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簡介
- 洛克菲勒留給兒子的38封信
- (美)洛克菲勒
- 6623字
- 2019-05-05 15:52:17
誰是美國歷史上最富有的人?世界著名財經雜志《福布斯》曾作過一項相關調查。此調查當然不能僅憑個人財富在巔峰時期的金額多少來決定,而是對照當時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來反映他們對于美國經濟的影響。最終得出的答案是——“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如果將約翰·D.洛克菲勒的財富轉化成2006年的美元標準,得到的數字是2000多億美元,這比比爾·蓋茨的個人資產高出數倍。比爾·蓋茨也視洛克菲勒為偶像,他說:“我心目中的賺錢英雄只有一個——約翰·D.洛克菲勒。”
要了解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無法避免地都要談到洛克菲勒,他也是現代商業史上最富爭議的人物。一方面,洛克菲勒創建的標準石油公司,在發展到巔峰時期時曾壟斷全美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因此有人認為洛克菲勒只不過是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的資本家;另一方面,洛克菲勒篤信基督教,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類”的宗旨,其捐款總額高達5億美元,因此也有人恭維洛克菲勒說他是個慷慨的慈善家。“石油大王”的漫長一生,毀譽參半。
1839年7月8日,約翰·D.洛克菲勒出生于紐約州哈得遜河畔的一個小鎮。他們家族是18世紀從德國舉家移民到美國的。他父母的個性截然不同:父親是一個很講求實際的人,在教育孩子時,給他們灌輸的思想也是“只有付出勞動才能得到報酬”;母親則是個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經》的虔誠的基督教徒,她勤快簡樸。洛克菲勒作為長子,他從父親那里學會了講求實際的經商之道,又從母親那里學到了精細、節儉、守信用、一絲不茍的長處,這對他日后的成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洛克菲勒從小就表現出了商業才能,他有個記賬本,上面詳細地記錄了自己干活的情況,以此來向父親要求報酬。同時,他把這些錢積攢下來,貸給當地的農民,收取一定的利息,從中賺取費用。一次,洛克菲勒在樹林中發現了火雞的窩,就把小火雞帶回家飼養,到感恩節的時候再把火雞賣掉,洛克菲勒又從中賺得了可觀的利潤。
洛克菲勒14歲那年,在克利夫蘭中心中學上學。放學后,他常到碼頭上閑逛,看商人做買賣。有一天,他遇到一個同學,兩人邊走邊聊起來。那個同學問:“約翰,你長大后想干什么?”年輕的洛克菲勒毫不遲疑地回答說:“我要成為一個擁有10萬美元的人,我準會成功的。”
中學畢業后,洛克菲勒決定不上大學,到商界謀生。洛克菲勒對工作的要求頗高,他翻開克利夫蘭的工商企業名錄,仔細尋找有相當知名度的公司。他后來回憶道:“我上鐵路公司、上銀行、上批發商那兒去找工作,小鋪小店我是不去的。我可是要干大事的。”但是這談何容易,每天早上8點,洛克菲勒離開住處,身穿黑色衣褲和高高的硬領西服,戴上黑領帶,去赴新一輪的預約面試。盡管多次被人拒之門外,但洛克菲勒還是沒有灰心喪氣。洛克菲勒說,他把列入名單的公司走了一遍之后,又從頭開始,有些公司甚至去了兩三次,但誰也不想雇個孩子。可是洛克菲勒是那種倔脾氣的人,越是受到挫折,他的決心越是堅定。每星期有6天去面試,他一連堅持了6個星期。
1855年9月26日上午,16歲的洛克菲勒走進從事農產品運輸代理的休伊特-塔特爾公司。接見他的是二老板亨利·B.塔特爾,他需要一個記賬員,于是考慮讓洛克菲勒擔任。午飯后,再次來到公司的洛克菲勒見到了大老板艾薩克·L.休伊特,這位大老板在仔細看完洛克菲勒的字后,說:“留下來試試吧。”得到聘用的洛克菲勒欣喜欲狂,當時的激動心情即使洛克菲勒在老年回想起來仍記憶猶新。從此9月26日這個日子成了洛克菲勒的就業紀念日,他把這個日子當做自己的第二個生日來慶祝。
擔任記賬員的洛克菲勒成天埋頭于賬本里,對工作的態度是一絲不茍,他回憶說:“由于我第一份工作是記賬員,所以我學會了十分尊重數字和事實,無論它有多小……”后來公司讓洛克菲勒負責付賬單,他對待這項工作的態度更是謹慎認真,每次都要仔細核查,用洛克菲勒自己的話說——“比花自己的錢還盡心”。對于出現的幾分錢的小差錯,洛克菲勒都不能忍受,這種負責盡職的態度讓老板非常滿意。此外,年輕的洛克菲勒在為休伊特老板收房租時,不僅表現得有耐心、有禮貌,而且還表現出了斗牛犬般不屈不撓的精神,即不收到房租決不罷休。
