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秘密的運用法則
- 成就的秘密
- 劉燁
- 7685字
- 2019-06-06 17:11:09
即使是極為嚴謹的公理、定律,也有一定的運用條件,吸引力這個偉大秘密也同樣如此。就像杠桿原理,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本部分要介紹的,正是運用秘密的支點。
明白了這些支點,你就會最大程度地掌握和運用這個非凡的秘密,然后,你也可以像阿基米德一樣自豪地說:“給我一個秘密,我可以撬動任何夢想。”
秘密的法則
我們所處的宇宙蘊含著各種各樣的“規律”,這些規律支配著我們的生活。例如,萬有引力定律。假如你從樓頂上掉下來,一定會直接摔到地面上,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人。
——邁克·柏納德·貝克維斯(作家、潛能研究專
家)
宇宙中存在著無數規律,吸引力法則可以說是其中最大的規律,沒有之一。因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已經告訴大家,任何物體(質點)之間都存在因它們自身質量而引起的相互吸引力,這個吸引力定律已然覆蓋了一切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吸引力法則是宇宙間最大的規律,也是宇宙間最大的秘密,這個秘密像自由落體運動一樣,既公正無私,又精準正確,所以在實際運用時,一定要注意它的特殊性,一定要明確和遵守必要的法則。
一、秘密的客觀性
吸引力法則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物質世界。
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不管一個物體是否具備主觀意識,它與周圍的物體都存在一種相互引力,因為作為質點,它們必然具有一定的質量。所以,無論是宇宙中的天體,還是自然中的生物,都包含在這個定律之內,都遵守著吸引力法則。
在此,可以再回顧一下鮑勃·普科特所說的話:“不論你身在何處——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斯德哥爾摩、倫敦、多倫多、蒙特利爾或紐約——我們的生活與工作都是依循同一個力量和法則,那就是吸引力。”
二、秘密的主觀性
吸引力法則的主觀性主要表現在非物質世界。非物質世界就是指人的思想意識領域,這是掌握和運用這個秘密的最關鍵部分。
吸引力法則總是在說,你想要得到什么,你就去想象,持續地想象,最終你就會把你想要的東西吸引過來,實現自己的愿望。很明顯,在這個實現愿望的過程中,發揮最重要作用的一直是你的主觀意識,是它建立了非物質世界和物質世界的緊密聯系,是它建立了愿望理想與目標實現之間的直接聯系。這種重要聯系是不可或缺的,雖然最終目標的實現還是要依靠一些必要的行動來實現,但沒有這種主觀意識,沒有這種聯系,行動也就失去了它的被指導性和有效性。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吸引力法則是一種非物質層次上的溝通,一種主觀意識上的溝通,其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激發意識上的潛能來實現一切現實愿望。這種非物質溝通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的作用很難顯現出來,它的神奇力量很難體會到,就像新時代思想家普蘭特斯·馬福德的名言“你的每個思想都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它是一種力量”,真正能體會這句話的人絕對不多,這或許正是掌握這個神奇秘密的人少之又少的主要原因。
三、秘密的選擇性
在地球重力的吸引下,不論你拋出一個好瓶子,還是一塊碎玻璃,它總是會做自由落體運動往下掉,這是囊括一切的吸引力法則的客觀性體現。
吸引力法則是客觀存在的,其本身并不具備任何主觀選擇性,好的它不會促使其發生,加快其發展,壞得它不會避免其發生,阻止其發展。它就像一面思想的鏡子,將你腦海中的每個思想反應出來。同時,它又像磁鐵一樣,會吸引和思想相關的、相似的東西,不管這些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是對你有利的還是不利的。所以,這時就需要人的主觀意識來將吸引力法則導向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既然吸引力法則總是吸引相關的、類似的、同性質的事物,積極的吸引積極的,消極的吸引消極的;樂觀的吸引樂觀的,悲觀的吸引悲觀的;正面的吸引正面的,負面的吸引負面的……那么,這樣的選擇就很簡單了。而且,一旦你長期處于這種正確選擇之中,你會越來越強烈的感覺到,你早已在思想上立于一種不敗之地,成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提出要求
