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啟六年(1626年),京師西南方向的太行山腳。
胡勝身穿皂衣,腰系絲絳,以手遮在額角,驚異地望著天邊有黑色云氣如同千軍萬馬一般聚攏過來,臉上閃現出一絲不安:“最近這天象著實有點怪異。先是大旱,接著竟然五月飛霜,‘白露著樹如垂棉’,連日中的太陽都曬不化它。這幾天更是云氣變幻莫測,一會兒如旌旗招展,一會兒如大刀懸空,一會兒是白色,一會兒是紅紫色,現在又是這般烏黑如群鴉匯聚。六叔,你說這種種不祥之兆會不會跟我們掘地三尺找圖有關呢?”
與他一樣打扮,但年長許多的胡威皺著眉頭,望著遠處揚起的滾滾黃塵,心不在焉地道:“天降異象,這是對當今朝廷的警示,與我等何干?你別瞎想了。”
胡勝捅了捅胡威:“六叔你透露點圖的消息給我唄!我著實納悶,那圖有啥玄機,竟能讓二爺紆尊降貴在地底下干那般苦力活?”
胡威只是將目光盯在越來越近的三匹馬及馬上的主人身上,滿臉警惕:“先別管圖,解決好眼前的人再說。記住一句話,不管任何人,只要妨礙我們的行動,一概格殺勿論!”
胡勝凝視著快馬上的人,臉色一變道:“來的好像是錦衣衛的人。他們可是皇帝的親信,也要殺嗎?”
胡威的臉上微微抽搐了一下,咬牙道:“殺無赦!”
滾滾黃塵一直到胡勝與胡威二人的面前才止住,同時響起的是一陣馬嘶聲。馬上坐著三名身著錦衣衛服飾的彪形大漢,滿臉兇神惡煞。他們盯著胡勝、胡威手中的佩刀,以及他們身后用黑幔遮掩起來的營地,厲聲大喝:“你們兩個在這里做什么勾當?”
胡威面無表情地走上前,拱了下手:“兩位官差,我家老太太病重,所以差遣我等在這里替老太太布置仙逝后的寢宮。死者為大,卻也不吉利,兩位官爺還請回去吧,免得沾惹了晦氣。”
錦衣衛首領目露兇光:“給你家主人挖墓用得著這般遮遮掩掩嗎?你當我是傻子呀!”說完一鞭子朝著胡威抽過來,同時催動馬兒沖向布幔,大喝:“讓開!”
胡威眼中閃過一絲兇光,卻并沒有阻止對方縱馬沖擊,而是閃身避開。
錦衣衛首領用手中的鞭子一下挑起布幔,瞬間驚呆:只見布幔后面大概五米遠的地方,搭著一座帳篷,帳篷內靜悄悄的,而在布幔的后面,半跪著五名蒙面人手持火銃,槍口正一致對準他!
錦衣衛首領急急勒住馬韁,色厲內荏地喝道:“你們是哪名將軍帳下,竟然對我們錦衣衛如此無禮?”
胡威手臂一揮,五名蒙面人齊齊開火,當即將錦衣衛首領連人帶馬打成了篩子。
幾乎是在同時,胡威與胡勝出手,拔刀、騰空、斬首,一氣呵成。
剩余的兩名錦衣衛雖然屬于皇帝身邊的侍衛親軍,但根本不及自幼習武的胡威與胡勝。他們連刀都還來不及抽出,就被二人劈斬落馬。滾落在地的人頭令人難以置信地眨了下眼,仿佛在驚疑:京畿之地,竟然有人膽敢襲擊權勢熏天的錦衣衛!
一刀得手,胡威與胡勝立即將三名錦衣衛的尸首拖入帳篷,同時,五名火銃手一起動手,將被掀開的布幔重新圍攏起來。
大概是聽到槍響,帳篷中鉆出一人,只見他豹頭虎吻、鳶肩豺目,一副兇狠陰鷙模樣,皺著眉頭望向胡威:“怎么了?”
胡威朝著三具尸首努了努嘴:“二叔,錦衣衛探子,被我們殺了。”
二叔胡平看了一眼尸體,臉上露出嫌惡的表情:“這些朱家的鷹犬,都該下地獄!”
