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安全建設指南:金融行業安全架構與技術實踐
- 聶君 李燕 何揚軍編著
- 2326字
- 2019-06-12 18:09:55
1.4 正確處理幾個關系
企業信息安全建設過程中,需要正確處理以下幾種關系:
·科學與技術
·管理與技術
·業務與安全
·甲方和乙方
1.科學與技術
科學講究嚴謹,藝術講究美感。安全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安全的科學性,體現在無論是安全體系還是具體安全措施,其落地都是嚴謹和嚴肅的。在企業安全建設中,有的開發和運維同事覺得在內網就安全了,已經拒敵于門外了,從而放松了安全要求,但實際中攻擊者通過一些邊緣攻擊進入內網,從而進一步滲透入內部服務器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必須全面、整體、綜合性地考慮安全,并且認真、踏實、謹慎地落地實施。
安全的藝術性,體現在安全工作的權變,不是所有情況都適用同樣的安全要求,需要不斷地權衡利弊,選擇當前情況下的最優。比如,服務器安全基線根據所處安全域的不同有不同的基線標準,漏洞跟蹤處理時,安全部門通過補償措施降低風險,從而允許一些業務系統帶病上線,這都是權變的體現。
2.管理與技術
安全管理與安全技術孰輕孰重?有的企業拼命搞ISO27001安全體系,發布各種安全制度政策,實施各種安全流程控制,做各種安全審計和檢查,搞得民怨沸騰,往往效果也不好。從事漏洞挖掘和攻防的人會覺得搞安全管理的人太虛,這也不會,那也不會,每天就是搞體系制度流程,能擋住我一個0day嗎?會挖洞和寫PoC嗎?反過來,安全管理的人會覺得漏洞挖掘和攻防都是具體的工作,沒有良好的組織架構、制度流程、意識培訓等安全治理體系,“人”這個最重要的要素,可能會讓所有的安全技術防范措施形同虛設,甚至毀于一旦。
其實,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術更像是燈芯與燈油的關系,誰也離不開誰。管理和技術,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首先,從安全管理的角度看,安全政策和流程如果沒有技術和自動化手段保障,無法有效落地,而脫離安全技術的安全政策和流程也有可能失效,例如,管理10臺和10 000臺服務器,用同樣的安全政策和流程肯定是行不通的。
其次,從安全技術的角度看,沒有管理的輔助,可能會變成“為了技術而技術”的“自嗨”,例如,在企業安全建設中,困難不在技術上,至少技術不是最重要的點,而是需要不斷地去說服并影響開發運維和業務部門的同事,如果技術人員能跳出技術思維,站在更高層面去思考安全問題解決方案,安全人員的境界就提高了好幾層。
3.業務與安全
這個話題非常有意思。剛工作時,我認為安全是為業務服務的,但安全會一定程度地阻礙業務發展。隨著認識加深,我的認知發生了一些變化—安全是為業務服務的,安全更是業務的屬性之一,不安全或沒有安全考慮的業務就像不合格的產品一樣,終究是要被市場淘汰的。
本質上,安全是一項服務,安全服務是安全團隊提供給用戶和客戶的一種服務類別。如果在設計安全方案和安全要求時沒有最大化這種服務的價值,那么在充分競爭的情況下,安全團隊也是要被市場淘汰的。我經常問自己和團隊,如果公司不是只有我們一支安全團隊,我們安全團隊在公司范圍內不是壟斷的,而是其他安全團隊也提供安全服務,在共同競爭的情況下,我們提供的安全服務還能被用戶認可買單嗎?只要答案為“否”,就說明安全團隊還有提升的空間。
傳統觀念認為,安全總是這也不能做、那也要控制,安全就是拖業務的后腿,安全總是降低業務發展效率,在企業中安全往往也被做成了這個樣子。造成這種現狀,企業安全主管首先要反思。這是因為安全團隊設計安全方案和要求時,不是以業務和服務為出發點,而是以安全團隊省時省事、盡量少承擔責任為出發點。后者設計出的安全方案當然是阻礙業務發展、降低效率。但如果一套安全方案和要求,能夠在降低甚至不降低業務發展的情況下還能保障安全,業務團隊和開發運維當然是歡迎的,畢竟誰都不愿意冒著巨大的風險強行上線新的業務。
如果安全團隊能和業務、開發運維一起剖析,站在對方立場設計方案和執行要求,用戶從心里一定是會認可安全團隊和安全服務的。很多企業的實踐證明,堅持安全服務的做法,會讓安全團隊之路走得更為順暢。
4.甲方與乙方
乙方是指給企業(甲方)提供安全產品和服務的一方,包括安全產品原廠、代理商、集成商和外包公司等。甲方和乙方的關系也可理解為燈芯和燈油的關系,誰離開誰都會失敗。有好的燈芯和燈油,也會有差的燈芯和燈油,關鍵在于各守本分,各盡其責。
企業中較為常見的場景是,乙方老板說,貴公司是我們的大客戶,我們一定會服務好。乙方銷售則在旁邊配合,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是最好的,用我們的絕對不會有問題。但一旦甲方稍微追問一句,貴公司打算怎么服務好我們?你們的產品和服務相比競爭對手好在哪里?你們了解我們的實際問題和需求嗎?基本上90%的乙方就接不上話了。更有甚者,個別老板和銷售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就是最好的,不用你們會后悔的。有風度的甲方此時往往還需要心情平靜地答復,你們的產品和服務我都了解了,挺不錯的,希望有機會合作。但內心簡直是崩潰的。
另一方面,也聽到較多的乙方抱怨甲方,主管啥也不懂,就知道不能出事,出事背鍋;安全人員啥也不會,只知道指揮我們干活,把我們工程師不當人用。乙方眼里90%的甲方都是這個印象。
筆者無意為任何一方辯護,包括作為甲方的自己。因為甲乙雙方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處理問題,無可厚非。但甲方和乙方都需要檢討:
甲方,應該對自己承擔的職責負責,不管用什么方法,結果是必須搞定安全問題,但要能識別什么是能搞定的方案,以及哪些是方案中靠譜一員的乙方。和乙方的關系挺簡單,如果乙方能為甲方創造安全價值,那給乙方匹配等量的安全回報,繼續長期合作;否則對不起,多聽一秒都是浪費生命。
乙方,應該是對自己的承諾負責,要了解你的客戶,不是簽單成功就萬事大吉。合同落地才是剛剛開始,在甲方的辨識能力和社會口碑傳播效應越來越強的今天,做一錘子買賣只能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誰都不傻,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