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遍及世界各地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猶太人,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容易,因為并非所有國家都有這方面的記載和統計,而且并非所有猶太人都承認他們是猶太人或有猶太血統,在猶太人境遇不好的國家尤其如此。據不完全統計,到2001年年初,全世界共有1325萬猶太人,仍少于德國納粹大屠殺前的1800萬人。除495萬人生活在以色列外,其余830萬散居在世界各地。美國猶太人占猶太人總人口的一半,約有12%的猶太人生活在歐洲,在非洲和大洋洲的猶太人不到2%。
猶太人的足跡遍及歐洲。在希臘、法國、英國、德國、荷蘭、比利時以及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都有大量的猶太人。猶太人在移居國處境艱難,他們總在尋找出路,哪里有更好的謀生機會,就往哪里遷移。以波蘭為例,中世紀波蘭的國王建教堂需要勞動力,就招募了大量的猶太人去當勞工,這就是波蘭猶太人較多的原因之一。
法國猶太史學家尼古拉·桑熱說,因為猶太人移居歐洲的歷史很長,許多家庭在幾代甚至十幾代之前就成為歐洲人了,所以統計起來較難。但桑熱博士還是給了記者幾個數字:目前,法國有猶太人60~70萬,俄羅斯和烏克蘭各為50萬。
解體前的蘇聯是歐洲猶太人最多的國家,蘇聯解體后,法國便躍居首位了。此外,英國約有20萬,德國10萬,荷蘭、比利時各3萬。
經過一兩千年的融合、通婚,猶太人在外貌特征上沒有任何區別于歐洲人的地方。他們已是地道的法國人、英國人……區別在于宗教信仰,大部分猶太人仍信仰猶太教。由于歷史和種族原因,歐洲很多猶太人從事商業和借貸業,其中的成功者進而成為銀行家。歐洲最古老、最顯赫的銀行世家羅思柴爾德家族就是猶太人。在文化科技領域卓有成就的猶太人也不少,如1992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喬治·沙帕克、法國大畫家夏加爾等。
今天的猶太人從生活背景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人——阿什肯納茲和塞法迪。阿什肯納茲(希伯來語意為德國)主要指散居在法國、德國和東歐的猶太人。塞法迪(希伯來語意為西班牙)主要指流散到西班牙、葡萄牙、北非和中東的猶太人。他們中既有金發碧眼的歐洲猶太人,也有黑發黃皮膚的亞洲猶太人和黑皮膚的非洲埃塞俄比亞猶太人。
雖然說著不同的語言,但他們是一個色彩紛呈的群體:既嚴重分裂,又高度統一。嚴重分裂表現在他們對猶太教信奉程度和對巴以爭端等問題的政治觀點上大不相同,甚至完全對立;高度統一則體現在他們對自己民族的深切認同感,無論是生活在以色列還是客居他鄉,只要大敵當前,猶太民族都會表現出立場的驚人一致性。
兩千年來,猶太人浪跡天涯,幾十代與異族混居,如今早已面目各異,但在精神上他們始終是猶太人。民族自豪感與宗教信仰融為一體,使散居猶太人對故土始終有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猶太人流散期間,恰是基督教確立、傳播和發展的時期,作為異教徒的猶太人,其境遇可想而知。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法西斯的大規模屠殺將對猶太人的迫害發展到了極致。逆境中的猶太人更是懷念故國,“明年返回耶路撒冷”成為每天祈禱的語句。今天,猶太人在舉行婚禮時,還保留著新郎要用腳踏碎一只玻璃杯的習俗,意為提醒人們即使在最喜慶的時刻也不要忘記故國圣殿被毀的不幸。無論在哪里,猶太人都始終念念不忘耶路撒冷。
無處不在的智慧與足跡
“三個猶太人坐在一起,就可以決定世界!”
