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將軍精解《孫子兵法》
- 薛國安
- 2字
- 2019-04-16 16:38:37
前言
001 打開老祖宗的智慧寶庫
親愛的讀者朋友,從現在開始,我們將一起走進《孫子兵法》這座智慧寶庫,看看它究竟有哪些奇謀妙計使得古今戰將克敵制勝,有什么樣的神奇魅力使得信息時代的人也將其奉為法寶。
近些年來,我國軍事學術領域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是信息時代,戰爭中拼的是技術,靠的是裝備,謀略已經完全沒用了,海灣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暫且不說這種說法對不對,我們不妨用海灣戰爭的事實說話。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先是對伊拉克進行了幾十天的空中轟炸,戰斧式巡航導彈、空射式巡航導彈輪番精確打擊,各種先進武器紛紛登場。空中轟炸極大地摧毀了伊拉克的指揮系統、戰爭潛力和戰略反擊能力,為美軍發起地面進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地面進攻可沒有高空轟炸那么輕松,伊拉克的火炮夠不著萬里高空,美軍飛行員幾乎沒有性命之憂,他們可以吹著口哨瀟灑地摁電鈕,而地面作戰必將與伊軍面對面、零距離接觸。美軍在戰前曾搞過模擬推演,推演的結果是,如果開展地面作戰,光是美軍的傷亡人數就可能超過萬人。這是美軍承受不了的巨大損失。越南戰爭就是由于持續時間太長、傷亡太大而激起美國各州的反戰游行,迫使美國政府在沒有取得最后勝利的情況下不得不宣布從越南撤軍,軍事上的一系列戰術性勝利前功盡棄。我在美國做訪問學者的時候,發現一個現象:美國圖書館里總結越戰教訓的著作特別多。由此可見教訓之深。面臨很可能造成巨大傷亡的地面作戰,美軍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美國人想到了謀略。在空襲進行過程中,美軍就將多國部隊配置在科威特與伊拉克接壤的邊境附近地區,并多次進行聯合作戰演習,擺出要從科威特殺入伊拉克的架勢。薩達姆憑這個,認準了美軍的地面攻勢將從科威特方向發起,于是將共和國衛隊主力約8個師調到伊科邊境擺兵布陣,構筑了堅固的防御陣地,號稱“固若金湯”。而伊拉克與沙特接壤的邊境地區只留下1個師防守,幾乎是國門洞開。這恰恰是美軍期望的結果。2月24日凌晨4點,多國部隊對伊軍發起地面進攻。美軍第7裝甲軍為主攻、第18空降軍為助攻,由科威特向沙特,即由東向西快速機動,然后由南向北從伊沙邊境地區突然殺入伊拉克,圍殲了共和國衛隊。如此大規模的作戰,僅100個小時就結束了。美國人稱這次地面作戰的戰術為“左勾拳戰術”。我認為這個比喻并不準確,它只說了左手,沒說右手,其實美軍是左右開弓的。相比之下,孫子“遠而示之近”的謀略更能說明美軍的戰法。美軍其實早已確定從遠處的伊沙邊境下手,卻有意營造在近處伊科邊境開打的聲勢,把伊拉克共和國衛隊都吸引到科威特對面的邊境上嚴防死守,遠處的伊沙邊境則一片空虛。這就是運用謀略的效果。
美國人當然不是直接按照《孫子兵法》中寫的去打仗的。某些新聞報道稱,戰爭期間,美國總統小布什的辦公桌上,時常放著一本《孫子兵法》,以便隨手翻閱后從中選用幾條謀略。還有的說,美國海軍陸戰隊奔赴戰場的每個官兵的行囊中都放著一本《孫子兵法》,以備戰場上臨陣研讀。當時,不少人信以為真,甚至有些專家學者把這一說法當作證據,來說明美國人如何重視《孫子兵法》。對從戰場上下來的人來說,他們一看就知道這不過是某些記者的浪漫想象和妙筆生花的“杰作”,不能當真。還記得1979年自衛還擊作戰開戰前夕,我用推子給班里每個戰友都推了光頭,一根頭發都不剩,以便負傷后快速包扎,每人帶上一桿槍和一條命,再加上子彈、干糧和水壺,其余的一律不帶,哪還會帶什么兵書。但是,這并不妨礙平時裝在頭腦中的謀略在戰場上的靈活運用和發揮。仔細分析美軍地面作戰的戰法,就會發現其戰法與孫子的謀略十分相似。因為許多指揮官都在美國軍校學過《孫子兵法》,頭腦中裝著孫子的謀略走上戰場。
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美國人又一次活用了謀略。這一次,一些美國人明確說是借用了孫子的思想。美軍的這次作戰戰略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震懾。通過精確且猛烈的打擊,讓伊拉克政府、軍隊和民眾看到其必然失敗的結局。怎么打都是敗,最后對方心理崩潰,放棄抵抗。結果美軍僅用21天就攻入首都巴格達,結束了戰爭。