問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好之后再坐下來,把它寫在紙上,用“現在進行時態”來寫。比如開篇你可以這樣寫:“我現在感到很快樂和幸福,因此……”然后寫明你在生活各個方面所期待得到的東西。
——鮑勃·普科特
阿拉伯民間故事合集《一千零一夜》里有一個關于阿拉丁神燈的故事:少年阿拉丁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一盞神奇的油燈,這盞油燈能實現他的任何愿望,只要他說出來,油燈立刻就為他辦到,他和母親因此過上了快樂幸福的生活。
故事中的油燈是神奇的,它總能輕易地實現阿拉丁的每一個愿望,只要阿拉丁能想到,油燈就能為他做到。毫無疑問,對于這樣的寶貝,任何人都想擁有,然而在物質世界,這樣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
是的,阿拉丁神燈當然是不存在的,這個故事只是一個虛構的民間故事。但現在你必須相信的是,在非物質世界,在你的思想意識中,的確存在一件這樣的寶貝,這個寶貝就是吸引力法則。吸引力法則和阿拉丁神燈一樣,能回應你的每一個愿望,你所要做的,同樣只是將自己的想法列舉出來。
要成功運用吸引力法則,第一步也是“要求”,將自己的愿望提出來。你想要的一切,都可以是你的要求,但你必須更具體一點。就像美國企業家、理財專家約翰·亞瑟拉夫所說:“你想住什么樣的房子呢?你想成為億萬富翁嗎?你想從事什么事業呢?你想要更多的成就嗎?你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吸引力法則就是這樣,你想到什么東西,就會吸引到與之相關的什么東西。所以,你現在的首要任務是,弄清楚自己的愿望究竟是什么,究竟要得到什么。你必須確定無疑地做好這一點,否則,吸引力法則是不會給你帶來任何東西的,你就會像一架失去電磁信號的飛機,只能在天空中混沌的飛下去,不會有任何好的結果。
也許現在你會感到有點嚴肅,甚至你會覺得,這是在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如此認真的問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畢竟你已經知道,通過吸引力法則這個秘密,你可以擁有任何東西、做任何事或成為任何人,沒有任何限制。在成堆的珠寶面前,人們總是會看完這件看那件,難以做出最后的選擇。你現在也處于類似的境地。
還是打個比方吧。白天你在公司給一個工廠發去了貨物訂單,下班之前你在飯店定了一桌酒席,回家后你又在網店上給女兒訂購了生日禮物……你想要的,其實就是和這些訂單一樣,簡單而明確。所以,你不必再舉棋不定,猶豫不決。美國營銷專家喬·維泰勒博士也如此說:“這(向宇宙下訂單)真的很有意思,就好像是將宇宙當作目錄一樣,你翻了翻,然后決定:‘我要這個體驗、我要那個東西、我要那樣的人。’你就是向宇宙下訂單的人,真的就這么簡單。”
一旦你思想中有了明確的要求,你就完成了吸引力法則的第一步。這是一個提綱挈領似的必要步驟,你的其他任何要求都可以這樣提出來,就像阿拉丁向神燈提出任何愿望一樣。
堅持相信
一般情況下,如果我們所要求的事物沒有出現,我們就會感到失望和沮喪,然后就開始懷疑。這個懷疑會進一步加深失望的感覺。應該先接受這個懷疑,然后去轉化它。辨認出這種感覺,用堅定的信心——“我知道它即將到達實現的終點了”——去取代它。
——麗莎·妮克絲(作家、成功學家)
也許你未曾發現,很多成功人士在成就某件大事情之前,并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做,他們只知道自己要去做那件事,并且最終一定會做成。
現在,也就是運用吸引力法則的第二步——“相信”,其要義也在于類似成功人士的這種確定性,確定你的“要求”一定會實現,相信你的“要求”一定會實現。
上文中曾提到向工廠下訂單,向飯店下訂單,向網店下訂單。相信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即使工廠的貨物還沒有送來,即使飯店的美味佳肴還沒有上桌,即使網店的生日禮物還不在手邊,你都會相信,這一切都是你的,你不會同時再去訂另外一份貨物、菜單或是生日禮物,你的腦海中已經形成這樣的概念,“我已經收到”、“它已經是我的”、“我已經擁有”。