胡威問胡平:“二叔,下面進展如何?是不是快找到圖了?”
“那圖有點邪門。把它弄出來恐怕還要費些手段,說不定要死些人。”胡平仰頭望著天上如箭鏃般聚攏過來的烏云,皺著眉頭,“劉伯溫這家伙真有幾把刷子,不是隨便唬人。你們緊盯著,我再下去。記住了,無論是任何人,倘若膽敢靠近,格殺勿論!”
說完,胡平將帳篷一把掀開,重新進去了。
胡平的話,讓胡勝又驚又疑:“錦衣衛是皇帝身邊的人,殺他們等于直接與皇帝對抗,這……昔日里你們不是一直都教誨我們對朝廷要隱忍,不要沖動嗎?難道當今局勢變了?再者,二爺口中的劉伯溫可是開國的文成公,‘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劉基?這圖跟他有關?六叔,你能跟我講講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嗎?”
胡威長出了一口氣:“你是我胡家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遲早要承擔起領率胡家的職責,有些事也該告訴你了。一來希望你可以明白我們家族的起源,不忘血海深仇;二來知曉我們今日所為之事的重要性,接下來可以打起十二分精神,切勿有一分一毫的閃失。”
胡勝的呼吸緊促了起來:“家族起源?難道說我們的先祖不是為躲避元朝的兵亂,才舉族遷至山中創建胡家莊的嗎?”
一絲隱痛從胡威的眼中掠過:“你可知道,在大明朝的開國功臣中,有哪位姓胡?”
胡勝脫口而出:“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乃朱元璋起兵奪天下的功臣之一,于洪武十年(1377年)在韓國公李善長的力薦下,擔任百官之首的左丞相一職。可是樹大招風,洪武十三年(1380年),涂節和中書省吏上書告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處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以伙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等開國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后共誅殺三萬余人,時稱“胡獄”。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罷左右丞相,廢中書省,結束了明朝的宰相制度,加強了專制皇權。
胡威的臉上現出悲痛之情:“不錯!我們乃大明朝開國功臣胡惟庸丞相的后人。你現在該明了我們與朱姓朝廷的恩怨了吧?”
胡勝顯然一時難以消化這樣的驚人消息,結結巴巴地道:“那我們豈不是成了……謀逆罪臣之后?”
胡威不自覺地捏緊了拳頭,全身骨骼迸發出一陣的“咯咯”聲:“呵,兩百多年過去了,世人對我們胡家的看法依然是謀逆篡位的罪名。有誰知道蒙在我們胡家身上的天大冤屈?所謂造反,不過是朱元璋那廝的欲加之罪,為的是罷黜丞相,獨攬大權!蒼天見憐,讓我們胡家沒有絕后。如今神圖即將現世,到了我們胡家人向朱家人清算的時候了!”
胡勝仰起頭,望著天上如墨染般的云朵,心頭如狂風暴雨般激蕩不已:“這復仇計劃中,為何要以這圖作為反攻的號角?而且,聽二爺的說法,這圖跟劉基有關,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上,劉基被譽為第一謀臣,“佐定天下,料事如神”。可是他的神機妙算和出色的謀略,到了江山大定之后,卻成了朱元璋的心頭大患。因此劉基雖已告老還鄉,但朱元璋卻并不想放過他,遂將其重新招入京城。胡惟庸看出朱元璋的心思,于是推波助瀾。一日劉基病倒,胡惟庸派遣太醫給他送藥,吃完藥后劉基感到有如拳頭大小的硬物堵在胸口,病情加重,不久后病重身亡,終年六十五歲。
胡威淡淡道:“世人認為,是先祖害死了劉基,因為劉基曾反對先祖當丞相,認為他‘區區小犢,一經重用,僨轅破犁,禍且不淺了’。不過這些只是捕風捉影的猜測而已,真正不肯放過他的是朱元璋。可是朱元璋又為何對毫無官職遑論軍權的劉基緊追不舍,只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說到底,乃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因為在他的手上,掌握了一處寶藏的秘密。這個寶藏有多大呢?據說如果全部挖掘出來,至少足夠供整個大明朝的子民吃上十年!”
胡勝聞言虎軀一顫,口舌發干,連聲音都顫抖了起來:“莫非,莫非我們現在挖的,就是這驚世寶藏?”
