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自序:“心理營養”的由來

在心理學界,“心理營養”這個名詞是由我在2008年正式提出來的,我也提出了有關這個名詞的系統理念。很多人很好奇,這個理念是如何發展出來的?我想有必要在這里簡單說明一下。

從1990年開始,我就在馬來西亞大量做個案,從那時到現在,我接觸了很多家庭,也接觸了很多所謂有“偏差行為”的孩子。很明顯的事實是,專注在改變孩子的行為不是根本之道,你處理了孩子的一個偏差行為,往往過了不久,第二個偏差行為又會出現,這令父母和老師特別頭疼。當時我就發現,根本之道是要改善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一旦孩子和他的“重要他人”的關系得到改善,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會漸漸好起來,孩子會變得更有朝氣,更快樂,目標也更明確。因此,我們必須要問:親子關系為何如此重要?在和諧的親子關系中,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的到底是什么?

對于我來說,孩子有偏差行為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作為一個人,生命的原本狀態,必然是渴望人見人愛,被人喜歡和接納,而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為只會給他們帶來排斥和厭惡,為何還是有那么多孩子樂此不疲呢?合理的邏輯必然是:孩子需要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比得到別人的喜愛更重要,這些也必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東西,如果它不是食物和水——我們稱為生理營養的東西,那么,它是什么呢?

2001年,在做了超過一萬個個案后,就是在幫助無數家庭和孩子建立關系后,我開始教導父母親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給予孩子我稱為“心理營養”的東西。令人感到驚奇和興奮的是:只要父母親開始對孩子做心理營養,孩子就真的如同生命得到了滋養,生命的“五朵金花”(我提出的另外一個理念,指的是人類的五大天性)就能綻放。這個結果屢試不爽。其中我們所針對的各種偏差行為,包括了精神疾病、厭食癥、不愿上課和自閉癥等等。

如同種子一樣,生命原本就在其中,但是如果沒有陽光、空氣和水,藏在其中的生命無法展開!人類也一樣,我們的生命有無窮的能力,但是如果沒有生理營養,身體就不會健康;沒有心理營養,心理的巨大能力也就無法實現,“五朵金花”不能綻放,心理力量也只能奄奄一息。心理學原本就是現象學,1000多個孩子得到心理營養之后的轉變,足以證明這個理論的實用性。

2008年我開始到中國授課,教得最多的是親子課,講得最多的是“心理營養”這個理念。與我在馬來西亞得到的結果相同,許許多多學員告訴我,他們的孩子改變了;當他們把養育孩子的這些理念,用來對待自己,學習做自己的好父母(good enough parents)時,他們的生命、他們的關系、他們的生活素質,也都發生了改變。這種反饋很多很多,部分學員還把自己的經歷寄給我,發表在我的QQ空間,讀者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這種文章至今也有1000多篇。

我到中國不久,就開始在育兒雜志上傳授育兒方法,就是用“心理營養”的理念來詮釋幼兒的行為,并指導父母如何養育。每個月都由伍娜負責訪問我,然后寫成文字發表。當初并沒有出書的想法,但幾年下來,沒想到這些文字已經有機會可以結集成書。這是我在中國出版的第一本書,心中自然無限欣喜。和伍娜的合作相當愉快,我們也成了很好的朋友,這本書能出版,伍娜功不可沒。和青豆書坊蘇元溝通時,大家都認為以“心理營養”為書名最為準確,因為心理營養理念的提出,也是我對親子關系、心理治療最大的貢獻。有關這一理念在心理治療上的運用,我會另文說明,這本書中主要是針對育兒而言。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運用這個理念來育兒,既輕松,又有效。

我必須感謝其他兒童心理學家在兒童觀察和研究領域付出的努力,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以當事人為中心的治療法,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的客體關系理論都給了我許多的啟發。從大量書刊中,特別從我自身做個案的體驗中可以證實一件事:父母如果能對孩子無條件地接納、重視,給予足夠的安全感,給孩子肯定、贊美和認同,用自身作為模范,教導孩子如何處理生活,孩子自身的生命力就能被激活,他就有能力發展自己的特長,活得快樂和自在,如同他們初始來到這個世界的狀態。

我常說的話是:養孩子有什么難?如果養孩子養到雞犬不寧,十有八九是方法錯了,理念錯了!那么,現在或許是一個改正的機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尔古纳市| 万载县| 尤溪县| 石渠县| 若羌县| 子长县| 当雄县| 德格县| 益阳市| 武穴市| 巢湖市| 黑山县| 淳安县| 隆子县| 内乡县| 新闻| 贡山| 遂宁市| 江永县| 望江县| 鹿泉市| 玛纳斯县| 汪清县| 巫山县| 隆林| 双鸭山市| 静海县| 兴山县| 西城区| 鲁山县| 华坪县| 齐河县| 慈利县| 九江市| 那曲县| 广德县| 东平县| 大埔县| 偏关县| 孟州市|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