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生產管理革新嘗試

工業化大生產離不開技術人員,而科學化管理是使工業化生產所使用的工人和機器發揮最大效能的有力保障。中國早期的紡織工業雖然是作為一個利潤較高的產業而存在,但發展非常緩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學管理,尤其是缺乏完善而科學的人事管理。

中國近代紡織工業自產生開始,因封建社會環境所限,紡織工廠的生產經營管理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早期紡織工業作為洋務運動的產物,采用官辦、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等方式運作,官府勢力插手紡織工廠的生產管理與運營,官場習氣、腐朽作風十足,工廠普遍存在著機構臃腫、任人唯親、人浮于事、分工不明、營私舞弊等現象。由于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這些工廠開工不講成本和盈利,即使獲取了一些盈余也大多被官府中飽私囊,導致再生產投入不足,加之外國資本勢力的入侵和排擠,這些工廠始終未能形成長久發展態勢,最終走向衰敗。

隨著民營資本紡織企業的興起,紡織生產管理依然沒有脫離舊的一套人事管理模式,文武場制、工頭制、包身工制仍舊盛行。雖然有些民族資本家能夠采取專職的技術人員對工廠進行生產管理,但真正把持工廠管理層的還是工廠主的親朋好友,工人與車間管理還是由擁有黑社會勢力的工頭控制,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工廠的良性發展。因生產經營管理不善而倒閉的民營紡織工廠,在近代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歷程中比比皆是。

“20世紀初,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發達國家先后在企業中開始實施科學管理方法。這種方法,很快傳入中國。穆藕初穆藕初(1876—1943),紡織實業家。1876年6月生于上海浦東一棉商世家。曾留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伊利諾斯大學,1913年獲農學學士學位,1914年獲得克薩斯農工學院農學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后,與親友先后辦德大紗廠、厚生紗廠、豫豐紗廠(河南鄭州)。穆藕初辦廠之初就推行西方企業管理方法。他首譯美國泰勒的《科學管理法》,并在廠中推行,使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德大紗廠寶塔牌棉紗品質超過了日商在滬各廠,厚生開廠后,“國人欲新辦紗廠者,皆自參觀先生之厚生紗廠為入手”,穆藕初辦紗廠的聲譽大振。(引自:中國近代紡織史編輯委員會.中國近代紡織史(上卷)[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7:382-383.)是引進和實踐西方管理理論和方法的第一人。”丁漢鏞.試論近代中國紡織企業經營管理的歷史演變和經驗[J].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94(3):18.20世紀初,也正是中國紡織工業所謂的一個黃金發展期,一批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工程技術人員相繼回國,他們利用所學,將國外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回國內,在紡織領域開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化管理探索和嘗試。在中國民營紡織企業的發展中,也正由于他們的存在,才使國外先進的科學管理理念進入中國成為可能。雖然中國民營紡織企業的萌芽和發展一直都處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和國內封建勢力的雙重擠壓下,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使這些民族資本家在思想上比較容易接受國外先進的紡織企業管理模式,對于工廠管理,他們能夠采用專職的技術管理人員來替代過去一貫實行的“工頭制”,以實現生產利潤的最大化。而紡織界銳意進取的有識之士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企業主的支持,但在用科學管理體制替代舊式管理體制的過程中,他們所進行的一系列工務改革也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艱難甚至是付出了血的代價。

張方佐回國后,由于既沒有家族實力支持他創業,也沒有社會關系可以利用,加之初入社會沒有什么經驗和名氣,他只能靠自身的技術吃飯,從工廠技術管理層的最底層做起,即使這樣也屢遭挫折。1926年夏季,為生計四處奔波的張方佐不幸感染傷寒,回到家鄉調養身體,病愈后,經人介紹到江蘇無錫振新紗廠工作。為提高該廠生產效益,一進廠,他就著手進行規章制度的建立和操作方法的改進。為收集第一手資料和數據,他親自走入車間一線進行實地考察,通過仔細觀摩和記錄,匯總整理出一個合理的管理辦法,并逐步推行開來。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正要初見成效時,資方卻借口虧損宣布停產,他再次失業。張方佐.紡織事業的經歷[J].中國科技史料,1980(3):36-42.

