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書由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組成,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傳聞內篇為莊子親筆,外篇由莊子門徒所寫,雜篇為莊子學派所撰。
庚桑楚篇,為《莊子》雜篇第一篇,篇名取篇首人名,是老聃的弟子。此篇主要談論養護生命之道,順應自然,平氣順心,護養心神。
第一章
評論舉賢任知的社會弊端,提出效法"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的自然之道。
?1.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
老聃的弟子,有位名庚桑楚,獨得老聃真傳后,北去定居畏壘山。
2.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擁腫之與居,鞅掌之為使。
他的仆人中有炫耀智巧者被辭去,侍女中有標榜仁義者被疏遠。唯敦厚之人與他同住,勤勞之人為他所用。
3.居三年,畏壘大壤。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灑然異之。
居住三年,畏壘山大豐收。畏壘山的民眾相互議論說:庚桑楚初來,我對他感到驚異。
4.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余。庶幾其圣人乎!
如今我的收入每日計算有所不足,但一整年計算卻有富余。他大概是圣人吧!
?5.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弟子異之。
你們何不像供奉神靈般供奉他,為他造建神廟?庚桑楚聽聞,南面而坐,神情不悅。弟子們詫異。
6.庚桑子曰:弟子何異于予?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庚桑楚說:弟子為何覺得我奇怪?春天陽氣勃發而百草生長,待到秋天果實成熟。春與秋,難道不是依循自然規律而如此?這是天道(自然之道)的運行。
7.吾聞至人,尸居環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
我聽聞至人,靜居窄小屋內,而百姓則隨心所欲,悠游自適。
8.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釋于老聃之言。
如今畏壘山的民眾,私下談論想將我列入賢人行列加以供奉,我難道樂意成為眾人注目者?我由此不釋然是因老聃教誨之言。
9.弟子曰:不然。夫尋常之溝,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鰍為之制;
弟子說:不是這樣。尋常水溝,大魚無法回轉身,而小魚卻能轉身自如;
10.步仞之丘陵,巨獸無所隱其軀,而孽狐為之祥。
矮小丘陵,巨獸無法隱匿身軀,而妖狐卻得以藏身。
11.且夫尊賢授能,先善與利,自古堯、舜以然,而況畏壘之民乎!夫子亦聽矣!
且尊重賢者、授權能人,將利祿優先給予善人,自古堯舜如此,何況畏壘山的民眾!先生還是聽隨他們吧!
12.庚桑子曰:小子來!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于網罟之患;
庚桑楚說:小子你來!能含車的巨獸,獨自離開山野,則不免羅網的禍患;
13.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則蟻能苦之。故鳥獸不厭高,魚鱉不厭深。
能吞舟的大魚,蕩出水域,螞蟻也會使它困苦不堪。故鳥獸不厭山高,魚鱉不厭水深。
14.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要保全形體及本性之人,隱藏自身,不厭深幽高遠。
15.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稱揚哉!是其于辯也,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也。
且堯舜兩人,又何足以稱揚!他們那樣分辨賢能善愚,就像胡妄毀壞城墻而種上蓬蒿草墻。
16.簡發而櫛,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
擇發梳理,數米烹煮,計較區區小事又怎能有益于世!
17.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
舉薦賢才則民眾會相互排擠,任用智者則民眾會相互偽詐。這些作法,不足以使民眾淳厚。
18.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民眾追求私利甚為迫切,于是子有殺父,臣有殺君;白晝盜劫,日中挖墻。
19.吾語女:大亂之本,必生于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我告訴你:天下大亂的根源,必是產生于堯舜時代,而流弊影響至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將會出現人相食的情形。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一月讀書筆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