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轉課堂的理論與實踐:基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探索
- 王勇
- 3字
- 2019-12-06 15:35:04
理論篇
第一章 翻轉課堂的背景、研究現狀及研究意義
一、課堂教學改革背景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美國興起
從上個世紀末到現在,我國的教育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這場變革的一個核心是:教學的重心從教師轉移到學生。相應的,教師的角色由“站在講臺上的賢能者”,轉變為“學生旁邊的指導者”,學生的角色由“待盛水的容器”轉變為“學習的建構者”。如何快速實現這一轉變,“翻轉課堂”不失為一種可供選擇的教育模式。“翻轉課堂”,重新建構了教與學的過程,是全球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應該順應這一趨勢。
近年來,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MOOC)、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以及翻轉課(Flipped Classroom)教學視頻風靡全球,技術與課程逐漸走向了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2010年11月,美國教育部教育技術辦公室(Offic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正式頒布了題為《變革美國教育:技術推動學習》的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并提出用技術推動21世紀的學習模式。由此可見,信息技術正在成為教與學形式發生根本性變革的主要推動力。2014年,美國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4高等教育版》(以下簡稱《地平線報告》)將“翻轉課堂”列在了三個階段六項技術中的第一位,成為最為現實的主要技術。《地平線報告》承認:“許多學習技術在走向中小學應用之前,首先在高等教育中應用”,“如今,許多高校已經接受了這種方式,讓學生把寶貴的課堂時間用在了實踐活動中,充分展現了他們在真實世界中的學習主體地位”。這一認識一旦影響中國高校,必將有力地倒推中小學翻轉課堂教學實踐。
(二)信息技術在教育中運用廣泛
目前在國內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三個明顯增長分別是:學習無處不在、在移動中學習以及云計算。學習無處不在是指: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對象都可以進行教與學,就如同英特爾一對一數字化學習一直倡導的那樣。而在移動中學習也是大勢所趨。隨著現代人的生活日益移動化,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在移動的過程中學習。同傳統模式相比,移動中的學習模式會被重新定義。學生在任何需要學習的時候,都能夠通過最快的速度、最方便的途徑來獲得信息。最后是云計算,云計算正在改變教育并在未來越來越多地幫助教育變革,使其具備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通過教育云,學習者可以更好地接入各種所需的教育內容;另一方面,教育云對學校的管理者也提供了管理和安全上的便利,同時還可以提供各種教育服務。
(三)傳統班級授課形式存在弊端
我們的教育始于原始社會,發展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2400多年前,我國教育家孔子創立儒家思想,論述了教育的對象、作用、目標、內容,以及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教育學開始進入萌芽階段。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進一步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他詳細闡述了班級授課制度和理論,確立相關學制、考查、考試制度等,這在教育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從教育的整個發展歷史來看,班級授課制的確立是教育史上的巨大進步,教育開始逐漸形成“產業鏈”,教育事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但我們不得不正視傳統班級授課模式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中所暴露出來的弊端。課上,教師以某一特定步調講解相同的理論知識,學生坐在整齊的課桌椅上聽講、記筆記,結果優秀的學生“沒吃飽”,而后進生反倒跟不上節奏;課下,學生在家獨自做練習內化知識,當他們碰到問題時,卻得不到及時解答。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班級授課模式是以所有學生能以相同進度接受同樣信息為前提的,忽略了每個學生能力間的差異,違背了個體差異性原則。這樣一來,既降低了學習效率,阻礙了優秀學生的進步,又使得后進生筋疲力盡,喪失學習的勇氣和動力。從本質上看,傳統教學模式違背了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多,促成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誕生,如翻轉課堂,并在實踐中不斷獲得成功,這些新的教學模式是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了解并克服了傳統模式的不足,有利于促進創新教學模式的快速發展及其良好教學效果的發揮。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現為:灌輸講授現象盛行,缺乏新鮮感,學生被動學習,缺乏主動性。知識本位的教學目標,全盤講授的教學方法,量化評分的評價手段,剝奪了學生獨立探究的機會,嚴重占用了學生自學時間;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活動、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教師講解、教學價值分別以教師、課堂、講解、教材、應付考試為中心,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傳輸關系已經形成,造成學生習慣于接受,自主學習能力和獨自處理事物的能力嚴重缺乏;只重視教學的社會價值,而不重視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相關因素,未能做到因材施教,“一刀切”,把不同特質的學生按照統一固定的模式進行培養,嚴重忽視了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的主體性;傳統教學比較看重學生的文化知識掌握水平,所以在教學時重視知識的接受、記憶,輕視知識的探究與應用,致使學生的智力發達,而動手能力較差,使得學生的智能發展畸形,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傳統教學模式的這些弊端亟待解決。
(四)政策支持信息技術推進教學形式變革
隨著科技的發展,從上個世紀末起,我國就開始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實踐。21世紀初,教育部在《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信息技術與各科課程整合的理念。并決定從2001年開始,利用5~10年的時間,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我國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同時,國務院又在《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然而,我們遺憾地發現,十年教育信息化課改中教學效果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升。雖然信息化加快了課堂教學的速度,減少了板書占用的時間,但在高校的很多課程中,信息化不過就是把教案用PPT的形式制作,反而促使有些教師不認真備課,對著PPT念講稿,一堂課下來學生不知教師所云,從而扼殺了學生求知的欲望。
2011年3月,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建設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發展性評價,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這預示著我國教育觀、學生觀和教師觀的變革,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總之,當代教育發展的三大主題是國際化、信息化和個性化,“翻轉課堂”教學形式融合并凸顯了以上三個特點。在碎片化移動學習逐漸成為人類主流學習方式的今天,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其移動、開放的特點,悄然變革著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個性化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中國式翻轉課堂悄然興起。正由于此,在當前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展研究是值得關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