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7
王莽政權后期的騷亂

更嚴重的是民生凋敝。王莽衷心地相信復古,他刻意用各種辦法毀壞商業貿易,又不顧執行上的困難,強行下令“限田”,于是,商人、地主都必然成了王朝的敵人。經濟秩序大亂,農業生產也無法正常進行,于是,農民非但沒有受益,反而一并成了受害者。

王莽奪權的基礎,原本是西漢末年被土地兼并撕裂的社會。王莽出身外戚,理應傾向于地主,尤其大地主,他卻表現得體恤小農,重視本業。如此,他取得了廣大農民和理想派儒生的熱烈擁護。但等到他真正掌權了,對他大有期待的儒生無法在官場上受到重視,農民也被卷入騷亂之中無法安居。

于是,西漢末年對立最為嚴重的兩群人,竟然在王莽新朝神奇地聯合在一起了:一邊是地主,另一邊是農民,他們本來在土地關系上對立,現在因為有了共同敵人,而在情緒上、策略上選擇暫時站在一起。這顯耀的共同敵人,當然就是王莽。

錢穆先生研究中國歷史得到的一個洞見是,中國要發生普遍的農民革命,非常不容易。因為中國太大,土地范圍太廣,雖然幾乎年年有水旱災害帶來的饑荒,但天災帶來的不安都是局部性、地方性的。那么廣范圍的荒歉,基于那么不一樣氣候條件的天災,在同一時期不太可能發生。荒歉之處的騷亂,煽動不了豐收之處,反過來,豐收之處的收成可以協助解決部分性、地方性的饑荒問題,這讓騷亂不致擴大。

另外,中國的農業根基帶來的主要的社會階層對立,是農民和地主的對立。一個皇帝一個政權,很難同時討好這兩個利益對立的階層,但反過來也就很難同時得罪、激怒這兩個利益對立的階層。農民反對的,地主支持,地主反對的,農民支持,這就不容易掀起普遍的革命。

王莽政權后期各地出現的騷亂,在現代歷史敘述中一般以“農民起義”總括稱之,但仔細一點看,顯然不是所有的騷亂都起自農民。比如,山東瑯琊有一場騷亂,其領導者是一個沒有名字的人,史書叫她呂母。《漢書》說她“家素豐,貲產數百萬”,她的獨子呂育,被縣吏下獄冤死,做母親的一怒,要為兒子復仇。于是,她散家財,聚攏了一群“少年”,即周圍貧窮人家的子弟都跑到她身邊來了。他們發動起義,殺了縣令。既然為了報仇已經犯官,他們便索性公開叛變。

呂母好厲害,她自稱將軍,帶人游擊海上,以其靠近海邊的地利,不時出海。官軍拿她沒辦法,于是就有更多的人跑來依附她。

呂母穩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抗暴起義的女性領袖”的地位。不過值得探究的是,呂母并不符合“農民起義”的標準,她的階級身份顯然是地主,甚至是大地主,而不是農民。而她之所以能聚眾上萬,也是靠著地主家的龐大資財。

后來,地主呂母死了,她的部眾沒有立即散掉,其中一大部分加入了赤眉軍。赤眉軍也起自山東,其領導者是樊崇,他們的特色是“以言辭為約束,無文書、旌旗、部曲、號令”。赤眉軍之所以叫赤眉軍,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旗幟,為了在戰陣中分辨自己人,大家就都將眉毛染成紅色。

“以言辭為約束,無文書、旌旗、部曲、號令”,這意味著赤眉軍的高度松散性。赤眉軍沒有高高在上的將軍,所有人都是士兵,彼此之間不存在從屬關系。當然,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不可能徹底扁平化管理,赤眉軍中地位最高的人,叫作“三老”,其次有“從事”“卒史”,這些名號都來自農村古老的底層村社組織。

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就能看出赤眉軍具備了極樸素的農民個性。他們的知識僅及于基層的鄰里村社組織,所以他們集結在一起,就只懂得運用“三老”“卒史”這類的頭銜。地主呂母帶領的人,后來大部分加入了赤眉軍,反推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加入呂母行列的人,本來也是農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礼泉县| 崇左市| 应用必备| 贵德县| 东山县| 贡嘎县| 柞水县| 吴忠市| 巴楚县| 陆良县| 云林县| 高平市| 清流县| 五河县| 丰宁| 达尔| 铁力市| 盘锦市| 沈阳市| 芜湖市| 清徐县| 弥勒县| 恩平市| 宁乡县| 永年县| 澄城县| 明光市| 英超| 天全县| 信宜市| 同心县| 永州市| 北票市| 平舆县| 兴隆县| 慈利县| 沧源| 顺昌县| 商水县| 克拉玛依市|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