除了記好賬外,洛克菲勒還常為公司經營方面出主意。有一次,公司買入一批大理石,打開包裝后發現,高價購進的大理石材上有瑕疵,老板沮喪不已但又無計可施。這時,頭腦靈活的洛克菲勒建議把責任推到負責運貨的3家運輸公司頭上,向這3家公司分別提出賠償損失的要求。這個絕妙的主意使商行得到的賠款比原來高出兩倍。洛克菲勒優秀的表現頗得老板賞識,在1855年年底,休伊特支付洛克菲勒50美元作為頭三個月的工錢。緊接著不久,休伊特又宣布,這位助理記賬員的工資將升到每月25美元。洛克菲勒追憶到:“就在那兒,我開始了學做生意的生涯,每周工資是5美元。”
1857年,17歲的洛克菲勒被提升為主任記賬員,年收入提升到600美元。這時的洛克菲勒開始充滿自信地嘗試一些面粉、火腿和豬肉的生意,盡管規模不大,但每次都能給他帶來一些收益。
1858年,年僅19歲的洛克菲勒在朋友莫利斯·克拉克的提議下,與之合伙創立了一家經營農產品的公司。洛克菲勒以10%的利息從父親那里借來1000美元,加上自己儲蓄的800美元,他創辦了生平第一個合伙公司——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新公司的經營非常順利,第一年就做了4.5萬美元的生意,凈賺4000美元,第二年年底凈賺1.2萬美元。在經營過程中,克拉克對洛克菲勒的經營能力十分贊賞,他在描述當年的情況時說:“他有條不紊到極點,留心細節,不差分毫。如果有一分錢該給我們,他必取來。如果少給客戶一分錢,他也要客戶拿走。”洛克菲勒做生意時總是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同時又言而有信,想方設法使自己取信于人。
1859年8月28日,在賓夕法尼亞州發現石油,無數懷揣發財夢想的人一時間蜂擁而至。洛克菲勒雖然對石油抱有極大的熱忱,但沒有失去理智而盲目跟風。他決定親自去賓州原油產地作一番調查,以便獲得直接而可靠的信息。在原油產地,洛克菲勒看到井架林立,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冷靜的洛克菲勒沒有被表面的繁榮景象所蒙蔽,他看到了盲目開采背后的潛在危機。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地考察,洛克菲勒回到了克利夫蘭。他在此基礎上作出的最后決定是不對原油生產進行投資,因為那里的油井已有72座,日產量1135桶,而石油的需求量卻十分有限,在供過于求的情況下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這是盲目開采的必然結果。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打先鋒的賺不到錢”。由于瘋狂開采,油價一跌再跌,每桶原油從當初的20美元暴跌到區區10美分。許多石油商因此賠了身家,而洛克菲勒卻因為冷靜的頭腦得以避免遭受損失。洛克菲勒就此告誡說,要想創造一份事業,必須學會忍耐。大多數石油生產商在這種浮躁的氣氛下,都想盡快把井里的油采干,而沒想建立一個工業。洛克菲勒則始終保持著沉著冷靜的態度,他相信這個行業具有長遠的前景。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沒有參戰的洛克菲勒在生意場上大顯身手,他迅速辦理了高額貸款,大量囤積戰時必需的物品。這給洛克菲勒帶來了極為可觀的利潤。戰爭帶來的遠不止這些,因為當時鐵路迅速興起,石油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
首次賓州之行使洛克菲勒有了這樣一個認識,探油的結果實在無法預料,相比之下煉油似乎既保險又有條理。沒過多久,他建立了這樣的信念:煉油是從這個行業中獲得最大利益的關鍵。這是一位叫塞繆爾·安德魯斯的朋友給洛克菲勒的啟發,洛克菲勒由經營農產品轉到石油行業,也正是因為塞繆爾·安德魯斯極力勸導的緣故。安德魯斯是照明油方面的專家,他認為煤油將比其他來源的光要亮,市場也更大。為了尋找贊助人,安德魯斯找到了克拉克和洛克菲勒。洛克菲勒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于是在1863年,洛克菲勒決定在克利夫蘭投資新建煉油公司——安德魯斯-克拉克公司。
膽小謹慎的克拉克與膽大激進的洛克菲勒性格迥異,因此兩人經常在決策上出現嚴重分歧。洛克菲勒在后來的回憶錄里說:“因為我貸款擴大煉油業務的事,他非常生氣,好像這冒犯了他似的。”最終導致兩人不得不分道揚鑣的催化劑是,1865年1月,在一個名叫皮特霍爾河的地方發現了一座油田。為了擴大規模,洛克菲勒請克拉克同意簽一張借據,但是洛克菲勒得到的卻是克拉克的怒火:“為了發展這個石油業務,我們一直在借錢,借的錢太多了。”洛克菲勒毫不退讓地反駁說:“只要借錢能穩穩地擴大業務,我們就應該借。”克拉克企圖嚇住洛克菲勒,便威脅說要散伙。