“世界的錢,裝在美國人的口袋里;而美國人的錢,卻裝在猶太人的口袋里。”
這是對猶太人非凡智慧的盛贊。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他們的智慧是神奇的,舉世絕倫。在常年的漂泊流浪中,在從未有過的大遷徙中,苦難和艱辛、饑餓和折磨、殺戮和欺侮……一切的不幸迫使著猶太民族不得不用智慧去生存,去獲取一口果腹的飯、一絲遮體的衣。猶太人智慧的誕生是被迫的,是在屈辱中誕生的,但是猶太人的智慧無所不在、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到文學、藝術等,一切的人類歷史都印有猶太人的足跡。
從全人類來看,猶太人自稱為“上帝的選民”,不是自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猶太人占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為人類社會進步做出過巨大貢獻,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偉人與名人,他們在各自領域做出了驚人的成就。
(一)諾貝爾獎是全世界榮譽最高的獎項,這種獎項是絕對少不了猶太人的。到1984年為止,有98個猶太人獲諾貝爾獎。其中,物理學30人,化學15人,生物醫學5人,經濟學7人,文學8人,和平獎5人。
(二)宗教界。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宗教應推基督教,而人們所公認的基督教創始人是猶太人基督耶穌。他自稱是上帝的兒子,到處傳教,主張用禁欲、懺悔等方法來拯救人類自己。后來,他被猶太人出賣,被羅馬人處死。時過兩千年,他仍是世界各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堪稱人類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在他的繼承者中,最有名的屬圣徒保羅,他也是個猶太人。此外,前面提到的猶太教之父摩西也是一位名滿天下的大人物。盡管上述幾人是否確有其人還難下定論,但他們的名字卻是充斥世界。
(三)哲學界。在公元前后的希臘時期,斐浴融和了猶太教與希臘哲學,他的學說對后世的基督教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穆斯林時代,本一邁蒙尼德(12世紀)又綜合了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主義與猶太教,以理性來重新闡述猶太教文與律法。他為后世的猶太教思想做出了極大貢獻。17世紀,斯賓諾莎“綜合了唯理論與機械論”(《世界文明史》原文頁碼第645頁)。18世紀的日耳曼啟蒙運動中,戈特霍爾德戈萊辛與門德爾松是最突出的領袖,前者主張寬容的宗教思想,后者則按猶太人生活的實際情況修改了沿用已久的猶太教。在19世紀末法國的柏格森提出了20世紀影響最大的哲學流派之一——直覺主義。德國胡塞爾則在一次大戰前后提出了另一個很流行的哲學流派——現象學。其他著名的猶太哲學家還有科學哲學巨匠波普與邏輯實證主義名將之一維特根斯坦。
(四)思想家。最偉大的思想家莫過于提出一個龐大完備的學說體系并引發了波及全世界的社會主義浪潮的馬克思,其次是精神分析學之父、影響遍及人文科學和文藝各領域的弗洛伊德。其余還應包括共產主義運動中著名的理論家伯恩斯坦,20世紀著名的法蘭克福思潮代表人馬爾庫塞,阿多爾諾和霍克海默爾。
(五)社會科學學者。最突出的有古典政治經濟學第二號人物大衛·李嘉圖和大社會學家迪爾海姆。
(六)政治活動家。英國著名首相迪斯累里,德國女共產黨領導人盧森堡,蘇俄著名政治家和理論家托洛茨基,美國當代外交家基辛格。兩位教皇:著名的亞歷山大三世和不太著名的安拉克列突斯二世。
(七)自然科學家。物理學家奇才濟濟:相對論創始者愛因斯坦、量子力學開創者波爾和波恩、原子物理學開拓者費米、創立電守恒定律的李普曼、測定光速的邁克爾遜、“李克”概念提出者之一的芬曼、提出量子電動力學公式的施溫格、反質子發現者之一的西格晉。化學家也不乏其人:首次離析出純氟并建立高溫化學的莫瓦桑、染料合成研究的拓荒者拜多、氨合成法的創始人之一哈柏。生物醫學家不勝枚舉:近代化學療法創始人之一埃爾利希,提出人類A、B、AB和O四血型的蘭茨泰納等。數學家中最著名的當代控制論的提出者維納。