你的“要求”也像這些訂單一樣,最終總會到來。只是與上述訂單不同的是,你的訂單對象并不能具體到人,而是整個宇宙,你周圍的一切。
空泛的對象難免會讓人聯想到類似“空頭支票”的字眼,要再次提醒你的是,像鏡子一樣的吸引力法則會照出你的每一個思想,如果你的腦海中出現這樣的意識,“它會到來嗎”,“我會擁有它嗎”,“這是難以實現的”,那么,吸引力法則為你吸引來的就是“我還沒擁有它。”接著,你身邊的一切情境、人和事件,都會逐漸朝這個方面發展,這是難以接受的。
你必須相信,必須在腦海中形成這樣的概念,“它已經到來”,“我已經接收到了”,“我已經擁有了它”。這種心理類似于買彩中獎。你當天晚上看彩票頻道的電視直播,發現中了大獎,你很興奮,腦海中不斷想象兌獎后的情形:給老婆買一套首飾,給自己換輛汽車,出國旅游……是的,只要你愿意,這些都可以實現,因為在想象中,“我已經兌獎了”,“現金已到手了”,“獎金已經全額充到帳上”,即使兌換獎金是明天或明天以后的事,當天晚上你也總是會想,我已經拿到錢了。你現在所要做的,就是像兌換彩票獎金一樣,相信你的“要求”就快成為囊中之物。
你不用去想這個“要求”是如何實現的,它的具體過程又是怎樣的,這都不關你的事。你向工廠發出訂單后,不會想象貨物是怎樣制造出來的,是如何裝上貨車的,是走什么路線送來的。你給飯店的訂單、給網店的訂單也同樣如此,你不必擔心實現的過程,你的訂單對象自會搞定這一切。所以你要相信,對于你的“要求”,你的訂單對象——宇宙也會搞定。
如果讓自己相信對你來說有點困難,你也可以假裝,假裝“要求”已經實現。當你的言行舉止看起來總像是擁有它時,你就會開始相信自己已經接收到了。這時,阿拉丁神燈一般的巨人——宇宙就會響應你的思想,在吸引力法則的作用下強力驅動你身邊所有的情境、人和事件,像變魔法一樣實現你的“要求”。
感覺已經到來
學習和實踐吸引力法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促使自己產生“我現在已經實現了它”的感覺。去試開那輛汽車,去為那所公寓增添家具,去那棟別墅參觀等等,盡你一切可能去產生“我現在已經實現了它”的感覺,并且將這種感覺牢記于心。在產生這種感覺的過程中,你為實現它所做的每件事,都會幫你真實的將它吸引到你身邊來。
——鮑勃·道爾(作家、潛能研究專家)
運用吸引力法則的第三個步驟也是最后一個,就是“接收”。從“要求”到“相信”再到“接收”,閉上眼睛,靜下心來想想,假如你想要的事物已經到來,你將會是怎樣的感覺。想象彩票兌換大獎后,你會興奮得睡不著,你會驕傲地宣布你是個幸運兒,你全家及朋友都會為此感到由衷的喜悅。現在,就用這種感受去感覺你的“要求”。
你的“要求”是你希望出現的,你去感覺它時,總會懷著情不自禁的喜悅心情。這時,你的身體就像一個美好事物的“接收器”,將一切與“要求”相關的你感興趣的東西吸引過來,直到最終“要求”的實現。
你要相信,這種感覺是一種意識,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啟迪你,引導你,向你展示記憶中儲存的場景、姓名、事件等等;它啟動你的心跳、控制你的血液循環、調節你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當你吃下一片面包,它替你轉成組織、肌肉、骨骼、血液……
也許你已經意識到,這種感覺是從不休息的。它總在不停的工作,只要你將“要求”陳述出來,它就會引導你去無限的接近“要求”,實現“要求”。
這種感覺也可以說是前文所說的意識的力量,無論是莎士比亞的劇作,拉斐爾的圣母畫像,還是貝多芬輝煌的交響樂,都是在這種感覺的作用下創造出來的。
十九世紀中期,孟加拉有一個從蘇格蘭來的外科醫生,名叫詹姆斯。他從1843年到1846年在孟加拉工作期間內,大約實施了400多次大手術,有截肢的,切除腫瘤的,還有眼睛、耳朵、喉嚨等手術。
那時,麻醉藥乙醚或其他當代的一些麻醉方法還沒有發明,所有的手術都沒有麻藥,用的只是精神麻醉法。令人驚奇的是,這些手術的死亡率很低,只占2%~3%。病人在手術期間不會感到疼痛,也沒有死在手術臺上的。
詹姆斯醫生的做法是,將病人催眠,不斷向他們暗示:不會疼痛,不會有敗血癥,不會出現細菌感染。結果,病人在他的這種暗示下,真的幾乎沒有感染現象,死亡也極其少見。
催眠,對催眠者來說是一種暗示,對被催眠者來說則是一種感覺,完完全全地感覺催眠者的暗示:感覺他暗示的一切已經到來,已經實現,你的整個身心已經處于他所說的那種環境之中。詹姆斯醫生的病人就是在這種感覺中一次次地實現了手術的極大成功。