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將公司拍賣給出價最高的買主。拍賣底價是500美元,但很快漲到5萬美元,這已經超過了洛克菲勒所預想的煉油廠的價值。最后又升至7.2萬美元,洛克菲勒毫不遲疑地報出7.25萬美元,他明白這事將決定自己的一生。拍賣會后,洛克菲勒用7.25萬美元換回了代理公司的另一半股份。于是公司名稱被改名為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洛克菲勒在26歲時,擁有了克利夫蘭最大的煉油廠,每天能提煉500桶原油,一躍躋身于世界最大的煉油廠之列。
1865年12月,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開了第二家煉油廠——標準煉油廠。4年后,兩家工廠以聯合股份的形式起名為標準石油公司,在俄亥俄州注冊,洛克菲勒任總裁。之后洛克菲勒一連收購了幾家煉油廠,并涉足管道運輸業,還建立了自己的鐵路網絡,對行業實行壟斷。1865年洛克菲勒初進石油業時,克利夫蘭有55家煉油廠,到1870年標準石油公司成立時只有26家生存下來,1872年底標準石油公司就控制了這26家中的21家。
1878年8月,安德魯斯與洛克菲勒在對股東分紅問題上出現分歧。洛克菲勒不能容忍那些只喜歡多得紅利而不愿把收益投入再生產的董事。安德魯斯威脅說要轉讓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按照他的要求以100萬美元買下了他手中的股票,從此便獨自執掌公司大權。
隨著石油帝國的迅速發展,尾大不掉的危險性也隨之逐漸顯露,洛克菲勒對這一弊病有著清醒的認識。一次偶然的機會,洛克菲勒在一本公開發行的刊物上讀到一篇文章,里面寫道:“小商人時代結束,大企業時代來臨。”這與洛克菲勒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洛克菲勒用高達500美元的月薪聘請文章的作者多德為法律顧問。
多德是個年輕的律師,在進入洛克菲勒的公司后,他負責為洛克菲勒的公司尋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細研讀《英國法》中的信托制度時,突然靈光一現,提出了“托拉斯”這個壟斷組織的概念。
所謂“托拉斯”,就是生產同類產品的多家企業,不再各自為政,而以高度聯合的形式組成一個綜合性企業集團。這種形式比起最初的“卡特爾”,即那種各自獨立的企業為了掌握市場而在生產和銷售方面結成聯合戰線的方式,其壟斷性要強得多。
在多德的“托拉斯”理論的指導下,洛克菲勒在1882年1月20日召開“標準石油公司”的股東大會,組成9人的“受托委員會”,掌管所有標準石油公司的股票和附屬公司的股票。洛克菲勒理所當然地成為該委員會的委員長。隨后,受托委員會發行了70萬張信托證書,僅洛克菲勒等4人就擁有46萬多張,占總數的2/3。就這樣,洛克菲勒如愿以償地創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聯合事業——托拉斯。
在這個托拉斯結構下,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廠商,壟斷了全國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油管生意。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業蔓延開來,在很短時間內,這種壟斷組織形式就占了美國經濟的90%。很顯然,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代——壟斷時代。
盡管標準石油公司在煉油、運輸和銷售等方面無所不能,可是直到19世紀80年代初,它還只擁有4處石油生產基地。自從在賓夕法尼亞州發現油田的25年后,美國境內再也沒有發現大型油田。因此有許多人對洛克菲勒石油帝國的堅實性產生過懷疑,有人甚至建議標準石油公司退出石油工業,而轉向更為穩定的行業,但是洛克菲勒選擇了堅持。
轉機出現在1885年5月。一支勘探隊在俄亥俄州西北部的萊瑪鎮尋找天然氣時,意外地鉆探出一片大油田。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原油所含的化學成分中存在著一些難以對付的問題,燃燒時會在燈上形成一層薄膜。更麻煩的是,它的硫化物含量太高,會腐蝕機器,并且散發出一種難聞的氣味。為了解決質量問題,洛克菲勒在1886年7月請來一位叫赫爾曼·弗拉希的著名德裔化學家,讓他除去石油中的臭味。
于是當時就有一個兩難的選擇擺在了標準石油公司的面前:是立即購買油田呢,還是等試驗成功了再進行收購?選擇等待就有可能坐失良機,一向謹慎的洛克菲勒表現出了驚人的膽量和遠見,他決定立即收購油田。這一決定遭到了董事會的一致反對,洛克菲勒拿出了背水一戰的決心和勇氣,他提出用自己的300萬美元進行投資,并且承擔兩年風險。如果成功了的話,公司再把錢還給他;要是失敗的話,風險由他一人承擔。
標準石油公司花了數百萬美元買下萊瑪的油田,并鋪設了輸油管道。那時這種“臭鼬石油”每桶只賣15美分,沒有市場,但公司還是把這些石油庫存起來。到1888年存量達到4000萬桶以上。終于,到1887年10月,弗拉希取得成功,提煉出了可供上市的煤油。標準石油公司立即全力以赴投入了石油生產,并開始進行這一行業前所未有的大并購。1890年他吞并了聯合石油公司和其他三家大型石油生產公司,控制了賓夕法尼亞和西弗吉尼亞州30萬英畝的土地。