1927年,張方佐來到了浙江省蕭山通惠公紗廠(今杭州中匯棉紡織有限公司)。此時的他已具備了一定的工作經驗,進廠后,仍然是首先走進生產車間,調查收集第一手資料,通過計算和分析,進行各工序生產規模的調配,略微增加前紡設備,進行舊鍋爐改造,將原煤消耗減少了三分之一,使工廠整體的產量和質量即刻有了很大提高。張方佐.紡織事業的經歷[J].中國科技史料,1980(3):36-42.1928年夏,因勞累過度,張方佐突發肺癆,引起大吐血,不得不中止在蕭山的工作,回家養病。

1928年秋,剛剛病愈的張方佐來到了上海,應聘于申新二廠。在該廠,他又忍不住小試了一把,“征得資方同意減少了前紡機臺,增設16000紗錠,結果質量上升,成本顯著下降,成為當時申新范圍內較好的廠”張方佐.紡織事業的經歷[J].中國科技史料,1980(3):36-42.。可以說,張方佐通過生產管理的重新調配,很快提高了申新二廠的生產收益,作為資方的榮氏家族很滿意這樣的技術人員,他也得到了重用,他的才華也得到了施展。這說明,部分民族資本家還是比較重視技術人員的,因此,技術人員的福利待遇是比較不錯的。況且,申新集團上海申新紡織印染公司是以無錫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為中心的近代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集團。榮氏的資本積累,經歷了一段極為曲折的道路,又同國際、國內的形勢變遷緊密相連。在它身上集中了中國民族資本的基本特點,成為近代中國民族資本發展的一個縮影。(引自:中國近代紡織史編輯委員會.中國近代紡織史(下卷)[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7:208.)作為當時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集團,生產領域和生產規模在業界都首屈一指,他在申新二廠期間的福利待遇在同行業中也是不錯的。如果一直在那里做下去,依靠工作能力和經驗,張方佐應該還能得到職務和待遇的提升,養家糊口不成問題。但是,申新集團的生產管理模式還是制約了像張方佐這樣不滿足于現狀、希望能謀求更多創新發展機會的有魄力的年輕人。而不幸很快再次降臨到張方佐身上,由于工作繁忙,導致疲勞過度,加之之前生病未能好好調理和休養,1934年夏,他再次因肺病引發大吐血,被迫回家休養一年。這期間,他原來所住的房子被收回,工資停發,家中生活再次陷入困境,資本家的殘酷無情再次激發了張方佐絕不服輸的韌性,也更加堅定了他改變中國紡織工業現狀的決心和斗志。


1935年10月,我到南通大生一廠副廠(即現在的南通國棉二廠)負責整頓工務,年底該廠即轉虧為盈。但因為廠子規模太小,打算略為擴建廠房,增錠萬枚,織機400臺,正當訂貨的英國紡機、日本織機陸續進口的時候,日寇發動了“8 · 13”事變,廠子累遭轟炸,并于第二年3月8日侵占南通,建立汪偽政權,與日寇勾結奪取工廠。南通也成立了維持會。七月間,我也被攆出來。張方佐.紡織事業的經歷[J].中國科技史料,1980(3):36-42.