吸引力法則的學習與實踐也是如此。它也是極力讓你產生“要求”得以實現的感覺,想象已經處于“已經擁有”、“已經得到”、“已經實現”的環境,并且牢記這種感覺。為此,你可以去試開那輛汽車,可以到那棟公寓里參觀,也可以摸摸鄰居家那個不到一歲的小家伙的腦袋。一切你為達成它所做的,都會幫你將它真正吸引到身邊來。
你的這些行為,都是受到感覺啟發的自然而然的行為,有如順流而下,毫不費力,而且目標也十分明確——直奔大海。現在,就把你的感覺比作流水,把“要求”比作大海,只要堅持這種感覺,追尋的道路就會自發的在你面前延伸,不斷延伸,最終,你會順利的到達目的地,實現你的任何“要求”。
從小到大
人們所說的大小,對宇宙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從科學角度上說,吸引一個我們認為“很大”的事物,并不比吸引一個我們認為“很小”的事物難多少。因為在宇宙眼里,每件事情都是輕而易舉的,比如說草,總是可以毫不費力的生長,大自然的規律就是這么神奇。
——鮑勃·道爾
上文論述了運用吸引力法則的三個步驟:第一個是提出“要求”,第二個是“相信”它會實現,第三個是“接收”它已經到來。
第一個步驟里面提到,宇宙就像阿拉丁神燈一樣,能滿足人們提出的任何愿望。那么此時,問題可能就出現了,肯定有人會問:“我相信它會實現,我也正感覺它已經到來,可它究竟什么時候會來呢?一天?一個月?還是一年?”對于這個時間問題,很多人都難以理解。
一般來說,從提出“要求”開始,人們腦海中就會有這樣的認識:這個“要求”比較大,要花點時間;那個“要求”比較小,只需要幾個小時。其實,這些大小長短的概念對宇宙來說,都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熟悉量子物理學和愛因斯坦的理論,就會覺得時間只是個幻象,眼前的事物并不是一個接著一個發生的,而是同時發生的,由此,你就會認為自己正處于與未來平行的狀態,任何未來你想要的事物,現在已經存在了。
如果這還是難以理解,那么你就從小事做起吧。
比如說,吸引來一本書。假設你現在需要一本書,你就會將注意力專注在這本書上,心里會產生與之相關的情境,你就會越來越被它吸引,而它也會吸引你,但實際上,它是憑借吸引力法則借由你、通過你而成為有形的事物的。
再比如,你在電影院看電影,總是擔心看得太晚停車場關門,車開不出來,所以你急切想知道停車場關門的準確時間。這時,吸引你的已不是電影,而是停車場看門的家伙。而停車場呢?它也在吸引你,它的管理員們也在想著車場的消費者:今晚附近影院新片上映,是否應該晚點關門呢?最終,在這種相互吸引力的作用下,不管是誰促成了這個結果,你都將汽車順利地開回了家。
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小“要求”,在大多數人看來都很容易。其實,大“要求”也是如此,跟著小“要求”一樣堅持“相信”下去,“接收”下去,你會發現創造生活、達成理想是一件多么簡單的事情。
名人鏈接——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稱為“維也納三杰”。他在音樂上的巨大成就來自他無窮的音樂靈感,即使耳朵完全失聰,他也能感受到那些由自己創作、指揮的音樂,是多么的美妙而偉大。貝多芬的親身經歷讓你不得不相信,“感覺夢想已經實現”之后,吸引力法則便真能使你實現從“感覺”到“實現”的跨越。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國波恩,祖父和父親都是宮廷樂師,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
貝多芬從小就具有十分敏銳的樂感,他的父親發現這一點后,決心把他培養成另一個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好以此作為他的搖錢樹。
1781年,11歲的貝多芬加入戲院樂隊,兩年后當上了大風琴手。1787年,貝多芬的母親去世。次年,父親退休。父親酗酒成性,整日不歸,17歲的貝多芬不得不擔負起整個家庭的重擔。
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故鄉前往維也納,受教于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后者,學習了十年之久。
