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口語表達
一 口語表達的定義
口語表達是口語交際活動。什么叫“口語交際”?《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是這樣表述的: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面對面的、你來我往的一種信息交流活動,交際雙方要不斷地表達信息、理解信息,而且聽者和說者的地位也隨著交際的需要不斷地變化。說者要根據聽者的情緒反饋,及時調整自己的語氣語調或語言材料;而聽者呢,又得根據說者的表述及時作出相應的對答。此時,雙方的信息通道是暢通的,雙方的表達是相互促進的。口語交際是聽話、說話的發展,是一種雙向、甚至多向互動的言語活動。學生只有在動態的雙向或多向的互動活動中,才能增強口語表達能力,才能學會分析、歸納、評價的思維方法,才能形成由語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構成的口語交際能力。
其次,口語交際還是一種行為。英國學者奧斯汀把“說話”看作“做事”,把“話語”看作“行為”,也就是把“行為”(主要是“言外行為”)看作話語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意義部分。事實上,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時時離不開這種意義的傳達。當兩人久別重逢說“你好”時,不也同時在向對方互致“祝賀”之意嗎?也就是說人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不單單是構詞造句,提供某種信息,同時還利用語句的信息來完成各種行為。因此,口語交際本身是一種行為,一種言語行為。口語交際的基本特征是交際的互動性與能力的綜合性。
由于口語表達過程中要運用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概括、歸納等思維能力,聽話、說話是口語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能夠比較全面準確地概括口語表達定義的表述如下:
口語表達是指人們運用恰當、準確、規范的口頭語言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傳遞信息的聽說實踐活動。
二 口語表達的特點
(一)方式靈活,表現力強
口語表達常通過語言的表音外殼,用語調、語氣、語勢、語速、重音、停頓以及擬聲、迭音、兒化等多種口語修辭手段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口語本身既是傳遞承載信息的聲音,也是傳遞說話人思想感情的工具。它不只是簡單地念出詞句,還要注意聲調的高低、強弱,語氣的緩急、長短,從而使有聲語言充滿一定的感情色彩。另外,口語表達是使用言語和非言語因素的一種復合行為;同時還可以借助體態語(面部表情、首語、手勢語等)的幫助來傳遞信息,從而更具有表現力。
反過來講,聽人說話,既要聽語音、辨詞義、品情調,還要學會從對方的表情動作領會其精神實質。另外,我們還要知道,口語交際能力也不僅僅是“說”的能力。還必須歷練人格修養,拓寬知識視野,才能真正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二)依附語境,句式獨特
口語表達是在特定的情景中發生的一種交際現象,其所談的話題、交際的對象、交際的場合都是特定的,并受情景的控制。同樣的話題,不同的場合和對象,言語表達的方式就可能不一樣。例如,簡單的“叫人吃飯”,如果在正規禮儀情況下,諸如國宴之類的,我們可以說:“開宴了,請入席”;如果是在彼此都熟悉的非正式場合,則可以講:“嗨,我們吃飯嘍。”說話既看場合,又看聽眾,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交際效果,取得和諧的人際關系。
口語可以邊說邊想,斷斷續續。口語中省略、變序、隱含、脫落等語言現象很普遍,但是由于依附語境,人們能心領神會。
(三)雙向互動,反饋及時
口語表達包含說和聽在內的整個言語行為和過程。強調信息的往來交互,因此,參與交際的人,不僅要認真傾聽,還要適時接話,談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雙向互動中實現信息的溝通和交流。因此,口語表達過程是動態的人與人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相對書面語表達而言,口語表達者可以根據對話者的反饋作調整。
