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陰陽說

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經出現“陽”字。金文中,已經出現“陰”字。從寫法看,“陰”是烏云遮住太陽的象形,“陽”是日出的象形,都指自然天象。《周禮·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有人推測,《連山》是夏易,《歸藏》是殷易,但不能確定。可以確定的是,殷人似乎已經有陰陽觀念,周人則進一步發展為陰陽學說,并用《周易》表現出來。從文字和思想內容看,《周易》中的《經》的部分可能出于殷周之際,《傳》的部分可能成于春秋、戰國之時。

《國語》記載,虢文公勸諫周宣王,提到“陽癉憤盈,土氣震發”“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并引用流傳下來的話說,“陰陽分布,震雷出滯”。《國語》還記載: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滅,周乃東遷。”[191]

伯陽父的解釋,明確提到“天地之氣”,提到“陽伏”“陰迫”等,這顯然是一種陰陽觀念。他運用這種陰陽觀念解釋地震、干旱等現象,還夾雜了“天人感應”觀念在內,以勸諫治國者。

從這些材料可見,西周時期已有陰陽觀念的明確記錄。這種陰陽觀念如何發展成為《周易》陰陽學說的?目前還沒有找到具體可靠的史料來說明這一歷史發展環節。

《周易》原來是一部記載用蓍草卜卦、推測吉兇的算命書。《左傳》《國語》都多次提到用《周易》占卜,推測人事吉兇的事例,說明周人用《周易》蓍占是普遍現象。周人用《周易》蓍占,和殷人用龜甲占卜不同。這種不同,除了占卜形式外,占卜范圍也有大小的不同。殷人的龜甲占卜,既推測人事吉兇,又“卜雨”“卜年”,人生、社會、自然都在占卜范圍內,比周人蓍占的范圍廣闊。

《周易·系辭傳》記載了具體的蓍占方法。有學者發現[192],《周易》中僅有兩卦提到“天”或“上帝”。《大有》卦“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益》卦“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其余卦辭、爻辭內容顯示,周人主要用社會歷史事實和人們的生活經驗來預測吉兇。這一事實,說明周人即使在推測吉兇時,也重人事而輕鬼謀,反映出周代宗教思想中人文精神不斷增長的歷史情況。

《周易》有64條卦辭、386條爻辭,另有十篇詮釋《周易》的著作《傳》,簡稱《易傳》。《周易》的卦辭、爻辭和《易傳》中,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從表象看,《周易》在探求天意。從思想內容看,它凝聚的乃是殷人和周人的生活經驗和歷史經驗。《周易》的作者深刻直觀到世界運動的辯證法則,用辭、變、象、占形式表達出來,使《周易》成為中國先秦時期樸素的自然辯證法思想的代表。

《周易·系辭傳》:“一陰一陽之謂道。”它認為陰和陽之間的“感應”(交互作用),推動宇宙生生不息,變化無窮。它用“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萬事萬物”表示宇宙的產生形成過程。其中,太極表示宇宙的根源和陰陽統一的狀態,用陰和陽表示既對立又統一、相反而又相成的雙方;更用—、——兩種符號分別表示“陽”和“陰”,并將這兩種符號兩兩重合,達到“四象”,由“四象”與陰、陽分別結合,進而組合成為八經卦,再由八經卦相互重合成為六十四卦,將陰、陽的辯證運動過程,表示為數的運動過程,成為符號化的推演系統。其生成過程可表示如下:

“一(太極)→二(兩儀)→四(四象)→八(八卦)→六十四(六十四卦)→無限(世界萬物)”

《周易·系辭傳》這一說法,成為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宇宙生成論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尔滨市| 陵水| 巴马| 武功县| 孟津县| 兴海县| 延吉市| 榆中县| 土默特右旗| 改则县| 疏附县| 洪洞县| 清水河县| 罗江县| 清远市| 铜鼓县| 青川县| 怀化市| 永修县| 明溪县| 博野县| 叶城县| 绥宁县| 苏州市| 双流县| 怀宁县| 灵台县| 扶沟县| 大同县| 洛浦县| 鹿邑县| 青海省| 宜城市| 丰原市| 明光市| 工布江达县| 呼玛县| 涪陵区| 定州市| 徐汇区|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