猶太民族所產生的各類名人中,以自然科學家居多,其次為學者與思想家。猶太民族還產生了許多杰出的體育運動員。除上述偉人外,猶太民族還為人類提供了半本《圣經》、伊斯蘭教的思想來源和西方民主制度的一部分思想基礎。猶太商人在中世紀和現代歷史上為掃除歐洲封建主義和發展資本主義,立下了汗馬功勞。
直到今天,猶太人在世界政壇上仍然大放光彩。例如,曾出任尼克松和福特兩任總統國務卿的基辛格;奧爾布賴特是美國前任總統克林頓的國務卿,她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國務卿;劉易斯·布蘭代斯擔任聯邦最高法院法官長達25年之久。在美國僅以1998年選出的106個國會議員為例,就有猶太裔眾議員23人。
時至今日,猶太人在各行各業的成就也絲毫不遜色:喜劇大師卓別林、著名詩人海涅、音樂大師貝多芬、天才畫家畢加索等。美國的電影業幾乎可以說是由猶太人開拓的,幾乎所有大型制片公司的創辦人都是猶太裔人,如華納公司的華納四兄弟;派拉蒙公司的阿道夫·祖柯;米高梅公司的劉易斯等。
不僅如此,在經濟領域,猶太人有著更加驕人的成就。他們在世界各地賺錢,金融、鋼鐵、石油、化工、電子、餐飲、娛樂業等領域他們無不涉足。在美國,每4名富豪中就有1名猶太人,猶太金融家在美國金融界的實力首屈一指。格林斯潘這位猶太裔金融大亨,長期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索羅斯被稱為世界頭號“金融大鱷”。
自我挖掘,世上沒廢物
在一家有名的博物館不太惹人注意的墻上,掛了一幅特別的畫,題名“將軍”。畫上是一個人和一個魔鬼在下棋,圖畫中的人集合了所有的智慧在與魔鬼奮力拼殺。
這盤棋,象征著人類在世界上的生活,所以比賽顯得尤其重要,為了獲勝,雙方均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令人遺憾的是,棋面出現的形勢是:魔鬼將了一軍,人類眼看就要落敗了。有位特別的人來參觀博物館,看到了這幅畫,并且深深地了解了畫的含義,激動地站在畫前不肯離去,嘴里蹦出這樣一句話:“魔鬼怎么能將人的軍,會有這樣的事情嗎?”
他又凝視了許久,突然一躍而起,瘋狂地大叫:“騙人,騙人!”
“還有希望,還有一招……”
的確,魔鬼經常使人瀕于毀滅的邊緣,可是,人類經常都有最后的一招,那正是起死回生的一手,人類的希望就在這里。
貌似絕望的棋局還有解救辦法,就是說,人類還有一步好棋可以走,走了這一步,人類就可以贏。
生命的天平,常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搖擺不定,只要加強希望的分量,就能保護生命,就可以使天平的指針傾向于人類的方向。
猶太民族正是憑借著這種生存意志,堅韌、自信、執著地走在世界的最前沿。
拜耳是德國著名的科學家,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從小勤奮好學,進入大學是學習物理和數學的。畢業后,他覺得自己才21歲,還有潛力多學習一些科學知識,于是又開始攻讀化學。由于已有了堅實的物理知識,學習化學進步很快,第二年(即1857年)他就發表了對甲基氯的研究論文,初步顯示出他在化學研究方面的潛能。
1872年,他在斯特拉斯大學任教授,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在智慧,開展對酞染料種類的研究,很快成為染料史上確定靛青性質和結構成分的第一位化學家。三年后,他進一步運用自己的學識和研究成果,研究出靛藍的全部成分,并建立了著名的拜耳碳環種族理論。拜耳花甲之年,還繼續自我挖潛,編寫了反映他的研究成果的著作《拜耳科學成就》。可以說,拜耳的一生是研究挖潛的一生,碩果累累。
如同拜耳一樣的猶太人頗多,如多面手貝拉斯科、科學家總統卡齊爾、商學兼優的瓦爾堡家族等。他們的共同點是善于自我挖潛,從而獲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猶太人伯林納沒有讀過大學,但他創造發明的技術比博士和一般科學家還多,他發明的電話受話器比愛迪生還早,他一生發明了許許多多的新技術、新產品,被稱為“美國最有價值的一位公民”。這都是他勤奮好學,善于總結自己和別人的經驗,挖掘自己潛能的結果。
