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臺經濟企業發展模式變革與創新:寧波平臺經濟典型企業案例研究
- 孟祥霞
- 2951字
- 2020-02-20 20:14:30
第二節 理論框架
一、企業網絡的中間組織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指出,交易費用是市場價格機制的運行成本,企業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科斯認為,企業和市場只是兩種可相互替代的協調生產的手段。[2]但這種兩分法忽略了現實世界中經濟活動的多樣性。Larsson指出,應該用市場、組織間協調和科層的三分法代替企業與市場的兩分法。[3] Willianmson指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與機會主義傾向,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和小數條件的存在,增加了市場機制運行的成本和效率,導致了企業機制的替代和市場交易的內化。[4]由于資產專用性越高,其所產生的可占用性準租金越高,越容易產生機會主義行為。因此,隨著資產專用性程度的不斷提高,在治理結構上市場契約讓位于雙邊契約,雙邊契約又由一體化契約所取代,不同的交易形式所對應的治理機構不同。當企業內部生產成本高于外部生產成本時,可能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市場交易費用如獲取和處理信息、監督契約履行的費用,以及由于違反契約承諾所引發的法律、組織成本等非常高,以至于內部生產成本小于外部生產成本與市場交易費用之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采用“制”的方式顯得合理。當市場交易費用為零時,市場呈現為傳統經濟學中所假設的完全競爭市場或無缺陷市場,這時企業采用“購”的方式是合理的。但現實中的市場與新古典經濟學的無缺陷市場假設距離甚遠,市場交易費用遠大于零,而運用層級制將市場交易內部化并不是對交易成本的消除,而是以層級運行成本(代理成本、協調成本、測量成本)取代另一種成本。當取代市場機制的層級制運行成本與市場成本一樣高時,網絡形式成為一種比層級更有效的治理機制。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企業、市場之間的中間組織”。中間組織或組織間關系是對市場和組織層級的替代。
二、社會網絡理論
美國芝加哥學派的羅納德·波特在格蘭諾維特的弱連接理論基礎上提出結構洞理論。所謂的結構洞,是指網絡的兩個節點之間的非重復關系。兩個節點向網絡貢獻的利益是可以累加的,而不是重疊的。測量結構洞有兩個指標,一個是凝聚力,另一個是結構等位。如果兩個節點之間是強連接,就是缺乏結構洞,就會出現凝聚力冗余。波特認為,在網絡中,某些節點之間存在無直接聯系或關系間斷的現象,從網絡整體來看,好像網絡結構中出現了洞穴,這就是結構洞。而將無直接聯系的兩者連接起來的第三者,則擁有信息優勢和控制優勢。在企業網絡中,結構洞就是社會網絡中的空隙。空隙周圍的行動者之間無直接聯結,但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精明人可以在其中起到橋梁的作用,這些人也因此獲得了對跨越結構洞的信息流的控制。[5]個體行動者(包括個人、子單位、組織)被認為可通過以下方式提高自己的社會資本:在兩個原本不相互聯結的小集團之間擔當聯絡員的角色,或者在他們所隸屬的群體和他們所參加的另外一個群體之間發揮架橋(bridging)的作用。結構洞研究對聯絡員和架橋聯結的意義給予了極大關注。按照這一觀點,行動者通過與一組不同的群體(最好是那些相互間沒有聯結的群體)建立關系,可以使其在社會關系方面的投資得到利用。另有研究強調,在結構洞上架橋的行動者,往往在其社會網絡中擁有較高的中介中心性。也就是說,他們為那些并不直接聯結的行動者充當中間人。研究顯示,在組織內部友誼網絡中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個體,往往能從其上級那里獲得更高的績效評分。因此,社會網絡中的中心性問題一直在各種有關社會資本或結構洞的討論中備受重視。當然,行動者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取得中心性。一個行動者如果被很多人當作朋友,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就是受歡迎的人,因而擁有很高的點入度中心性。[6]
