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溫州科舉研究
- 陳永霖
- 11字
- 2019-12-06 15:50:37
第二章 宋代溫州科舉概況
第一節 唐五代時期溫州的文教科舉事業
在唐代,溫州的社會經濟發展還相對落后。上元二年(675),分括州之永嘉、安固二縣置溫州,溫州之名始定。天寶元年(742),改為永嘉郡,統永嘉、安固、橫陽、樂成四縣,乾元元年(758),復為溫州。
在唐開元年間戶數僅為37554戶
。北宋時期在外人看來,溫州還是“僻遠下州見聞最晚”
。直到北宋末期至宋室南渡之后,溫州經濟才有了飛躍式發展。
和經濟發展一樣,溫州的文化發展也具有逐步繁榮的特點。隋唐以前,溫州的文化基本上是由南下避亂的名士豪族所創造,溫州土著的文人學士似未有所聞。而在隋唐時期,溫州開始出現土著的文化名人,最早的為盛唐時期的書畫家、詩人張諲(713—756),永嘉人,官至刑部員外郎,王維、李頎等人對張諲的詩畫予以高度評價。唐昭宗時的高僧辯光禪師,號草書僧,善古調詩,長草隸,名重一時,當時詩人吳融、司空圖都對其推崇備至
。玄覺(665—713),瑞安人,南禪宗的一代宗師,所著《證道歌》為我國佛教禪宗的一部重要經典。在唐代,受謝靈運永嘉山水詩影響,慕名來溫的詩人很多,如李白、孟浩然、沈佺期。后來避亂來溫的有顧況、張又新、杜荀鶴、崔道融、郭密之、羅隱、邱丹等。這些文人來到溫州以后,追尋謝公足跡,歷游永嘉山水,寫下了眾多詩篇。杜甫一生雖沒到過溫州,但其在《送裴二虬作尉永嘉》中描繪了溫州孤嶼,流露出對溫州江心嶼和石門洞的向往。這些文人對唐代溫州的文化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兩宋溫州文化的興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那么與科舉息息相關的溫州教育事業在唐代狀況如何呢?《弘治溫州府志》在《學校》小敘開篇提到:“自謝康樂招學士講經,而郡之有學舊矣。”說明永嘉自東晉置郡時已有學。府志又明確記載:“在華蓋山之麓,漢武帝時永嘉為治縣,有詔天下郡國皆立學,晉太寧初,始立永嘉郡學于此”,“唐太宗詔州縣皆立孔子廟,學在州治東南”。這表明,在唐代,溫州又恢復了州學。
唐五代時期,溫州有幾人登科,誰又是溫州最早的登科者呢?《弘治溫州府志》卷13《科第》小敘云:“吾甌登科者,始于唐吳畦、薛正明,而莫盛于有宋。”溫州明清府志、縣志均記載唐代溫州登科者僅為吳畦、薛正明兩人。吳畦登科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終官諫議大夫、潤州刺史;薛正明登科在唐哀帝天祐三年(906),終文房院使,永嘉人。據《嘉慶瑞安縣志》記載,吳畦籍貫山陰(今紹興),由潤州刺史退休卸任才遷居安固庫村(今屬泰順),“畦登第時初非瑞人”
,所以嚴格來說,吳畦并不能算是代表溫州應試的舉子。
據陳瑞贊考證,其實早于吳畦一個世紀,溫州已有登科者,那就是李鈞、李鍔兩兄弟。北宋初年官修的類書《冊府元龜》有載:
代宗永泰元年,殿中侍御史、內供奉李鈞,鈞弟京兆府法曹參軍鍔,并不守名教。配鈞于施州,鍔于辰州,縱會非常之赦,不在免限。鈞、鍔,溫州人也。天寶中州舉道舉,咸赴京師。既升參第官,遂割貫長安,與鄉里絕凡二十余載,母死不舉。溫州別駕、知州事嗣曹王皋具以事聞,下憲司訊問,鈞等具伏罪。帝嘆息久之曰:三千之刑莫大于此。
上述材料記載了李鈞、李鍔兄弟因“母死不舉”,被時任溫州長史的李皋舉報,遭到革職流放。這段文字明確提到,李鈞、李鍔兩兄弟為溫州人,登第時間在天寶年間(742—756)。唐代科舉的名目繁多,除最常見的進士、明經兩科之外,還有秀才、俊士、明法、明算、明書、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李鈞、李鍔既然是通過州舉、道舉而“升第參官”,那就應該是以鄉貢舉人身份參加省試,獲得出身。遺憾的是,由于在現存的唐人登科記中找不到詳細材料,李鈞兄弟具體是哪一年、什么科目登第,已無從查考。
為什么溫州方志對李鈞、李鍔沒有一絲記載?是因為他們“割貫長安”,把戶籍從偏遠的溫州改到長安,還是鄉人因其母死也不回家奔喪這種道德敗壞的行徑而恥于提及?現已不得而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唐代溫州登科者當為薛正明、李鈞、李鍔三人。考相關文獻,五代時期,溫州無登科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