猶太人明白,人的經驗和知識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學習的。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人不是生而知之,教而后知”。一個人因生活或工作經驗不足、知識不夠而招致事業的失敗,千萬不要失望和氣餒,而應采取補救的辦法,隨時隨地記你所當記的,學你所當學的。愛因斯坦雖然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但他同樣感到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的不足,他明白知識的海洋浩瀚無邊,僅數學這門學科,就分成許多專門領域,每個領域都能費去一個人一生的時光。在創立相對論時,他深感自己的非歐幾何知識不足,但他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奮斗目標,而是立志專攻非歐幾何,補足這方面知識,最后終于創立了聞名世界的相對論。
不僅科學技術領域,經商也如此。許多商界巨子,都是因為不斷地努力充實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知識,一步步地攀登到最高的位置,最終走上發跡致富之路的。猶太人比奇特爾,從德國移民到美國時,一無所有,既沒有資本,又沒有專業知識。為了生活,他從事一些家庭維修業,如廁所、水喉、窗戶的維修等。他沒有經驗,悄悄到一些工地觀察別人怎么安裝和建設,自己找有關的書籍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把自己的精力和潛能全部挖出來。經過幾十年的奮斗,比奇特爾公司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建筑工程集團,年收入達上百億美元。
猶太人形成一種好學風氣,他們寧可克制自己的游樂和忍耐艱辛,在充實本身的經驗和知識上卻大量投資,絕不吝嗇。他們明白,工作經驗和知識的充實,可把自己的潛能充分地帶動出來,成為事業成功的資本。
工作上的經驗和知識,加上自身的潛能,是一個人的最寶貴財富,它引導你走上成功的康莊大道,是打開財富之庫的金鎖匙。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塔木德》指出:“生命有限,時光荏苒,只有奮斗不已,方能生生不息。”所謂叢林法則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在猶太人看來,我們總是在和別人賽跑,也在和自己賽跑,我們雖能掌控自己,卻只能永遠不停地向前走,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選擇。
猶太人是頗具積極進取精神的,他們在任何場合、任何環境、任何時間都保持著尋求積極面的意識,這是猶太人成功的秘訣。當然,他們在正視積極面時,并沒有忽視否定面,恰恰相反,他們敢于面對現實,絕無畏縮或自我陶醉。正因為猶太人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遇到困難總能設法把它轉變為積極面,從而克服重重困難。
不可否認,這個世界是屬于那些不停奔跑的人。他們為了生活忙碌著,為了自己心中的目標,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如果停止奔跑,就可能被別人甩在身后,更可能因此而失掉積極進取的斗志,最終被社會淘汰出局。
正是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許多猶太人絞盡腦汁,想盡了辦法。猶太人有個規矩,安息日不能工作,只能在家虔誠休息,學習典籍。可有個別商店的老板卻照常營業,褻瀆了安息日。一次講道時,拉比對這些店主大加撻伐。可是,禮拜結束后,褻瀆安息日最甚的一個老板,卻送給拉比一大筆錢。拉比非常高興。
到第二周禮拜時,拉比對安息日營業的老板指責得就不那么厲害了,因為他指望這樣一來,那個老板給的錢會多一些。誰知,結果拉比一個子也沒拿到。拉比猶豫了好一陣子,鼓足勇氣來到這個老板家里,問他到底是怎么回事。老板回答:“事情十分簡單。在你嚴厲譴責我的時候,我的競爭對手都害怕了,所以,安息日只有我一個人開店,生意興隆。而你這次說話一客氣,恐怕下周大家都會在安息日營業了。”
這個商店老板,追求的就是一種壟斷的有利條件,他付給拉比的那筆錢,不過是他安息日盈利的一小部分而已,這點兒費用要比采取其他招徠顧客的手法,如廣告、惠贈、大減價等省時省力省錢得多,但這樣一點兒小的競爭優勢因為拉比的寬容也就失去了。
知難而進,逆流而上
