Gould,1994; Rauch and Trindade,2002),但這種商業網絡往往傾向于FDI和技術擴散,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遷移增加的收益能夠彌補遷移的負效應。
隨著新增長理論的興起,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得到了普遍的認同,智力外流所導致的經濟效應也有了更新的研究成果。與傳統的觀點相似,建立在內生增長理論基礎之上的智力外流模型也強調了人力資本存量減少的負面效應(Miyagiwa,1991; Kim,1995; Wong and Yip, 1999),然而它還強調智力外流影響了遷出地對教育的投資,并進而改變了遷出地的收益。由于遷移刺激了教育的投資,當這種激勵效應大于遷出的負效應時,遷出地在人力資本凈遷出之后仍能獲得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Beine等(2001)首次試圖估計遷出地人力資本外流的增長效應,通過對37個發展中國家的數據分析,他們認為遷移的預期顯著地促進了人力資本形成,尤其是人均GDP較低的國家。然而由于缺乏可比的分受教育程度的國際遷移數據,該研究只能用粗遷移率作為智力外流的替代指標。在隨后的研究中,Beine等(2003)使用發展中國家分受教育程度50年的遷出率數據,同樣得出遷移的預期顯著地提高了遷出國人力資本存量。但智力外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有限,僅在GDP增長率的± 0. 20%之間。Kanbur和Rapoport(2005)基于內生增長理論,把遷移的教育選擇性內生化,認為遷移會導致兩種相反的效應:一種是減緩了地區間的收入不平衡,而另一種正相反,加速了地區間收入的不平衡,并對各種情況作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