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與中央政府(修訂本)上
- 劉文瑞
- 1486字
- 2019-09-12 18:44:32
1.權力一元 國家本位
在上古時期,中國就曾產生過朦朧的一統意識。殷商時期,“王”已經有了惟一性的傾向,如“聽予一人之作猷”,“惟予一人有佚罰”(《尚書·盤庚上》),等等。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中,權力一元的思想逐漸萌發。值得注意的是,不論諸子百家的學說有多大區別,他們在國家、君主、權力方面推崇一統,倡導一元,幾乎異口同聲。
●孔子稱:“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
●管子言:“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理也。”(《管子·霸言》)
●連豁達的莊子也道:“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莊子·天下》)
●孟子回答梁襄王“天下惡乎定”的提問時道:“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
●介于儒法之間的荀子則稱:“隆一而治,二而亂。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荀子·致士》)
●法家的權威韓非則說:“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揚權》)
●雜糅百家的《呂氏春秋》也道:“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呂氏春秋·執一》)
儒法兩家的治國理論雖然勢如水火,但在強調一元、一統方面卻有著驚人的一致。這些論述,無疑為以后建立權力一元的政治體制提供了思想基礎。
真正的大一統觀念,是在秦漢帝國時期形成的。權力一元,同專制統治緊密相關。伴隨著大一統專制帝國的建立,大一統政治觀念也就成為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行為的指導方針。到漢武帝時,大一統思想終于成為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
此后,經過歷代帝王的不斷強化,權力一元最終成為中國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準則。權力出于一,高于一,一于國家,再由家國一體而一于君主。這不但是歷代統治者所信奉并視為萬古不變的法則,而且也是中國普通老百姓毫不懷疑的政治原理。長期以來,權力一元的信念支配著中國的政治領域,一直不容動搖。
權力多元的觀點不僅統治者無法接受,而且連一般老百姓也不能容忍。特別是那些統治者們,還要有意強化權力一元的正面作用,以加強他們的專制統治。從秦始皇的“天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到漢武帝采納董仲舒“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的政治理論,把一切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都“一統于天子”,再到明清諸帝的“乾綱獨斷”,最后到蔣介石的“一個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無不同出一轍。這一特點,對中國政治制度史有著重大影響。
同權力一元相伴隨的,是中國政治體系中的國家本位。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中,除皇帝以外,其他人都不允許有個性存在。蕓蕓眾生,都是為國家、為別人活著。國家就是政治的全部意義,而皇帝就是國家的代表。政治的內涵僅限于國家,也就是限于皇帝。任何政治活動,都必須圍繞國家,也就是圍繞皇帝而展開。
因之,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絲毫不允許體現出人在政治中的地位,人作為萬物之靈,在中國政治中的地位是可悲的,任何人都只能作為政治的工具而存在。就連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在某種程度上被異化為政治工具,在中國帝制時代的后期尤其是這樣。明清諸帝的身上,處處可以看到這種異化色彩。其中最典型的、個性色彩最濃的明武宗,由于其脫離政治工具的“常軌”最突出,因之也最為人們所不齒。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人所說的“自由”,不是由自在的人變成自為的人,而是由自在的人變成為所欲為的人。正如黑格爾所言:“東方人還不知道,‘精神’——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是自由的;因為他們不知道,所以他們不自由。他們只知道一個人是自由的。唯其如此,這一個人的自由只是放縱、粗野,熱情的獸性沖動,或者是熱情的一種柔和馴服,而這種柔和馴服自身只是自然界的一種偶然現象或者一種放縱恣肆。所以這一個人只是一個專制君主,不是一個自由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