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思想文化十八講(修訂版)
- 張茂澤
- 1304字
- 2019-09-12 18:49:41
七、祖先崇拜的原因
古人重視祖先崇拜,原因大體有三:
第一,通過祖先崇拜,后人可以表達對祖先的哀思之情,緬懷先烈的文明業績。
第二,從宗教文化角度看,人們通過祖先崇拜這種特定禮儀,可以與“天”交通、結合,所以,祖先崇拜可以被看成是現實個體生命“報本返始”,融入宇宙生命之中,與天合一的中間環節。崇拜祖先和崇拜天地在心理上并不矛盾,只是神職領域有所不同,或者與自己的關系有親疏遠近的不同。
第三,祖先崇拜對現實社會政治也有積極意義。孔子弟子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03]根據朱熹解釋,“慎終”指喪禮,也即周人所謂“兇禮”,“追遠”指祭祀禮儀[104],也即周人所謂“吉禮”。在曾子看來,實施祖先崇拜禮儀有助于“民德歸厚”,有助于培養宗法社會成員的品德,加強宗族內部的團結,維護宗法社會的穩定。
《左傳》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105]“祀”指宗教祭祀,“戎”指軍事活動。不僅在周朝,而且在整個中國古代,宗教祭祀都是國家大事之一。《左傳》又說:“禮,經囯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106]《禮記·祭統》說:“褅嘗之大意也,治國之本也。”《禮記·經解》則說:“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祖先崇拜是諸多禮儀之一。實施祖先崇拜禮儀,于無形之中可以使人不自覺地“徙善遠罪”,穩定社會秩序,是國家治理的“本”之所在。《國語·楚語下》也說,政府、家庭、百姓都祭祀祖先,“于是乎合其州鄉朋友婚姻,比爾兄弟親戚。于是乎弭其百苛,殄其殘慝,合其嘉好,結其親昵,億其上下,以申固其姓。上所以教民虔也,下所以昭事上也。”祖先崇拜已經成為當時宗法社會政治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曾子“民德歸厚”的說法,只是對這種社會現實的反映。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正是通過祖先崇拜,中國古代的宗教才體現出重視現實社會政治生活,突出人在神面前的地位的特色。
周朝初年出現的樂觀情緒、豪邁情懷,到春秋時期,更明確發展成為重視“民”(人)的思想。隨國大夫季梁說,“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107]有神論者將神看成人的主宰,季梁把這種宗教觀念顛倒過來,認為人是“神之主”。稍后周太史史囂也說,神“依人而行”[108]。齊國昏君景公是一位無德之君,常荒廢政事,卻令巫祝代他向上天祈禱,企圖欺瞞上帝,僥幸長壽。齊國宰相晏嬰勸諫景公說,“上帝神,則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無益。”[109]
根據這些觀念,人成為國家興衰的決定性因素,“神”是否存在,權能如何,就不那么重要了。著名軍事家孫武將“重人”思想運用到軍事上,形成了有科學意義的軍事思想。他認為,一個成功的軍事家,“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110]僅僅依靠占卜問卦、祭天求神來打仗,并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在天人關系或神人關系中,肯定人對于“天”(神)的必要性,突出人在“天”(神)面前的地位,強調人在“天”(神)面前的作用,將人的問題作為解決天人關系問題的重心,逐漸成為中國古人的思想傳統。
第三講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