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第七章
述孔子處逆境卻怡然自樂,談宇宙自然之變化,示人當安然順化。
6.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仲尼曰:饑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
顏回說:請問怎么說不受自然的損害容易。孔子說:饑渴寒熱,窮困不達,這是天地的運行,萬物的變遷,說的是要隨天地萬物一起變化。
7.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
為人臣者,不敢違背君王旨意。執行臣子之道尚且如此,何況對待天地自然(天意)?
8.何謂無受人益難?仲尼曰:始用四達,爵祿并至而不窮。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
顏回又問:怎么說不受人的助益卻難?孔子說:初被任用四方通達,爵位俸祿源源不絕,外物的利益,并非己所愿,我命中另有出處(使命)。
9.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吾若取之何哉?
君子不為劫盜之事,賢人不為偷竊之事。我去求取,為了什么?
10.故曰:鳥莫知于鹢鴯,目之所不宜處不給視,雖落其實,棄之而走。
故說:鳥沒有比燕子更聰明的,見不適宜的地方,不會看第二眼,雖掉落食物在此處,也舍棄不顧飛走。
11.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社稷存焉爾!何謂無始而非卒?
燕子畏懼人,卻又入人屋舍,只是筑巢寄居罷了!顏回又問:怎么說沒有開始也沒有終止?
12.仲尼曰: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孔子說:萬物一直變化,卻不知如何更換,怎能知道它的終止?又怎能知道它的開始?唯有謹守正道隨應變化而已。
13.何謂人與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顏回又問:怎么說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孔子說:人類的出現,源于自然;自然的出現,也源于自然。
14.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人之所以不能左右自然,是人的本性限制。圣人至始至終順應自然的變化。
第八章
藉由螳螂捕蟬,黃鵲在后的寓言,道出世人不可見利忘形、見利忘真,勿貪戀外界事物而喪失純真的本性。
1.莊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于栗林。
莊子游玩雕陵栗園,見一奇異鵲鳥從南方飛來,翼寬七尺,眼長一寸,碰到莊子額頭,飛停在栗林。
2.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
莊子說:這是什么鳥,羽翼大卻不能飛遠,眼大視力卻不敏銳?
3.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
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彈弓去捕捉。突然看見一只蟬,正在樹蔭里美美休息而忘了自身的安危。
4.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一只螳螂用樹葉作隱蔽準備捕蟬,眼見即將捕得而忘了自己的形體。那只異鵲乘機攝取螳螂,只顧貪利而忘了性命(生命的本真)。
5.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
莊子心生警惕說:唉!萬物相互累害,是因兩者相互召引貪利所致。
6.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莊周反入,三日不庭。
于是扔掉彈弓轉身而走,守栗園人追而責誨他。莊子返回家中,三日不悅。
7.藺且從而問之,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觀于濁水而迷于清淵。
藺且在身旁問他:先生為何最近不開心?莊子說:我留意外物的形體而忘了自身,觀久濁水反而對清澈的水潭迷惑。
8.且吾聞諸夫子曰:入其俗,從其令。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顙,
且我聽老師說:每到一個地方,要遵從那里的習俗。如今我游雕陵栗園而忘了自身,異鵲碰到我額頭,
9.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為戮,吾所以不庭也。
游栗林而忘了純真的本性,守栗林人責誨我,因此感到不開心。
第九章
寫陽子旅舍見聞,道出修身涉世不可自炫,謙遜賢良為好。
1.陽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
陽子去宋國,住宿旅舍。旅舍主人有兩位妾,一人美,一人丑,丑者被貴待,而美者被輕賤。
? 2.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陽子問何緣故,旅舍主人回答:美者自以為美,我卻不覺得美;丑者自以為丑,我卻不覺得丑。
3.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陽子說:弟子記住:品行賢良卻不自以為賢良,去哪里會不受人喜愛!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三年六月讀書筆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