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技術與模式實例
- 陸若輝
- 1096字
- 2020-03-12 15:30:12
4.以藻治污
模式概要
該模式以生豬養殖污水厭氧發酵后的沼液為主要原料,通過稻草池生物質消納、狐尾藻生態濕地吸污兩道工序,利用狐尾藻耐肥性強、吸肥量大和化學需氧量(COD)大、對氨氮和磷的吸附凈化力強的特性,降低養殖污水的COD、氨氮和總磷含量,達到國家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實現生豬養殖的“零污染”。
模式內容
生豬養殖產生的糞尿經干濕分離后,干糞經堆積發酵后加工成有機肥,用于種植有機蔬菜;尿液及養殖污水進入沼氣厭氧池發酵,產生的沼氣用于發電,沼液通過自動控制系統依次通過5個以稻草為基質的生物質池,經過一段時間(因氣溫高低所需時間不同)的生物質消納后,池內水體由黑色渾濁轉為半透明,此時將生物質池中水引入狐尾藻生態濕地進行二次處理,利用狐尾藻的快速生長進行多級凈化,經一段時間后,即可實現達標排放。
數據跟蹤監測表明,初始流出的養殖污水COD、氨氮、磷含量分別高達10000毫克/升、2000毫克/升、200毫克/升,經沼氣池厭氧發酵、稻草生物質池消納、狐尾藻濕地處理后,分別降至100毫克/升、20毫克/升、2毫克/升以下,達到國家規定的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狐尾藻營養價值較高,粗蛋白質含量達17%~20%,在濕地中繁殖至一定規模后進行收集加工,用于與精料混配,替代部分精料降低成本。
該技術模式利用狐尾藻吸肥量大、生長快速的特點降低污水中的有機質含量,因此需要保證狐尾藻高生長速率才能有好的治污效果,氣溫較高時效果較好。狐尾藻水面覆蓋率不宜過高,應及時撈取。養殖場需配套設置部分設施裝備,一是從沼液池到稻草生物質池的污水輸送管道、水泵等設備;二是從稻草生物質池到狐尾藻濕地的處理水布水管道;三是狐尾藻加工機械設備,主要為遙控收割船與運輸牧草工具、飼草粉碎機、飼料打漿機等。
該技術模式的應用,以存欄5000頭生豬的養殖場為例,需建總面積約670平方米、總容積800立方米的生物質消納池,同時配套建設狐尾藻生態濕地2公頃,日處理污水50噸左右,總投資約30萬元。
模式成效
運用狐尾藻治污模式,生豬養殖污水治理成本大大降低,只需約2元/噸,為沼液納管處理成本的1/15,工業治理成本的1/30~1/20。狐尾藻經粉碎后拌入少量精料(玉米粉等),裝入200千克的大桶發酵,一周后取出,與70%的精料混勻喂豬,也可用發酵打漿的狐尾藻來飼喂育肥豬。每頭豬日均拌喂混合飼料2.5~5千克,養殖全程頭均替代精料30~40千克,可節約飼料成本95元,去除人工收割、電力等費用后,還可增加經濟效益60元。養殖過程中發現,用狐尾藻飼喂的生豬體質較好,用藥次數有所減少,肉質優良、口感爽嫩。目前使用狐尾藻代替部分精料飼養的草豬豬肉,口感好、香味濃,售價高于普通飼料喂養的豬肉,可達60元/千克,有很好的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