張方佐提到的“南通大生一廠副廠”屬于大生紡織公司,即大生公司。大生公司成立于1907年,起源于大生紗廠,由兩江總督張之洞委派張謇創建,因天時地利,機遇甚好,隨后相繼擴建,并依托紗廠的盈利,隨之創辦60多個企事業單位,形成自有資本高達2483萬兩的大生集團。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紡織企業競爭激烈,大生紗廠開始負債,遂由上海銀行團接管,李升伯任經理,經過一系列調整、改進,大生公司形成新的市場格局。1927年后,大生呈復蘇之態。在1939年3月日軍強占前不足1年的時間內,獲取4000多萬元的利潤,還清了歷年所欠的全部債務。抗日戰爭爆發后,大生公司為使資產免遭厄運,于1938年1月利用債務關系,將大生抵給德商。1938年3月,南通淪陷,日軍趕走德商,強占大生各廠,實行軍事管理,并指令日本鐘淵紡織公司接管經營。抗戰勝利后,大生紗廠一度復蘇,但拘于惡劣環境,最終癱瘓。(引自:中國近代紡織史編輯委員會.中國近代紡織史(下卷)[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7:204.)大生紡織公司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該公司最初是從大生紗廠開始起家的,大生紗廠的創始人是中國著名的紡織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張謇(1853—1926),紡織實業家、教育家,江蘇南通人。1894年張謇中恩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895年署理兩江總督的張之洞授意丁憂在籍的張謇興辦紗廠、絲廠。張謇歷時4年籌備,終于在1899年建成一座擁有2.04萬紗錠的紗廠。開工后,由于產銷對路,連年獲利。1904年大生紗廠擴充至4.08萬錠,生產規模翻了一倍,同時籌建大生二廠。1907年大生二廠建成開工并迅速盈利。大生紗廠開工后,為保障原料供應,張謇于1901年建成了全國第一個農業企業——通海墾牧公司,發展原棉種植基地。在大生紗廠盈利的基礎上,為適應大生企業運輸和發展實業的需要,從1901年起,張謇陸續興辦了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大達輪船公司、達通航業轉運公司等一批企業,并興建了公路,還創建了資生冶廠和資生鐵廠,承擔紗廠和貨輪的維修和制造。20世紀最初的10多年里,張謇創辦的企業還有阜生蠶桑染織公司、復興面粉廠、廣生油廠、翰墨林印書局、同仁泰鹽業總公司、通燧火柴廠、鎮江筆鉛公司、耀徐玻璃廠、頤生酒廠、大隆皂廠等10多家,形成了以棉紡織業為核心的民族資本企業系統,張謇成為全國聞名的“實業大王”。在實業獲利的支持下,張謇積極投身于地方教育,普及中小學教育及各級各類專門技術的專業性教育。1912年,張謇創辦了南通紡織專門學校,這是全國第一所紡織專業高等學校,為大生系統和全國各地紡織業輸送了大批技術人才。1913年創辦了南通醫科專門學校。1914年創辦了南通甲種商業學校,為大生系統培養管理人才。同年還創辦了一所刺繡工藝學校——女紅傳習所。另外,他還創辦了南通博物苑和南通圖書館。在張謇的努力下,通海地區形成了全國獨有的地方教育網絡。張謇在創辦實業、教育的同時,還積極參加社會政治活動,是清末立憲運動的領袖,被清廷任命為商部頭等顧問官、農工商大臣;在民國時期,先后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實業總長、農林工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1915年,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辭職回鄉,在家鄉繼續興辦地方實業、文教慈善等事業。(引自:中國近代紡織史編輯委員會.中國近代紡織史(上卷)[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7:373-374.)經過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南通在張謇“實業救國”的矢志奮斗下,建設成為一個粗具規模的輕紡工業城市——中國近代第一城。為此,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代國家領導人毛澤東特別提請人們不要忘記對發展我國民族工業有過貢獻的張謇。(引自:劉培林.末代狀元張謇傳奇[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引言.)1899年5月,張謇歷時四年籌備的大生紗廠,在南通終于開車投產,由于市場定位準確,又位于原棉產區,開工后運營通暢,盈利頗豐。在以后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大生紡織公司經歷了由快速發展到輝煌、由輝煌到引發債務危機、由債務危機到紗廠復興、由復興到被日軍強占直至癱瘓破產的曲折發展歷程。而張方佐在大生期間,恰恰經歷了大生集團由復興到被日軍強占直至癱瘓破產這一過程,一腔熱血再次付諸東流,經歷了種種,眼前的一切讓他開始思索:中國的紡織工業該如何發展?國土不寧的形勢下,中國的紡織工業該走怎樣的一條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杭县| 乐都县| 德江县| 于都县| 独山县| 习水县| 昭觉县| 化州市| 和平县| 兰州市| 凤凰县| 铜山县| 原平市| 大竹县| 万荣县| 资源县| 突泉县| 潮安县| 南开区| 南木林县| 龙海市| 西盟| 平远县| 汾阳市| 开阳县| 抚宁县| 巴彦淖尔市| 贵南县| 乌兰察布市| 新邵县| 滦南县| 岳阳市| 博乐市| 山东省| 湟中县| 治多县| 商都县| 古田县| 潮州市| 乐昌市| 永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