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新論
- 段治文
- 3208字
- 2020-01-07 17:10:38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時代新課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歷史規律清楚地證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不斷解決中國時代課題并進行理論創新的歷程。那么,要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深入研究現實,弄清楚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和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過程中,新的時代課題是什么。而要弄清楚當今中國的時代課題,必須首先從社會主義發展的基礎和本質屬性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一步發展的癥結兩個方面,分析當前我國發展的主要矛盾。
首先,從社會主義發展的基礎條件和本質屬性看。
生產力基礎和民主基礎是社會主義的兩大基礎,也是社會主義的兩個本質屬性。社會主義是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物質文化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的合理形態不僅有其生產力基礎,更有其制度基礎,這個制度基礎的核心便是民主。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最終解放,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也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要戰勝資本主義,歸根到底,也要靠生產力的充分發展與勞動生產率的巨大提高。因為只有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才能消除社會主義所由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充分顯示自己的優越性;只有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才能促使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發展和成熟,才能使它的政治制度相應地發展和成熟起來;只有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才能消滅貧困,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
與此同時,民主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之一,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高度的民主本應是社會主義社會應有之義。恩格斯1845年就強調民主與社會主義緊密相連,他說“民主在今天就是共產主義”,完全肯定了民主與共產主義存在直接對應關系。在當時,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往往被視為同義語,因此說“民主就是共產主義”也就是“民主就是社會主義”,從而把民主看作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列寧進一步指出:“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
鄧小平也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經典作家把民主當作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因為,從理論上看,社會主義社會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人民民主真正反映出社會主義的理想和價值目標;從實踐上看,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和進步的社會,要完成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任務,都必須以充分的人民民主做保障。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對于我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封建主義積習和影響深厚的國家來說,更是十分重要和有待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當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在社會主義兩大基礎上,生產力發展已經到一定階段,我們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民主建設上,以保證生產力發展的成果,以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其次,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來看。
改革開放近40年中,我們不斷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時代課題。新時期,我們正面臨一場社會改革的攻堅戰。社會改革的目標便是要建立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新時期社會改革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其實質和核心是公正。社會公正是社會成員的共同愿望和目標,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和社會基本制度設計與安排的基本依據,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和基石,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條件和核心內容。而實現社會公正必須要用民主的制度來保證。現代社會的發展經驗也充分說明,只有民主才能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因為它是能恰當而穩妥地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的一種可靠機制。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昭示出,要完成經濟改革向社會改革的轉換,要真正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必須深化民主建設。
綜上所述,民主建設將是當前中國進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說,要提高黨的長期執政能力,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民主建設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時代課題。當然,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和追求,民主已經不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應該沉下心來思考究竟要建設什么樣的民主以及怎樣建設民主的問題。
從民主的特性看,民主作為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總是具體的、歷史的,總是有其自身脫胎和形成的歷史基礎,在不同歷史時代、不同國情中存在著內容實質和實現形式的具體差別。同時,民主還具有階級性,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民主具有其特殊性。我國國家的性質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國情決定了我們所要的民主絕不是西方的民主,我們必須要走一條中國特色的民主建設道路。鄧小平曾經反復強調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民主觀念和民主制度,中國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民主制度,而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走中國特色的民主建設道路。他指出:“繼續努力發揚民主,是我們全黨今后一個長時期的堅定不移的目標。但是我們… …一定要把社會主義民主同資產階級民主、個人主義民主嚴格地區別開來,一定要… …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紀律、民主和黨的領導結合起來。”
從中國的歷史與國情看,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廣人多的大國,沒有一個對廣大人民負責的、能夠團結和凝聚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反映和有效體現人民共同意志的政治權威,國家和社會必然要陷入混亂和斗爭,結果只能是四分五裂,無法擺脫積貧積弱、統分循環的歷史痼疾,帶給人民的只能是痛苦和災難。像中華民國初期,中國試圖搞多黨制,結果是四分五裂、軍閥混戰;“文化大革命”時期踢開黨委鬧革命,結果是十年動亂、國家災難。所以說中國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權威,不能設兩個權威或多個權威。中國歷史上,一旦沒有權威或者有兩個、多個權威的時候,要么就是混戰要么就是分裂,發展與現代化更是無從談起。
從后發展國家現代化發展理論看,有兩個重要觀點:一是后發展國家的現代化一般不是自身現代性不斷成熟的結果,而是在外力的挑戰下,為了自己的生存與發展,強行地、人為地進行現代化;二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所有成就都是在漫長的時間里,一步一步地取得的,但后來者則不需要按部就班地去獲得這樣的進展,他們可以借鑒前人的經驗而且需要大規模的行動。如亨廷頓所說:“歐洲和北美的現代化延續了幾個世紀,大體上來說,每次只解決一個問題或對付一種危機。但是,除了西方,世界其他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央集權、民族融合、社會動員、經濟發展、政治參與、社會福利等,不是依次而至,而是同時發生。”
因此,后發展國家現代化的規模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快。從以上兩個觀點,我們可以得出后發展現代化中政治權威極其重要的結論。從第一個觀點看,要在一個現代性基礎極其缺乏的落后國家中強行地、人為地進行現代化,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治系統來推進這一過程;而從第二個觀點看,要進行這種快速而大規模的現代化,任何民間私人單位都無法承擔起這種大規模的任務,而只能由政府介入這些活動。因此,與英美等早發型現代化國家相比,政治上的先決條件也就是強有力的中央權威在后發展現代化中的作用顯得特別突出。
從近20年的世界性的民主實踐看,20世紀80年代末,在西方和平演變的大潮影響下,俄羅斯、東歐、非洲和拉丁美洲等有20多個國家跟著西方走了,完全照搬了西方的民主,導致的后果要么是政變,要么是分裂,要么是社會動蕩,很難實現真正的發展。
總之,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和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中,也是中國共產黨實現新的執政使命的節點上,民主建設具有極大的迫切性,但顯然這個民主不可能是西方的民主,中國必須在權威的背景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建設道路。因此,我們認為,一個重大的新課題已經浮出水面,那就是:“建設什么樣的民主?怎樣建設民主?”這無疑是需要今天具有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局面和新境界的中國共產黨人做出全面而集中回答的新的時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