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8章 莊子 雜篇 徐無鬼(八)

第十五章

提出返歸人的自然本真最為可貴。

1.句踐也以甲楯三千棲于會稽,唯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唯種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

勾踐以三千士兵困守會稽山,唯文種知曉將亡時求生存的方法,也唯文種不知自身的憂患。

2.故曰:鴟目有所適,鶴脛有所節,解之也悲。故曰:風之過,河也有損焉;

故說:貓頭鷹的眼睛只能適應夜晚,仙鶴有修長雙腿,截斷則感悲哀。故說:風吹過,河水有所減損;

3.日之過,河也有損焉;請只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為未始其攖也,恃源而往者也。

太陽照過,河水也有所減損;假如風與太陽一并盤桓河上,而河水未曾減少,是因靠源頭之水不斷流注。

4.故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

故,水依附土地流動時是審慎的(考慮保持土地原貌),影子依附人是審慎的(不離開獨立存在),各物依附各物也是審慎的(維持平衡和諧)。

5.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聰也殆,心之于殉也殆,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給改。

故,眼睛過于求明則有危險,耳朵過于求聰則有危險,心智過于求通則有危險,能力過于消耗則有危險,損害一旦形成,則不能悔改。

?6.禍之長也茲萃,其反也緣功,其果也待久。

禍患滋長聚集,想返歸自然狀態(無憂無慮的可貴)則需修養之功,達到一定成果則需長久堅持。

7.而人以為己寶,不亦悲乎!故有亡國戮民無已,不知問是也。

而人們以耳目、心智、能力為寶貴,豈不可悲?故,亡國戮民的情況從未停止,是因不知探問以上根由的緣故。

第十六章

提出"天貫通,地化解,萬物感應天地,大自然無私給予,萬物各自體現德性,依恃大道的監督主宰,天下則大定。"的無為而治的哲思,同時也是大不惑的境界。

1.故足之于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

故,足所踏的地很小,雖小,依恃所不曾踏過的地,而后才能去往更廣博曠遠之地;

2.人之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謂也。

人所認知很少,雖少,依恃所不知的,而后才能知曉天地自然所展現的無限。

3.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

知天道統疇,知大地造物,知萬物有感,知天地無私,知萬物顯德,知自然規律,知由道主宰,此為認知的最高境界!

4.大一通之,大陰解之,大目視之,大均緣之,大方體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

天貫通,地化解,(造化)

萬物感應天地,大自然無私給予,萬物各自體現德性,依恃大道的監督主宰,天下則大定。

5.盡有天,循有照,冥有樞,始有彼,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

萬物有(道)自然規律的存在,依循自然規律發展變化,冥冥中有樞紐存在,萬物初始已有對立面,則事物理解了又好似沒理解,

6.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

認知了又好似不知,不知之后方會尋得真知。(謙虛問學)

探問事物,不可有界限,又不可沒界限。

7.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

萬象變化多端卻有它的根本,古今不可代換,且古今一切不可缺少,如此,怎能不說蘊涵著妙理!

8.闔不亦問是已,奚惑然為!以不惑解惑,復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何不追問這一妙理,疑惑為何如此!以不惑之理(見3 4 5點論述)解釋疑惑,回到不惑的狀態,如此才能達到大不惑的境界。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四月讀書筆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安徽省| 金川县| 门源| 内乡县| 深水埗区| 广饶县| 通江县| 保定市| 江津市| 牟定县| 山阳县| 宁安市| 通渭县| 宿松县| 崇阳县| 扶沟县| 仙桃市| 固镇县| 山东| 汽车| 泽库县| 贵南县| 保山市| 增城市| 南平市| 常山县| 北辰区| 兴海县| 平邑县| 绍兴县| 海城市| 金秀| 道孚县| 原阳县| 正镶白旗| 辽源市| 荔浦县| 迁西县| 谷城县| 囊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