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紡織教育家張方佐評傳
- 徐曉雄 丁軍華
- 2486字
- 2020-02-21 17:41:28
第二節 生產管理革新嘗試
工業化大生產離不開技術人員,而科學化管理是使工業化生產所使用的工人和機器發揮最大效能的有力保障。中國早期的紡織工業雖然是作為一個利潤較高的產業而存在,但發展非常緩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學管理,尤其是缺乏完善而科學的人事管理。
中國近代紡織工業自產生開始,因封建社會環境所限,紡織工廠的生產經營管理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早期紡織工業作為洋務運動的產物,采用官辦、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等方式運作,官府勢力插手紡織工廠的生產管理與運營,官場習氣、腐朽作風十足,工廠普遍存在著機構臃腫、任人唯親、人浮于事、分工不明、營私舞弊等現象。由于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這些工廠開工不講成本和盈利,即使獲取了一些盈余也大多被官府中飽私囊,導致再生產投入不足,加之外國資本勢力的入侵和排擠,這些工廠始終未能形成長久發展態勢,最終走向衰敗。
隨著民營資本紡織企業的興起,紡織生產管理依然沒有脫離舊的一套人事管理模式,文武場制、工頭制、包身工制仍舊盛行。雖然有些民族資本家能夠采取專職的技術人員對工廠進行生產管理,但真正把持工廠管理層的還是工廠主的親朋好友,工人與車間管理還是由擁有黑社會勢力的工頭控制,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工廠的良性發展。因生產經營管理不善而倒閉的民營紡織工廠,在近代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歷程中比比皆是。
“20世紀初,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發達國家先后在企業中開始實施科學管理方法。這種方法,很快傳入中國。穆藕初是引進和實踐西方管理理論和方法的第一人。”
20世紀初,也正是中國紡織工業所謂的一個黃金發展期,一批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工程技術人員相繼回國,他們利用所學,將國外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回國內,在紡織領域開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化管理探索和嘗試。在中國民營紡織企業的發展中,也正由于他們的存在,才使國外先進的科學管理理念進入中國成為可能。雖然中國民營紡織企業的萌芽和發展一直都處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和國內封建勢力的雙重擠壓下,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使這些民族資本家在思想上比較容易接受國外先進的紡織企業管理模式,對于工廠管理,他們能夠采用專職的技術管理人員來替代過去一貫實行的“工頭制”,以實現生產利潤的最大化。而紡織界銳意進取的有識之士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企業主的支持,但在用科學管理體制替代舊式管理體制的過程中,他們所進行的一系列工務改革也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艱難甚至是付出了血的代價。
張方佐回國后,由于既沒有家族實力支持他創業,也沒有社會關系可以利用,加之初入社會沒有什么經驗和名氣,他只能靠自身的技術吃飯,從工廠技術管理層的最底層做起,即使這樣也屢遭挫折。1926年夏季,為生計四處奔波的張方佐不幸感染傷寒,回到家鄉調養身體,病愈后,經人介紹到江蘇無錫振新紗廠工作。為提高該廠生產效益,一進廠,他就著手進行規章制度的建立和操作方法的改進。為收集第一手資料和數據,他親自走入車間一線進行實地考察,通過仔細觀摩和記錄,匯總整理出一個合理的管理辦法,并逐步推行開來。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正要初見成效時,資方卻借口虧損宣布停產,他再次失業。
1927年,張方佐來到了浙江省蕭山通惠公紗廠(今杭州中匯棉紡織有限公司)。此時的他已具備了一定的工作經驗,進廠后,仍然是首先走進生產車間,調查收集第一手資料,通過計算和分析,進行各工序生產規模的調配,略微增加前紡設備,進行舊鍋爐改造,將原煤消耗減少了三分之一,使工廠整體的產量和質量即刻有了很大提高。1928年夏,因勞累過度,張方佐突發肺癆,引起大吐血,不得不中止在蕭山的工作,回家養病。
1928年秋,剛剛病愈的張方佐來到了上海,應聘于申新二廠。在該廠,他又忍不住小試了一把,“征得資方同意減少了前紡機臺,增設16000紗錠,結果質量上升,成本顯著下降,成為當時申新范圍內較好的廠”。可以說,張方佐通過生產管理的重新調配,很快提高了申新二廠的生產收益,作為資方的榮氏家族很滿意這樣的技術人員,他也得到了重用,他的才華也得到了施展。這說明,部分民族資本家還是比較重視技術人員的,因此,技術人員的福利待遇是比較不錯的。況且,申新集團
作為當時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集團,生產領域和生產規模在業界都首屈一指,他在申新二廠期間的福利待遇在同行業中也是不錯的。如果一直在那里做下去,依靠工作能力和經驗,張方佐應該還能得到職務和待遇的提升,養家糊口不成問題。但是,申新集團的生產管理模式還是制約了像張方佐這樣不滿足于現狀、希望能謀求更多創新發展機會的有魄力的年輕人。而不幸很快再次降臨到張方佐身上,由于工作繁忙,導致疲勞過度,加之之前生病未能好好調理和休養,1934年夏,他再次因肺病引發大吐血,被迫回家休養一年。這期間,他原來所住的房子被收回,工資停發,家中生活再次陷入困境,資本家的殘酷無情再次激發了張方佐絕不服輸的韌性,也更加堅定了他改變中國紡織工業現狀的決心和斗志。
1935年10月,我到南通大生一廠副廠(即現在的南通國棉二廠)負責整頓工務,年底該廠即轉虧為盈。但因為廠子規模太小,打算略為擴建廠房,增錠萬枚,織機400臺,正當訂貨的英國紡機、日本織機陸續進口的時候,日寇發動了“8 · 13”事變,廠子累遭轟炸,并于第二年3月8日侵占南通,建立汪偽政權,與日寇勾結奪取工廠。南通也成立了維持會。七月間,我也被攆出來。
張方佐提到的“南通大生一廠副廠”屬于大生紡織公司,即大生公司。大生紡織公司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該公司最初是從大生紗廠開始起家的,大生紗廠的創始人是中國著名的紡織實業家、教育家張謇。
1899年5月,張謇歷時四年籌備的大生紗廠,在南通終于開車投產,由于市場定位準確,又位于原棉產區,開工后運營通暢,盈利頗豐。在以后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大生紡織公司經歷了由快速發展到輝煌、由輝煌到引發債務危機、由債務危機到紗廠復興、由復興到被日軍強占直至癱瘓破產的曲折發展歷程。而張方佐在大生期間,恰恰經歷了大生集團由復興到被日軍強占直至癱瘓破產這一過程,一腔熱血再次付諸東流,經歷了種種,眼前的一切讓他開始思索:中國的紡織工業該如何發展?國土不寧的形勢下,中國的紡織工業該走怎樣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