震懾理論是美國海軍一位退役上校在1997年提出的,然后被國防部拉姆斯·菲爾德發現并用于伊拉克戰爭。這位上校名叫哈倫·厄爾曼,他寫了一本書,名為《震懾論》。他在書的前言中就明確承認,這一思想并不是他自己最先發明的,而是他從中國的《孫子兵法》中學來的。孫子講“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奪”即剝奪、使失去。這句話強調要想對付敵人軍隊,最好不要在他們士氣高漲的時候硬碰硬,而要首先想辦法打掉他們的士氣;對付敵人將領,不要在他心理意志最堅定的時候出手,而要首先想辦法擾亂他的心理。顯而易見,美軍的震懾理論對孫子這一經典謀略幾乎是一脈相承。
美國號稱當今世界第一軍事強國,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確實都領先于世界各國。但是,美國人仍然不忘記活用兵法。這說明謀略不僅不是沒有用,而是更有用武之地,能量更大。在信息技術的平臺上,謀略與技術相結合,技術給謀略“裝上了翅膀”,可以讓當代將軍想前人不敢想的戰法。謀略賦予了技術人腦的功能,可以讓現代武器做前人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孫子說:“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在他心目中,這只是夸張的說法,而現在月亮都伸手可及,人們也可以下去深海走一走,因此毫無疑問,孫子這一夸張的想法可以完全變為現實了。試想,未來戰爭很可能是從太空打起,在深海中決勝。
再說,當今世界越來越一體化,國家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聯系,互相制約,所以解決彼此之間的矛盾和糾紛更需要運用智慧,而不能單憑武力。比如,對于釣魚島問題和黃巖島問題,很多人上街游行,紛紛喊打。這種愛國熱情固然可嘉,但是從謀略思維的角度看,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打仗并不是最好的辦法,或者說并不是首選辦法。我們既要有血性,又要有理性。正如毛澤東所說,既要“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又要“有理、有利、有節”。孫子曾提出四條戰略選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其中,打仗是最后一種選擇,首選的還是伐謀、伐交。就釣魚島問題來說,幾年來我方的政策還是大致符合孫子兵法這幾條思路的。首先是通過海監、漁政執法船只不定期地進入釣魚島12海里范圍巡航的方式行使管轄權,然后設置東海防空識別區,經常派戰機空中巡航。這些措施有效地打壓了日本的囂張氣焰,突破了100多年來日本獨管釣魚島的局面,體現了中國政府對釣魚島的神圣主權和實際管轄權。其次,2015年9月3日,我們聯合俄羅斯、韓國等國家,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的形式,譴責日本的戰爭罪行,遏制日本右翼集團重走軍國主義道路的企圖。再次,日本軍艦為什么幾年前敢于撞擊我們香港、臺灣地區的保釣船只,近幾年卻不敢對我們的執法船只“動一根手指頭”?因為日方清楚地知道,這些執法船只背后就是我們強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我們的解放軍早已做好了隨時戰斗的準備。雖然釣魚島之爭遠未結束,但應當肯定的是,這一系列“組合拳”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的日益發展和強大,我們面臨的矛盾會越來越多,斗爭也會越來越激烈,僅僅是2016年7月就接連出現了南海仲裁案鬧劇和韓國宣布部署美軍薩德導彈防御系統的事情,這些麻煩事都需要我們更加智慧地處理。
我從事《孫子兵法》教學和研究近30年,一直希望更多的朋友掌握《孫子兵法》中的智勝韜略和藝術,把老祖宗留下的這座寶庫學好、用好。遺憾的是,現在大家都很忙,坐下來認真學習《孫子兵法》的人并不多。古代兵法名言說:“以計代戰一當萬。”(房玄齡,《晉書·杜預傳》)這句話并不是說我們不用實干,光靠計謀和投機取巧就行,而是說相對于下大力氣反反復復地傻干,用智慧靈活地巧干更好。但愿《孫子兵法》能夠給各方朋友帶來智慧的啟迪,提升大家的謀略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