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真書第一”鄭道昭

北魏時的書法家鄭道昭被人推崇為“北朝第一”“真書第一”。

鄭道昭(?—516),字僖伯,自號中岳先生,開封(今屬河南)人。曾任國子祭酒,后為秘書監,加平南將軍,謚號文恭。

《鄭文公碑》是鄭道昭為紀念其父鄭羲所刻的,分上下兩碑。上碑刻于天柱山頂,下碑刻于云峰山東邊的寒洞山,刻于永平四年(511)。下碑額有“熒陽鄭文公之碑”字樣,書法風格雄健,筆法凝重,取橫衍之勢。《集古求真》說它“筆勢縱橫而無喬野獰惡之習,下碑尤瘦健絕倫”。《藝舟雙楫》則評價:“北碑體多旁出,《鄭文公碑》字獨真正,而篆勢、分韻、草情畢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畫本《石鼓》,與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體近易見也。以《中明壇》題名、《云峰山五言》驗之,為中岳先生書無疑……此碑字逾千言,其空白之處,乃以摩崖石泐,讓字均行,并非剝損,真文苑奇珍也。”

《論經書詩》為永平四年(511)所刻,位于膠東萊州云峰山之北,為鄭道昭所作五言論經詩。字有六七寸,為摩崖大字,共約三百字,氣勢頗為壯觀。與《鄭文公碑》相比,其書更為雄渾,以篆籀筆力,隸書體勢,行草跌宕風格,結合楷書端莊的風格,博采眾長,可謂“有云鶴海鷗之態”。《語石》云:“鄭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論經詩》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喬(通驕)野,如篳路藍縷,進于文明。其筆力之健,可以犀兕,搏龍蛇,而游刃于虛,全以神運。”

《石門銘》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位于關中至四川之褒斜棧道,題款為王遠書,武阿仁鑿字。在縱肆方面,《石門銘》與《石門頌》一脈相承。這通碑刻字跡線條方中寓圓,“圓而不滑,方而不滯”,取斜體勢,跌宕開張,極有韻致。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將其列為“神品”,稱“飛逸渾穆之宗”。其體勢渾厚圓潤,博寬縱逸,渾穆飛逸。

鄭文公碑/北魏鄭道昭

鄭文公碑(局部)

鄭文公碑(局部)

鄭羲前后碑/北魏鄭道昭

《鄭羲前后碑》又名《鄭文公碑》,此碑書法謹端,筆力雄厚,于渾厚圓潤中更遣篆隸之風,甚為學者所重。

鄭羲前后碑/北魏鄭道昭

鄭羲前后碑/北魏鄭道昭

鄭羲前后碑/北魏鄭道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县| 仲巴县| 黄冈市| 莆田市| 普兰县| 德令哈市| 股票| 宁阳县| 文安县| 兴义市| 革吉县| 东平县| 山阴县| 白玉县| 南陵县| 隆化县| 年辖:市辖区| 垣曲县| 马山县| 乌兰察布市| 奎屯市| 册亨县| 和政县| 吉安市| 乾安县| 都江堰市| 和林格尔县| 和龙市| 汶川县| 铜鼓县| 桦甸市| 鲁甸县| 漠河县| 辽阳市| 岢岚县| 丹凤县| 阳城县| 枝江市| 永兴县| 乐都县| 饶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