人生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猶太人憑著過人的膽識,抱著樂觀從容的風險意識,知難而進,逆流而上,贏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然而,懂得從失敗中學到經驗和智能,這才是無可比擬的珍貴財富,只有坦然面對失敗的人,才算真正成熟的人,在這方面,大概沒有任何民族比得上猶太民族。
猶太女作家戈迪默無疑是猶太民族的驕傲。
她是第一位獲諾貝爾獎的女作家,也是諾貝爾文學獎設立以來的第七位獲獎者。然而,這份榮譽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得來的,這當中,她多次面臨嚴重的挫敗,但她從不放棄自己,也毫不氣餒。
戈迪默于1923年11月20日出生在約翰內斯堡附近的小鎮——斯普林斯村。她是猶太移民的后裔,母親是英國人,父親是來自波羅的海沿岸的珠寶商,幸福的家庭生活,啟發了小戈迪默的無限憧憬和夢想。
6歲那年,她撫摸和凝視著自己纖細而柔軟的軀體,夢想著當一名芭蕾舞演員,她從劇院里得知,舞臺生涯,最能淋漓盡致地表現人的情感,所以她報了名,加入了小芭蕾劇團的行列。但事與愿違,由于體質太弱,她對劇烈的舞蹈動作并不適應,經常被一些小病痛糾纏著。久而久之,小戈迪默只好被迫放棄了這個夢想。
遺憾之余,這位倔強的女性暗暗發誓,條條大道通羅馬,她終究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然而,命運不但沒有賜福給她,反而把她逼上更加痛苦的深淵。8歲時,她又因患病離開學校,中斷了學業。夜晚,她常常流著無奈的淚,期盼著明天身體會好轉,然而,天不從人愿,她只好終日坐在床上與書為伴。
某個明媚的夏日,心煩意亂又十分孤獨的戈迪默,偷偷地走上了大街,她想從車水馬龍的街上找到一點兒快樂。
突然間,她被一塊不大不小的木牌吸引,久久不愿離開,這木牌上寫的是:
“斯普林斯圖書館”。
她欣喜若狂,早已將課本讀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過于書了。此后,她迷上了這家圖書館,整日泡在書堆里。
圖書館下班鈴響了,她卻一頭埋在桌子底下,等圖書館的大門確實鎖上了,她才鉆出來,在這自由自在的王國里,盡情而貪婪地吸吮著知識的營養。就這樣,慢慢地,她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她那稚嫩的小手拿起了筆,濃烈的情感化為文字寫在白紙上。那年,她才9歲,文學生涯就此開始。出人意料的是,15歲時她的第一篇小說在當地一家文學雜志上發表了。
當時,不認識她的人,誰也不知道這些優秀的小說,竟出自一位少女之手。
幾年以后,戈迪默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說謊的日子》問世。優美的筆調、深刻的思想內涵,觸動了當時的文壇。戲劇界、文學界幾乎同時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這位女作家。
像一匹野馬,戈迪默的創作一發不可收拾。漫長的創作生涯,她相繼寫出10部長篇小說和200多篇短篇小說。驚人的產量,加上精致的品質使她連連獲獎:她的《星期五的足跡》獲英國史密斯獎,之后她意外地又獲得了英國的文學獎。
她說:“我要用心血浸泡筆端,謳歌黑人生活。”滿腔的熱忱很快就得到報答。她的《對體面的追求》一出版,就受到了瑞典文學院的注意。
接著,她創作的《沒落的資產階級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賓》等佳作,輕而易舉地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然而,就在她春風得意、乘風揚帆之時,一個浪頭伴著一個旋渦使她又幾經挫折,瑞典文學院幾次將她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但每次都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得獎。
面對打擊,這位弱女子若有所失,她曾在自己著作的扉頁上,沉重地寫著:“內丁·戈迪默獲諾貝爾文學獎”,然后在括號內寫上“失敗”兩字。然而,暫時失落并沒影響她對事業的追求,她一刻也沒放松過文學創作。終于,她從荊棘中闖出了一條成功的路。
生命的天秤,常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搖擺不定。只要不放棄希望,永遠就不會失去勝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