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轉課堂的理論與實踐:基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探索
- 王勇
- 3556字
- 2019-12-06 15:35:06
第二章 翻轉課堂的優勢
一、傳統課堂的局限性
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發表《大教學論》,書中提倡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班級教學的傳統教學流程。幾個世紀過去了,傳統教學觀念依然扎根在教育領域。而隨著教育目標與要求的提高,傳統教學已不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在課堂上,教師進行信息的傳遞,將知識傳授給學習者,課下學習者完成作業,將知識內化。傳統課堂往往只重視了知識的傳遞,而忽略了對學生吸收內化過程的指引。可見,傳統教學本身存在著一些局限性。
(一)課堂缺乏活力
歷來以教師、教材、知識為中心的課堂都是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按照教案在講臺上系統地講授教學內容,學生則通過死記硬背或者機械訓練去掌握書本上的知識點。教師能夠有條有理地灌輸知識,卻喪失了創新教學方式的激情與活力;學生能夠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卻缺少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課堂講授為主要教學形式時,教師通過課前的精心準備和課上的系統化講述,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也有利于傳授系統化的知識,但是其固定不變的課堂教學形式,清楚而死板的教學環節,使得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知識,沒有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形成了填鴨式的教學。
傳統的信息化教學沒有使高校教學的效率普遍產生明顯提高(不排除在個別課程和個別教師的教學中有明顯提高),反而使一部分教師利用了信息化教學來偷懶,這也不能怪高校教師,他們的科研壓力太大,他們比高中教師承受的壓力更大,只是這種壓力偏離了正軌。高中教師的壓力來自學生升學高考,而高校教師的壓力來自其個人的科研定額、職稱評定、各種考核、各種創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面對他所處的境地只能是圍著教育界的指揮棒轉,寧可不評職稱也要對學生負責的教師畢竟只占少數,多數教師還是要追求職稱晉升的,因此,他們在分配自己時間的時候只能是有所取舍。信息化對高校教師的好處就是教學內容可以寫在PPT上,那么一些教師特別是年輕的教師就會把備課時間挪作科研,而在課堂上念PPT。我曾經聽學生反映某位教師上課從頭到尾一直在念PPT,一個字都不帶多說的,學生對這樣的教師也只有無奈。雖然問題這么嚴重的教師只是個別現象,但在教學上花大力氣,追求課堂的教學效果極致的教師也是極少數,因為那樣就意味著其職稱原地踏步,除了學生認可以外,連同行都不認可。所以,很多教師說,教學就是一個良心活,這個良心發現到什么程度要看教師個體的責任感了,要看他肯犧牲多少自己的利益去換取學生的利益。
(二)學習的知識缺乏實用性
教學內容單一,知識缺乏綜合性、實用性。書本上的知識是依據科目分配的,而現實中的問題往往不是一個學科就可以解決的,需要綜合運用各個學科的知識。書本上的知識往往只是紙上談兵,缺少實用性。
想要學到實用性強的知識,需要教師更多的付出和努力,教案的準備時間比紙上談兵需要更長時間。想要改變這種狀況仍然是要靠教師的良心了。有的老師甚至是在學科領域中有一定影響的教授,也總是在鼓吹高校教師是要做一點科研的,但我認為這要看如何對科研進行界定了。如果說只有發表了論文的才叫科研,那未免太教條了。有些教師雖沒有發表多少論文,但他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其實是在思考甚至是深入研究了很多問題,并把他的思考用于教學實踐,引導了學生思考,這種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研究其實是很深入的。反過來,有些教師發表的論文與教學內容毫不相關,從沒把其研究的內容用于教學,甚至連教材的內容也沒有傳授給學生,一門課“教”下來(姑且叫作“教”吧),學生什么都沒學會。甚至連教師發表的論文也只是一堆廢紙,沒人看,這樣的“研究”有何意義?其實有很多教師也非常厭惡在論文發表方面“無病呻吟”的行為,只是迫于易中天所說的被當作“養雞場里的雞,每天被數下幾個蛋”的體制,不得已而為之。所以高校教學的問題其實是機制設計的問題。說到機制設計,想起萬里集團董事長徐亞芬女士講的“七只老鼠尾巴”的故事。在糧食缺乏的年代,一個老鼠猖獗的村子里,一些村干部為了消滅老鼠,想出一個辦法,就是村民用“七只老鼠尾巴”可以換一袋糧食,人們為了得到糧食就都去滅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當老鼠越來越少,人們找不到老鼠的時候,有些人就會開始想別的主意了,甚至開始飼養老鼠以獲取更多的老鼠尾巴來換取糧食,這時候原來設計的機制不但沒有使老鼠減少,反而使老鼠的數量開始增加了,完全違背了當初設計該機制想要達到的初衷。這個故事說明,機制只是在一定情形下有效,當情形發生改變的時候,機制應該隨著事情的變化而及時調整。所以片面追求科研,為了指標和排名強迫教師去做科研同樣會適得其反。工科通過實驗進行的研究對社會有一定價值,甚至會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但有些經管類的科研只是在拍腦袋、實在是沒有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任何作用,又何必浪費人力物力去追求“紙上的”科研呢?
