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與中央政府(修訂本)上
- 劉文瑞
- 1469字
- 2019-09-12 18:44:31
3.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現狀
有人認為,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相當薄弱。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確。中國傳統史學非常重視政治,治史者多以“資治”為己任。
先秦經典,奠定了政治在傳統史學中的主體位置。如《尚書》《周禮》多以政治制度為主,《春秋》三傳也多以政治活動為主?!妒酚洝分蟮臍v代正史,無不以皇帝制度為中心,進而敘述政府機構及百官的設置執掌,政府施政的成敗得失,各種制度的因革變易,政治人物的歷史建樹,等等。
從唐到元的《三通》(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集中記敘了歷代典章制度,集政治制度史的歷史資料之大成,“稽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以及累朝名物制度因革損益之詳”,“立綱陳紀,斟酌古今”,是“經國之良?!?。[2]相比之下,《通典》“簡而有要,核而不文”;《通志》“主于考訂,故旁及細微”;《文獻通考》“意在精詳,故間出論斷”。
隨著時代的推移,《三通》陸續產生了一批續書,到清末民初,形成了《九通》,成為有關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系統資料匯編。大體上,先秦經典、歷代正史及《九通》,加上筆記小說中的零散記載,構成了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基本史料。應當說,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資料是異常豐富的。
清代考據學興盛,許多學者在政治制度史方面考訂史實、糾謬辨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后來的研究者鋪平了道路,功不可沒。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學術思想的引進,以梁啟超等人為代表的“新史學”在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梁啟超從體系上批判中國的專制傳統,顧頡剛從史料上對中國傳統史書進行大膽懷疑和否定,使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從史料整理階段上升到了分析批判階段。
其后,一批專著在三四十年代相繼而出,如曾資生、楊熙時分別撰著的《中國政治制度史》,陶希圣、沈任遠撰著的《秦漢政治制度》《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隋唐政治制度》《明清政治制度》等(包括后來在臺灣完成者)。這些著述代表了以近代研究方法探究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成果。
從20世紀30年代起,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創立,治史者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和理論探討中國政治制度史,一直到共和國時期,以呂振羽、翦伯贊、郭沫若等為代表,形成了一批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社會形態理論為框架,以階級分析方法為主體的中國政治史研究成果。但這一時期的著述,基本上是政治史而非政治制度史,而且政治史也集中在階級斗爭史上,有關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專門著述,不僅數量較少,而且多數沒有擺脫典籍考證的痕跡。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術專著,有王亞南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則有張晉藩、韋慶遠、白鋼等分別撰著的《中國政治制度史》等著述。有的著述,雖然在分析論證上頗具特色,如崔文華的《權力的祭壇》,但在史料引證上卻有些薄弱。
大體上,古代的政治制度史研究,雖則有論有評,但評論多是直觀的、感性的,嚴格來說,它們僅限于資料的保存和整理。近代的政治制度史研究,由于中國學人未能在學術上、思想上形成自己的政治理論體系,所以,保留了較多的傳統痕跡,未能從整體上、全局上出現較大的突破和飛躍。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創立后的政治制度史研究,由于社會歷史條件所限,專門探討較少,而且由于“左傾”思潮的影響,片面強調了階級斗爭,未能形成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嚴密體系。某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論著,如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王亞南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受到了不應有的冷遇。因此,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從資料整理、闡述與考訂的角度看,并不算薄弱?,F在的問題與其說是薄弱,不如說是畸形,即政治學理論與政治制度史資料的不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