19世紀80年代,標準石油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實行全球石油壟斷。為了開拓國外市場,1882年洛克菲勒派人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海外市場調查,不久洛克菲勒就用煤油順利打開了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的市場。但是俄國巴庫發現原油后,新一輪的競爭繼而打響,俄國人甚至有將美國石油趕出世界市場的野心。
激烈的競爭再次激起洛克菲勒的斗志,他決定設立自己的海外機構。1888年標準石油公司設立了它的第一個海外分支機構——英美石油公司,而且很快便壟斷了英國的石油生意。1890年,標準石油公司又在不萊梅成立了德美石油公司,負責德國的石油市場。另外,洛克菲勒在鹿特丹設立了一個石油輸送站,負責向法國供應全部所需原油。而后又買下了荷蘭、意大利石油公司的部分股份,并策劃在印度進行一場激烈的價格戰。標準石油公司還向歐洲派出了第一艘裝載量為100萬加侖的巨型蒸汽油輪。
為了搶占亞洲的生意,標準石油公司甚至屈尊代銷俄國煤油。不久后,標準石油公司終于在亞洲設立了一系列營業所,并且向上海、加爾各答、孟買、橫濱、神戶和新加坡等地派去了一批代理人。此時的標準石油公司已擁有了10萬名員工,洛克菲勒創立的這個石油帝國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融生產與商業為一體的機構。洛克菲勒創建的石油公司幾經更名,最終定名為美孚石油公司。
1896年,57歲的洛克菲勒選擇了退休,將標準石油公司交給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打理。但是他始終保留著標準石油公司的最大股權,可以參與標準石油公司的商業決策。
在41年的退休生涯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慈善事業上。最初沒有人愿意接受他的捐款,因為他們認為洛克菲勒的錢都是用骯臟的手段賺來的,沾滿了血腥。但是通過洛克菲勒的努力,人們慢慢地相信了他的誠意。密歇根湖畔一家學校因為資不抵債而面臨著倒閉的窘境,洛克菲勒立即捐出數百萬美元,令學校起死回生并發展至今天的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捐款20萬美元建立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成為了美國第一個醫療研究中心,后來這個研究所因為卓越的成就獲得了12項諾貝爾獎,獲獎次數比任何同類研究所都多。此外,洛克菲勒還創辦了不少福利事業。
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洛克菲勒每年的捐獻都超過100萬美元。1913年,設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專門負責捐款工作。他捐款總額達5億美元之多,但是,他捐款的速度遠跟不上賺錢的速度。
1910年,洛克菲勒的財富達到了10億美元,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的人。
1911年5月15日,依據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美孚石油公司屬于壟斷機構。根據這一判決,美孚石油公司被拆分成38家地區性石油公司。然而盡管有最高法院的判決以及被冠名為不擇手段的壟斷資本家,但是投資者依然熱衷地追捧這些分公司的股票,使得拆分后的眾多公司的股票市值合起來遠遠超過原來美孚石油公司的市值。洛克菲勒家族的財產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比以前更多了。
1937年5月23日,98歲的洛克菲勒去世。留下的巨額財富和石油帝國事業有子孫們承接下去,至今已延綿至第六代了,洛克菲勒家族也成了美國最負盛名的財富家族。這個家族對美國的經濟和政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由約翰·D.洛克菲勒創建的石油帝國在后輩子孫的經營下,其輝煌一直在持續著。
從一個小小的經紀人到全球石油業的霸主,洛克菲勒成就了一個傳奇。洛克菲勒的創業史在美國早期富豪中頗具代表性,是美國夢的典型代表。他精明而富有遠見、冷靜而又具備膽略,他的成功絕不是偶然,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把我剝得一文不剩并丟在沙漠里,只要一行駝隊經過,我就可以重建整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