(三)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動機不強,缺乏積極性。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常常是向學生施加外在的壓力強迫學生學習,而學生的內心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為什么而學習,缺乏學習的內在動機。并且教學沒有考慮到學生自身的需求,不能兼顧個體差異和學習興趣,從而使得學生容易產生消極、厭學的情緒。這種情形在高校尤其突出,當然這也未必完全是高校的責任。學生在高考前的“沖刺”已經用盡了最后的力氣,像運動員一樣需要休息或調整,因此在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往往表現出厭學情緒,這種情緒感染了一些高校教師,使他們的教學積極性下降。由于高校教學的知識含量成倍或十幾倍于中小學,因此其教學方式也與中小學完全不同。中小學是“你不吃,我要強迫你吃,喂給你吃”,教師“掰開學生嘴喂”,甚至“嚼碎了掰開學生的嘴喂”,而高校教師的教學是“東西都在那,愛吃不吃”,甚至是“要吃自己做”。這種反差使一些剛從高中上來的大學生無法適應,他們等著老師“喂”,可是老師卻不再“喂”了。本來高中時代應該是初中和大學之間的紐帶,應該在高中時期逐漸訓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樣到大學才能適應高校的學習,但是現在很多高中都沒有完成這樣的過渡,導致學生進入高校以后跟不上學習進度,久而久之產生厭學情緒。這就好比一個早年的笑話里說的,一位丈夫在家一直過著飯來張口的生活,一次妻子要回娘家有事,為了丈夫能吃上飯,專門烙了一張大餅掛在丈夫的脖子上,沒想到等妻子回來,丈夫卻餓死了,原因是,丈夫只吃了大餅中離嘴最近的部分,其他部分因為嘴夠不著而沒有吃到。講這個故事似有譏諷高中畢業生的意思,其實不應歸咎于高中生自己。故事中的丈夫之所以如此,與妻子常年慣著丈夫有直接關系,習慣養成以后再想改是很難的,要有人指導才能改正,妻子沒有指導丈夫改變習慣的過程,就想讓他自己能夠應變,其實是沒經過量變就突然要求質變。而這種突變能否達到,那要看一個人的悟性了,絕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高中生到大學以后要想改變以前等著教師喂飯的習慣,也需要有一個過渡過程,即逐漸教會他們學會自主學習。想要讓學生適應突然改變了的教學方式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我們也不能苛求高中教師,他們有高考的壓力、家長的壓力、學校的壓力,有太多的無奈。在高考制度不改革的情況下,想讓高中教師做出改變也是不現實的。既然這項工作在高中沒有完成,那么只能由高校教師彌補了。
(四)不能突出因材施教
群體教學和個體差異的矛盾注定了在課堂時間傳遞知識是一種有缺陷的方法。首先,重共性輕個性。傳統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個性,教師不能因材施教;其次,重理論輕實踐。傳統教學往往用文字代替了所有的體驗,將學習內容抽象化,更多的需要學生進行機械記憶,學生沒有真實體驗,所以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第三,重理性輕感性。傳統課堂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所以更加重視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解題能力,從而導致教學憑空追求理論化、抽象化,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如果學生的感性認識不足,那么要求學生掌握書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就比較困難;第四,重結果輕過程。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應該如何直接告訴學生,雖然節約了時間,但是間接經驗并不能促進學生的理解,更無法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學生智力和個性的長久發展。
(五)教學評價方式單一
教學評價應試化。目前的教學評價形式單一,過分重視知識的掌握而輕視了能力的提高,過分強調分數高低而忽視了學習的過程。我們應當明確這一點,教學評價不是為了把學生依據成績分出三六九等,而是為了衡量學生的各種表現以便于采取一定的調控與激勵措施,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或者教學評價本身就應該作為激勵學生的手段。而那種單一的以一張期末試卷來評價學生的方式顯然已經達不到目的了。
要想讓教育煥發生機,培養出有創造力、有實踐能力的學生,迫切需要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開拓思維,尋求一種新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探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