1795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他彈奏的是自己創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貝多芬也因此名聞遐邇(其“第一號交響曲”是后來才創作的)。此后五年,貝多芬憑借自己神奇的想象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就在貝多芬事業一帆風順,聲名如日中天之際,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患上耳聾的疾病。
從1797年開始,貝多芬耳聾的病情逐年惡化,對一個音樂家來說,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惡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礙了他的鋼琴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長期隱居在維也納鄉村。也正在此時,他與一名17歲的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隱居鄉下的貝多芬一度消沉萬分,甚至寫下遺書陳述遭遇耳疾的悲慘和不幸,后終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他又回到維也納市區,并樂思泉涌,于1803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侖,但因拿破侖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涂掉拿破侖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相繼創作出“克羅采”、“華德斯坦”、“熱情”及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1806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08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1809年,貝多芬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都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貝多芬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他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
從1804年到1814年之間,貝多芬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11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極為豐富,歷史價值更是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
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舉行的《D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了空前成功。貝多芬出場時受到觀眾五次鼓掌歡迎,在這樣一個講究禮節的國家,皇族出場也僅能享受到三次鼓掌禮。貝多芬背對觀眾指揮交響曲,現場一片狂熱的騷動,許多人失聲哭泣起來。對這一切,完全失聰的貝多芬毫未察覺,直到一個女歌唱演員牽著他的手,讓他面對著群眾時,他才突然看見全場起立,揮舞著帽子,向他致敬。這是個激動萬分的震撼場景,貝多芬感動得暈了過去。
1826年,對于已完全失聰的貝多芬來說,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一年,他已做過了3次手術,病情仍不見好轉,他還在等待著第四次。
1827年3月26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一聲驚雷,貝多芬咽下最后一口氣,永遠離開了世人。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也是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在自己短短的57年生涯里,他為人類留下了無價的音樂寶藏,因此,世人尊稱他為“樂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