“你覺得就我們區區幾十個人,能挖得動偌大的寶藏嗎?”胡威苦笑著,“你且聽我說完。”
胡勝穩了穩心神,仔細聽下去:“朱元璋知道有這么一個寶藏,也知道寶藏的秘密掌握在劉基的手中,自然會逼其將寶藏交出來。但劉基卻始終搪塞,矢口否認寶藏的存在。這就給朱元璋留下了一塊心病,斷定劉基懷有二心,對他起了殺意。為保命,劉基無奈之下松了口,承認寶藏的存在,但他聲稱不知寶藏具體下落,只有一點藏寶圖的線索。而這張藏寶圖被深埋于地下,連著龍脈,并被施了惡毒詛咒。一旦被挖出,不僅會在世間掀起一場血雨腥風,還將動搖大明朝的社稷江山。為了大明江山永固,萬千黎民安康,他劉基寧可被揚灰挫骨,死無葬身之地,也不會吐露藏寶圖的下落。朱元璋無奈之下,只能派人對劉基日夜監視,嚴禁他人再靠近病榻。后來劉基病逝,藏寶圖的秘密永沉大海。”
胡勝聽得心兒“怦怦”直跳,開始漸漸明白為何家族會不惜一切代價,想要找到藏寶圖,那不僅意味著舉世無雙的財富,更重要的是,如果劉基所言屬實,藏寶圖出世會給大明朝帶來滅頂之災,那豈不是意味著他們胡家無須挑動戰火,就可以報了兩百多年前的滅族深仇?只是他心頭仍有疑問:“既然劉基沒有向任何人說出藏寶圖的下落,我們又怎么能夠知道藏寶圖就在我們腳下的土地中?”
“道理很簡單,劉基不會憑空算出寶藏與藏寶圖的存在,所以要么是他從某些書籍的記載中找到蛛絲馬跡,要么就是有人向他說出這個秘密。先祖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于是悄悄地差人將劉家翻了個底朝天,又將各式可疑人物找來拷打,終于找到了藏寶圖的線索。誰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先祖的一舉一動全都在太祖的監視之下。最終的結果是,先祖所尋到的線索落入了朱元璋的手中,然后兔死狗烹,先祖被朱元璋找了個謀反的罪名殺死。”胡威沉默了片刻,似乎要從往事中品咂出悲傷與遺憾,“但先祖對朱元璋早有防范,事先偷偷地將線索抄錄在一張紙上,并由逃亡的胡氏子弟帶出。無奈有關藏寶圖的線索非常深奧費解,大概只有劉基那種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的奇人才可以解讀通透,而我們胡家缺少這樣的智慧,于是前后花了兩百多年,才終于從天象入手,找到了蛛絲馬跡,確定了藏寶圖的方位。先前你言及今年天氣各種異常,有部分是自然天象,有部分實則是你二叔他們的行動所致。從我們頭頂聚集的云氣來看,我們應該是接近成功了。這樣的異象乃神物或者神人出世時產生的天人感應所致。眼下,只要你二叔他們破解出最后一點奧秘,取出藏寶圖,那么朱家王朝……”
就在這時,從他們的腳底下傳出一聲長嚎,緊接著一陣震顫。這種震顫絕非地震,而更像是某只巨獸破土而出所帶來的顫動。震顫之后是短暫的靜默。胡威與胡勝面面相覷,心情緊張到了極點,不知道二叔他們在地底下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就在他們幾乎按捺不住心頭的好奇,想要沖入帳篷一探究竟時,一道紅色的光芒驟然從他們挖出的地道口中沖天而起,擊碎了聚攏在他們頭頂的烏云。濃重的血腥氣伴隨著傾盆大雨劈頭蓋臉地倒了下來,猛烈地灌入胡威、胡勝等人的七竅中,幾乎將他們的軀體撕裂開來。整個世界變得一片通紅。死神的羽翼與雨點一起,紛紛揚揚地撒落下來,將方圓數里之內的萬事萬物全都籠罩住。幾乎是在同一瞬間,從京城的西南方向傳來驚天動地的爆炸聲。
