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技術與模式實例
- 陸若輝
- 1122字
- 2020-03-12 15:30:13
7.水禽旱養
模式概要
水禽圈養和籠養的“水禽上岸”模式,減少了水禽對江河水流域的依賴和環境的污染,圈養產生的污水直接作為有機肥利用,實現了生產與生態共贏。
水禽上山突破了土地短缺瓶頸,擴大了水禽養殖區域,有利于農民增產增收。該模式比傳統放養模式節省人力10~20倍,提高飼料轉化率6%,但基礎設施投資成本也有所提高。
模式內容
水禽圈養就是在苗木基地內建鴨舍,舍外設圍欄、運動鴨灘和沐浴水圍。每天抽取地下水注入水圍,供蛋鴨嬉戲沐浴,使用后的污水進入沉淀池,再將其抽取到山頂的儲液池,灌溉時經管網系統輸送到苗木基地。該養殖模式要求在每個養殖場建立獨立的活動場地,每平方米飼養蛋鴨7~8羽,每5000只蛋鴨配套建設1~2個深度為45厘米、面積為25~30平方米的水圍,水圍中的水每天沖洗更換1次,每周消毒1次。
而水禽籠養關鍵技術在于蛋鴨專用籠具設計、籠養條件下的飼料配方和飼養管理等。在蛋鴨籠養區建設標準化鋼棚鴨舍,每座可飼養1萬羽。每排鴨籠分為上中下三層,每兩只鴨子住一個小“房間”, “鴨房”底下配蛋槽架。鴨舍中安裝籠養鴨專用籠具、通風濕簾、屋頂自動通風帽、飼料自動投料機、自動飲水器、機械刮糞板等。蛋鴨籠養簡化了飼養管理操作程序,通過增加自動化通風、飼喂、清糞設施設備,可大幅提高勞動效率。糞便污水經沼氣工程無害化處理后,一般建議就地、就近進行還田消納處理。
在實際應用中也經常兩種模式組合應用,如前期圈養,到100天左右的時候再把鴨子放進籠子。建議每1萬只鴨配套4.7公頃土地作為消納地。在消納地的種植作物選擇上,一般選擇耐肥、回報率相對較高、回報周期相對較長的苗木,以彌補蛋鴨回報周期相對較短,回報率相對較低的缺陷。
模式成效
與傳統放養模式相比,水禽旱養主要有以下明顯優點:一是可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采用傳統放養模式,每個勞動力只能飼養蛋鴨250羽左右;采用圈養模式,每個勞動力可以飼養蛋鴨2500~3000羽,籠養模式則可飼養5000~7500羽。二是可明顯提高飼料利用率。采用旱養模式后,由于改造后降低了蛋鴨基礎代謝的能量需要,可提高飼料轉化率6%左右,同時可改變傳統養殖模式下的飼料浪費情況。三是可減少周邊環境污染。傳統放養模式長期放養后,容易對水庫、河道等水體資源及周圍環境產生污染,采用旱養模式后實現了污水的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四是可顯著提高經濟效益。在節省人工成本、飼料成本的同時,改造后的旱養模式可明顯減少用藥成本。同時,經鴨糞施肥后的苗木可明顯提高生長速度,每公頃苗木每年可產生7.5萬元左右的經濟效益,達到豐產豐收。五是可明顯減小疫病傳播危害。采用蛋鴨旱養模式后,由于飼養環境相對穩定,受外界環境條件變化的影響明顯減少,有利于鴨群防疫和減少因放養引起的疫病交叉感染,明顯減小疫病傳播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