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
土星是體積僅次于木星的第二大行?星,也有?很?多天然衛?星,其最大特征是擁有一個巨大的光?環。

土星設計圖
土星概說
土星的公轉周期為29.46年,自轉周期很短,為10時14分。土星的外表呈橢圓形,與木星相比顯得更扁。土星表面的條紋與木星相似,是由土星外側的大氣及云層形成的。通過觀測得知,其大氣主要由氫、氦、水、甲烷等氣體及結晶構成。表面最高溫度約為-150℃。

土星的結構
現在認為,土星形成時,起先是土物質和冰物質聚積,繼之是氣體積聚,因此土星有一個直徑2萬千米的巖石核心。這個核占土星質量的10%?20%,核外包圍著5000千米厚的冰殼,再外面是8000千米厚的金屬氫層,金屬氫之外是一個廣延的分子氫層。
土星環
1610年,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觀測到在土星的球狀本體旁有奇怪的附屬物。1659年,荷蘭學者惠更斯證實這是離開本體的光環。直到1856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從理論上論證了土星環是無數個小衛星在土星赤道面上繞土星旋轉的物質系統。
知識小鏈接
土星的光環是由什么構成的?
土星的光環如果靜止不動,就會被巨大的吸引力吸引而即刻脫落,只有旋轉著才能保持平衡。光環是由一個個固體顆粒組成的,無數個固體小顆粒不斷圍著土星旋轉,越靠中心部位,轉速越快。人類通過日光反射、利用紅外線等可看到光環。形成光環的顆粒,有的如沙子,有的像巖石,顆粒表面都覆蓋著一層冰。

土星光環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