人們接受口語信息的處理時間十分短暫,要邊聽邊處理。由于大腦短期記憶緩沖區的容量有限,所以處理必須及時,使緩沖區騰出空間處理后面的信息。而當說者由于某種原因隱略或擇詞用語不當時,聽者通常情況下不與計較。說者發覺自己用語不當,在大多數語境中是允許及時改口的。
三 口語表達的過程
我們進行口頭表達的過程是一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復雜的心理和生理活動的過程。這個表達過程是人們將自己的內部言語(無聲語言、思維)借助于詞語,按一定句式快速轉換為外部言語(有聲語言)的過程。人們在運用口語表達某個意思的時候,從內部語言(思維)的角度來說是集中于要表達的內容之上,集中于某些關鍵的概念,比如要表達“我明天早晨要到北京去辦一件急事”這個內容時,可能是集中于“明天早晨,北京。”而在說的時候,則立即選擇一個語詞句式把這個意思串聯起來:“我明天早晨要到北京去辦一件急事”“明天早晨我要到北京去辦一件事,很急的事”之類,思維的內容靠在嘴邊的詞語迅速表達出來,嘴上說著的是已經想到的,而心里想著的卻是嘴上將要打算說的內容。我們就是這樣邊想邊說,邊說邊想,不斷地把自己的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思維(內部言語)→快速選詞造句→口頭語言(外部語言),幾乎是閃電般的快捷,如果中途任何一環出現了障礙,都會影響說話的效率。例如:思維不清,內部言詞混亂,那么說出來的話必定是含糊其辭,亂七八糟,讓人聽了不知所云;如果詞匯貧乏,選詞造句不過關,那就會因想詞兒而停頓,或者是“啞巴吃餃子”心里有數說不出;如果是語音運用方面差,那就會吐字不清,缺乏抑揚,語調、語速失當,影響表達。只有思維清楚,有足夠的詞匯、句式,有運用語音的技巧,這個表達過程才會通暢,才能順利實現由內部語言到外部語言的快速轉換。
總之,口語表達過程的中心環節是思維,詞語、句式的選擇與組織,語音運用的技巧。從口頭表達能力訓練角度而言,這三方面都需要我們特別重視。
四 口語表達的訓練原則
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不能停留在理論水平的層面,必須輔以大量的實際訓練,在這一點上如同學習游泳。理論水平再高如果不下水實踐,永遠也學不會游泳。因此應當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科學、系統、嚴格的訓練。魯景超在《廣播電視即興口語表達》中介紹了以下訓練原則:
(一)循序漸進、分進合擊
口語表達能力雖然是一種綜合性的技能,但在訓練時就不宜過分強調其綜合性的一面,而應對其內在的機理做一番剖析。訓練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將口語表達基本技能因素分解為多元形式,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的梯次進行分格定向訓練。
第二步:將基本技能因素有選擇地組合成基本表達方式,進行初步的、各有側重的綜合訓練。
第三步:在分解-綜合-分解-綜合循環深化的訓練中,滲透節目主持人口語表達的技能因素,進行分類訓練。
(二)聽說兼顧,加強實踐
“聽”是說的基礎,必須貫徹練說為主,兼顧練“聽”的原則。同時,口語能力訓練不可以紙上談兵,下功夫吃透理論,掌握要領是很必要的,但是更要學以致用,苦練不輟。
(三)自練為主,全面滲透
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具有隨機性和滲透性的特點,適時適地地在學習、工作、生活中主動自練,抓住一切機會或輔以一定的組織形式互練、合練,用心專一,持之以恒,進步就會很快。
(四)定期檢測,目標調控
在口語表達能力訓練的過程中,應注意運用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的教育策略,堅持目標訓練。所謂“目標”,是指在教育或訓練的結束階段所表現的行為水準,它指出了訓練的方向并貫穿訓練的始終。檢測作為一種評估,一種衡定,要一絲不茍,毫不含糊。有人說,“口才是‘逼’出來的”,這很有道理,檢測就是一種“逼”,迎著“逼”上,才會不斷提高。同時,檢測也是一種反饋。到期不能達標,則應對訓練目標和進度做適當調整,限期攻下難點,彌補薄弱環節。這樣,在指向性十分明確的訓練過程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口語表達能力才會日臻完善。
總而言之,口語表達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包括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在學習了各種技能的基本知識后,學習者需要大量自覺的訓練,在持之以恒的學習中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