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全解傳習錄(純美典藏版)
- (明)王陽明
- 1764字
- 2021-03-10 16:19:40
有子生于彩云中
“山黯慘兮江夜波,風颼颼兮木落森柯。泛中流兮焉泊?湛椒醑兮吊湘累。云冥冥兮月星蔽晦,冰崚嶒兮霰又下。累之宮兮安在?……乘回波兮泊蘭渚,睠故都兮獨延佇。君不還兮郢為墟,心壹郁兮欲誰語!……”
五百年前的洞庭湖上,一葉扁舟逆水而行,一位青年站在船頭低聲吟誦。詩不僅是觸景生情用來憑吊楚國大夫屈原,還是在感懷自己。微風撩起了他落在額前的散發,露出了一雙明亮的眼睛,眼眸中透露出一路奔波的勞累,間或閃爍著些許憂郁,然而這憂郁又不同于哀傷、絕望,反而帶著幾分剛毅。
這位青年正是繼二程、朱、陸后的又一位大儒——王陽明。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浙江余姚人,因早年曾隱居在會稽陽明洞中,并創辦過陽明書院,所以又被世人稱為陽明先生。
王陽明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傳奇的一生,他不但在明朝名動天下,對后世更是影響深遠。他的大名甚至還遠渡重洋,傳到日本,為時人所敬仰。
王陽明出身官宦地主家庭,祖上可以上溯到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兩晉時期,戰亂頻繁,時局動蕩,很多中原士大夫舉家遷往江南。當時,位居東晉王、謝、桓、庚四大姓家族之首的山東大族瑯玡王氏也在其中。
王氏一族為晉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身份地位超絕一時,南遷之后,王家煙火續傳,后人一直過著半耕半讀的逍遙生活,雖再未出過顯赫人物,但也被視為書香門第,受到人們的尊重。
到了明朝的成化年間(1465~1487),王氏家族的王倫,品行高雅,喜愛讀書,尤癡迷于竹,自認月下撫琴,竹林吟詩乃人生樂事。家人受其熏陶,也是愛讀詩書,胸懷寬廣,將富貴名利,都看作過眼煙雨,不甚在乎。
據傳,王陽明的出生頗富神話色彩。
成化八年(1472),王倫之子王華外出教書,兒媳鄭氏身懷六甲,一家人歡天喜地地準備迎接孫兒的到來。可是,直到立秋之后,兒媳過了產期數月,仍然沒有生產。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眼看著兒媳懷孕已經十四個月了還沒有生產的跡象,王家上下焦急不已。雖然有哪吒的母親懷胎三年,秦始皇在母腹中待十四個月的傳說,但這畢竟不能當真。
一天,王倫的妻子岑氏夜晚入睡做夢,在夢境中她到了云霧繚繞的天庭,天門向她敞開,四處繚繞著仙樂,令她感到美不勝收。這時,從云朵深處飄來一位緋衣女子,懷抱著一個模樣乖巧的男嬰,仙女笑盈盈地將手中的嬰兒交給她。岑氏高興地從夢中醒來,卻真正聽得一陣陣嬰兒嘹亮的啼哭聲,趕緊下床來尋找,竟然是從兒媳婦的房中傳出,她趕緊推醒睡夢中的丈夫王倫。
王倫醒來,聽到這般嘹亮哭聲,猜想一定是個男孩。這時,家里的仆人前來報喜。

王陽明泛舟洞庭湖上,觸景生情,吟詩憑吊楚大夫屈原。
岑氏迫不及待地進入兒媳屋內,抱起孫子,認真細看,竟發現孫子同夢中的孩子一模一樣。岑氏趕緊將孫子抱給門外的王倫看,并告訴他自己的夢境之事。王倫歡喜得不得了,直呼孫兒是上天賜的,來自天上的彩云中。
次日,王倫為孫子取名為王云。
王倫的孫子來自彩云間的消息不脛而走,周圍的人們也都紛紛前來道賀,大家端詳著王云出生的那座小樓,越看越覺得是祥瑞之兆,于是將其稱為“瑞云樓”。
王云一天天長大,一家人都視其為心肝寶貝,小心呵護,生怕有一點閃失。盡管如此,王云還是與正常的孩童不一樣。孩子雖然長得白白胖胖、模樣乖巧,可是直到五歲的時候,居然還是不會說話。王氏一家使出了渾身解數,仍然無法使王云開口說話。這可愁壞了王倫,他遍訪名醫,卻無法弄清其中的緣由。
一日,王云正在與一群孩童嬉戲,從遠處走來一位衣衫襤褸的和尚,模樣甚為丑陋。和尚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也被吸引住了,駐足觀看。他的眼光久久地停留在王云身上,并走過去與他交談,王云自然無法答話。于是,和尚憐惜地撫摸著王云,感慨地說這個孩子應該是個神童,只可惜“道破天機”。說完這“道破天機”四個字,和尚也未解釋原因,就轉身離去了。孩童們不知什么意思,一窩蜂涌到王云家,將此事告知王倫。王倫聽了孩童們的話,卻也不解和尚之意。
此后,和尚的話一直圍繞在王倫的耳邊。終于有一天他悟出了其中緣由:莫非云兒不說話,是在于名字?于是,王倫就為孫子取了另外一個名字“守仁”。之后奇跡出現了,王云不但能夠口齒伶俐地說話了,而且還一字不差地背出了一篇王倫時常吟誦的文章。一家人都非常驚訝,而他只是說,平日里祖父吟誦,就記下來了。大家聽后,驚喜萬分,都夸他是個神童,日后定當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