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拇》取篇首二字為篇名,是《莊子》外篇的第一篇,《莊子》外篇共十五篇。此篇《駢拇》主講勿以外界的規范為枷鎖,人的行為當合乎天性,符合生命的真實情狀,順應自身的感受與想法。
此篇分四章。第一章指出仁義、辯言的行為尤如駢拇枝指,不符合人本然的東西。
續以小點詮釋:
1.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
腳趾并連、歧指旁出,是天性應有么?而是多余常人所得。附生的肉瘤,是形體本有么?而是本體的多余。
2.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想方設法推行仁義,雖比列于人體的五臟,卻不是真正的道德。
3.是故駢于足者,連無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樹無用之指也;多方駢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義之行,而多方于聰明之用也。
因此,腳趾并連,不過多連一塊無用之肉;手長歧指,不過多長一根無用之指;各種多余的東西超出人本然的天性,是過于推廣仁義,過多使用聽力與視覺。
4.是故駢于明者,亂五色,淫文章,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而離朱是已!
多用視覺者,難道不是縱情五色、沉迷于色彩的光耀炫目嗎?離朱就是如此。
5.多于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而師曠是已!
多用聽力者,難道不是縱情五聲,沉迷六律之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音嗎?師曠就是如此。
6.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
標榜仁義者,難道不是假以道德扭曲人性,沽名釣譽,喧嚷天下人遵守不可行的禮法嗎?曾參、史魚就是如此。
7.駢于辯者,累瓦結繩竄句,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
善于言辭者,難道不是穿詞鑿句、思緒疲憊于“堅白”詭辯,爭執無益的言論去得取一時的聲譽嗎?楊朱、墨翟就是如此。
8.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故這些都是多余的旁門左道,非天下之正道。
第二章
提出天下正道是保持天性,性命的真實情態。仁義、禮樂只能使天下喧囂、競逐、困惑。
1.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
所謂正道,不失其生命的真實情態。故,合在一起不算是并連,旁出枝生不算是歧生,長的不算多余,短的不算不足。
2.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因此,鴨腿雖短,接長就會使它煩惱;鶴腳雖長,截斷就會使它悲哀。故原本長的不截短,原本短的不接長,保持天性,就沒有什么可憂慮的。
3.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
仁義大概不符合人的真實性情吧,不然仁義之人為何有那么多憂慮。
4.且夫駢于拇者,決之則泣;枝于手者,齕之則啼。二者或有余于數,或不足于數,其于憂一也。
況且,對于腳趾并生的人,分裂兩趾則會痛哭;對于手指旁出的人,咬斷歧指則會哀啼。
這兩種情況,一種多于應得之數,一種少于應得之數,而它們的憂患卻是一樣的。
5.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囂囂也。
如今世上的仁人,愁眉憂慮世間的禍患;那些不仁的人,摒棄人性,貪求富貴。故,仁義大概不符合人的真實性情吧。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又怎么會那般喧囂、競逐呢?
6.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
且,用規矩、鉤繩去矯正的事物,是削損了其本性;用繩索、膠漆去加固的事物,是侵蝕了其原貌;
7.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推行禮樂使人們背躬屈膝,實行仁義撫慰教化民眾,藉以慰天下人心,這都違背了天下常態。
8.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
天下事物都有它的本然常態,這種本然常態是,曲的不依靠彎鉤,直的不依靠墨繩,圓的不依靠圓規,方的不依靠矩尺,附合的不依靠膠漆,約束的不依靠繩索。
9.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
故,天下事物皆是不知不覺地生長,而不知自己為什么生長;(道)
同樣,各有所得,而不知自己為什么有所得。(德)
10.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而游乎道德之間為哉!使天下惑也!
因此,古今的道德并無兩樣,不可削損。則仁義為什么不斷地如同膠漆、繩索一般,摻雜在道與德之間呢?使天下人感到困惑。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一年三月讀書筆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