大量的史料均記載了這場古今未有的巨大災變,比如《明宮史》記載道:“天啟六年(1626年)五月初六辰時,忽大震一聲,烈逾急霆,將大樹二十余株盡拔出土,根或向上,而梢或向下;又有坑深數丈[1],煙云直上,亦如靈芝,滾向東北。自西安門一帶皆飛落鐵渣,如麩如米者,移時方止。自宣武門迤西,刑部街迤南,將近廠房屋,猝然傾倒,土木在上,而瓦在下。殺死有姓名者幾千人,而闔戶死及不知姓名者,又不知幾千人也。凡坍平房屋,爐中之火皆滅。惟賣酒張四家兩三間之木箔焚然,其余了無焚毀。凡死者肢體多不全,不論男女,盡皆裸體,未死者亦皆震褫其衣帽焉。”
后世將這場爆炸與3600多年前發生在古印度的“死丘事件”、1908年6月30日發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大爆炸”并稱為世界三大自然之謎。世人曾對這場爆炸給出了“火藥爆炸”“龍卷風”等各種解釋,但無一可以完全解開爆炸之謎。爆炸范圍半徑大約750米,面積達到2.25平方公里[2],東自阜成門,北到刑部街,長1500~2000米,寬約6500米范圍內木材、石塊、人體、禽尸像雨點那樣從天空中降下。數萬間屋、兩萬多人都被炸成粉狀,瓦礫騰空而下。最為離奇的是,大多數的死傷者均赤身裸體,寸絲不掛。有一長班(侍從),巨響之后,帽子、衣褲、鞋襪一剎那間全都不見了;有一人因壓傷一腿躺在地上動彈不得,見街上許多婦女赤體而過,有的用瓦片遮住下身,有的用半條腳帶遮掩著,有的披了半條褥子,有的披著一幅被單。無宏寺街有女轎過路,炸聲一響,轎頂被狂風掀去,轎內女客全身赤裸,可是人卻毫發未傷。與此同時,西山的樹梢上、昌平教場等地掛滿了成堆的衣服,以及器皿、首飾、銀錢等無所不有。在長安街一帶,不時有從空中飛墜而下的人頭,或眉毛、鼻子,或額頭,紛紛揚揚;而德勝門外,墜落的人臂人腿更多不勝數,伴隨木頭、石塊、家禽等,像天雨一樣落下來;在宣武門,還有一頭來自石駙馬大街、足有5000斤[3]重的大石獅從天而降。
恰如劉伯溫預言,這場大爆炸動搖了大明朝的根基:雖然明熹宗朱由校當時正在乾清宮用早膳,在震動之際,如有神助般飛快地跑入交泰殿,躲到大殿的一張桌子下,逃過了一劫,但整個乾清宮大殿嚴重損壞,一片狼藉,御座御案都翻倒在地,侍奉皇帝進早膳的太監皆殉難,無人存活。正在紫禁城內施工的匠師們,從高大的腳手架上被震了下來,2000人跌成“肉袋”。最為嚴重的是,不滿周歲的皇太子朱慈炅在宮中被砸死。從此之后,明朝日漸走向衰亡。十八年后,李自成率兵攻入了京城。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明朝覆亡。
太行山腳下,雖然沒有天崩地裂、石破天驚,可是那道沖天而起的血光,仿佛是地脈中的血筋,一旦被抽去,整個地面頓時塌陷了進去,吞噬掉架在上面的帳篷、布幔、萬事萬物,包括胡威、胡勝。在胡威對塵世的最后一瞥中,看到遠處京城內漫天的血肉飛舞,無數的哀號夾裹其中,炎炎的火光將整片天空全部燒紅——一派世界末日的景象。“大明朝覆滅了吧?”帶著這樣的快意,他的肉體與靈魂一起化為齏粉。
地底下,一道寒光閃過,所謂的藏寶圖,所謂的復仇計劃,就這樣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直至三百多年后,藏寶圖重現于人間,再度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劍來(1-49冊)出版精校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陳平安,唯有一劍,可搬山,斷江,倒海,降妖,鎮魔,敕神,摘星,摧城,開天!我叫陳平安,平平安安的平安,我是一名劍客。走北俱蘆洲,問劍正陽山,赴大驪皇城,至蠻荒天下。斬大妖,了恩怨,會舊人,歸故鄉。刻字劍氣長城,陳平安再開青萍劍宗!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