網絡行為人基于結構洞獲得的網絡利益分為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信息利益以三種形式存在:通路、先機和舉薦。通路是指獲得一條有價值的信息,并且知道誰能夠利用它,向需要信息的人提供信息并因此獲得利益。先機是基于網絡可以更早獲得信息,可以利用這一信息進行投資,將信息傳遞給網絡中其他可以帶來回報的人。舉薦是利用網絡關系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提及某個人,提高他獲得相關機會的可能性。控制利益是指第三方在談判中獲利,也即漁翁得利。第三方策略有兩個:一是在追求建立同樣關系或者更多玩家中做第三方;二是在彼此沖突的兩個玩家之間或更多的關系中做第三方。第一個策略,也是相對簡單的策略,與經濟學中的買賣雙方之間的討價還價類似,在追求建立同樣關系的玩家之間做出選擇就會獲得控制利益。推而廣之,在分屬于獨立的群體又有同樣需求的玩家之間做出選擇也會獲得控制利益。
結構洞是第三方策略的背景,信息是第三方策略的關鍵。準確的、模糊的或者歪曲的信息被第三方操縱著在關系人之間流動。在第一種策略中,第三方向一個競標者披露其競爭者的出價。在第二種策略中,第三方向某一關系中的某個玩家透露來自其他關系中的需求。
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相輔相成。第三方策略的應用引出關系人的額外信息。他們都致力于從談判中為自己攫取更多的利益。來自通路、先機以及舉薦的信息利益強化了策略的應用。成功的第三方策略的應用包括將愿意談判的人組織起來,用充足的資源保證彼此的利益都有實現的可能性,但不會讓他們在避開第三方情況下直接談判。有機會獲取信息意味著能夠將關系人組織起來產生優勢,這也是理解資源和利益被調動起來使得雙方的利益呈現對抗的關鍵。對將人組織起來談判的第三方來說,早一步得到信息與剛好聽見別人在談判的意義是不同的。舉薦進一步增強了策略的作用。在處于談判中的兩個關系人之間發布信息是一回事,而讓每個關系人身邊的人認可你所發布的信息的合法性是另一回事。
三、全球制造網絡理論
全球制造網絡是指一種分散于全球范圍內的新的國際制造組織結構,它是一種變革的組織形式,具有分散的機構以及共享的基礎設施或機制,網絡成員之間通過內部協調與合作聯盟,能夠較快而低成本地獲取所需的一些重要互補性資源,并且帶來網絡的協同優勢。全球制造網絡是一種新的制造系統,是基于現代信息、通信技術與新的合作模式,以主導企業為核心,在世界范圍內,集成地理分散、不同特質、不同能力的制造企業,從而創造出卓越的制造能力與服務能力。[7]全球制造網絡突破了組織與地域的界限,整合了各方資源,是全球制造體系的高級形態。[8]
全球制造網絡中包含了多樣化的網絡成員,這些網絡成員處于整個價值鏈上、中、下游的不同環節,即包括研發、設計、采購、生產制造、分銷、市場銷售與服務環節。全球制造網絡成員總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處于網絡中心的核心企業,主要指國際旗艦企業與跨國公司;另一類是處于網絡中心以外其他各個節點的低層級與高層級的非核心企業,即網絡中為核心企業提供多種制造與配套服務的各類供應商、獨立合同制造商、分銷渠道商,以及一系列研發聯盟、協議合作伙伴等。全球制造網絡成員所處的網絡位置不同,它們的地位具有不平衡性、不對稱性:核心企業處于全球制造網絡中心位置,位居領導與核心地位,掌握著關鍵性網絡資源,它的領導與戰略意圖及方向直接影響著網絡其他成員的戰略與發展方向;低層次與高層次非核心企業處在全球制造網絡中心位置以外的其他各個節點上,相對核心企業而言,他們均屬于網絡中的低層次參與者,處于從屬與次級地位,都為核心企業提供各種制造配套與外包服務,但與高層次非核心企業相比,低層次非核心企業處于更外圍、更次級的位置上,主要是為高層次非核心企業提供制造配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