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研究意義

一 宏觀視野:豐富世界文化寶庫,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伴隨經濟的崛起,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國文化也以更豐富多元、自覺自信的面貌,與世界“深情相擁”。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融、興衰相伴、安危與共,而人文交流、文明互鑒成為各國彼此互通有無、共融共生的一扇重要窗口。基于“一帶一路”倡議和“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正成為“新全球化”(neo-globalization)的重要力量,塑造著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全球傳播新秩序。具體而言,“新全球化”秉持的是中華文化“和”“仁”“大同世界”等傳統理念,旨在發展以“團結協作、共生共榮”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建立起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與此同理,媒介和文化領域的“新全球化”模式也是以“對話、合作、調適”為其基本理念,最終實現的是人類不同群體和文化的共生共榮[3]

“傳播全球化帶給人類體育發展的一個重大命題是,承載著不同文化各自特征的各民族體育在傳播過程中,如何促進體育文化之間的交會、碰撞、激蕩,最終達到兼容、共處的境界;或者說怎樣以傳播的國際化推動不同體育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以傳播的全球化促成世界體育文化間的多元共存。”[4]

然而,在現實的體育文化交流中,理想的體育文化全球化還遠未出現,體育文化的國際化交流中受到不同體育文化傳播力的影響。毫無疑問,全球性的體育文化傳播在傳播科技中立的背后隱藏著許多西方的價值觀,如個人主義、消費主義和商業主義。西方體育全球化可以擴大人們對體育文化的選擇和開闊人們對體育文化的認識,同時也侵入了民族國家的體育傳統以及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發展空間。

中國有近千項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其數量和形式之豐富多彩,堪稱世界之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有著深厚的文化蘊含,以海納百川、包容天下的胸懷,通過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民族與國際的接軌,加快走向世界,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夯實中華文化的世界地位,既關乎“精氣神”的文化步履,讓中國全面發展的崛起藍圖,擁有了“文化自信”的靈魂筆墨;又可以豐富世界文化寶庫,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5],使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過程,成為各民族相知、相親、相惜的過程。

二 中觀視野:體育強國、文化強國

從實踐角度來看,文化強國的總體設計包含著體育強國的構成要素,而體育強國建設就是為文化強國的巨大工程澆鑄了體育構件,凝聚著運動元素,二者是一種總與分的關系。

(一)體育強國:增強國民體質,建設健康中國

體育是強國之舉,強國是復興之途。建設體育強國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發展對體育提出的時代要求,是新時期體育事業發展提出的宏偉目標。全民健身活動開展的情況是評價一個國家是否達到體育強國的標準之一。一個國家是否成為體育強國,重要的標志之一就是其體育人口的多少,國民體質的健康狀況如何,它反映了人們對體育的參與程度及親和程度,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的一個標志。增強全民族體質,是建設體育強國的根本目的;蔚然成風的全民健身已經成為中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新標簽,建設體育強國基礎的氣候已經形成。在中國從體育大國走向強國的進程中,民族傳統體育承載的意義和價值更加豐富。同一些現代體育項目相比,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以個體活動方式為主,兼有集體性項目的優勢,具有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男女同樂等特點,符合全民健身的基本要求,更具有作為全民健身手段的優勢,對豐富少數民族地區的文體活動,擴大體育人口、增強人民體質、提升健康水平、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戰略意義。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追求健康、享受健康是人們的共同心愿。21世紀是一個大健康時代,人們既追求個體生理、身體健康,也追求心理健康、行為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以及社會、環境、家庭、人群等方面的健康,使生活有品質,生命有質量。隨著時代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全面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擁有長壽的同時也面臨著慢性病的威脅。中醫有“上工治未病”之說,“關口前移”和“健康優先”是抗擊慢性病更為合理、更為經濟的策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是一項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國家戰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樹立大健康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對生命實施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的呵護,保障人民健康。

運動既是防病治病的良藥,也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激勵人民弘揚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基礎、前端要地和強有力支撐,“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是大健康時代的新思維。

(二)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應對民族文化安全危機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建設文化強國是綜合國力競爭所凸顯的時代課題。當前,各國綜合國力競爭更趨激烈,文化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內容與重要場域。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推出相應戰略,從文化中借力、在文化上發力。體育全球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文化軟實力雖然不斷提升,但總體而言,西強我弱的文化格局仍未根本改變,中華項目正面臨著傳統與現代的選擇和越來越嚴重的文化安全問題。(1)西方文化產品的大量涌入,使得國人在行為方式上“崇外主義”盛行;依附于文化產品和行為方式的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滲透,使國人的價值觀也在發生某些功利性轉變。(2)社會的變遷導致民族傳統民族體育的原有生存環境逐漸消失。(3)由于經濟基礎及發展水平的差距,導致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文化軟實力方面失衡的現實長期存在,是導致我國文化安全問題的基礎性原因。(4)西方體育也在強勢滲透。起源于西方社會的現代體育,已經形成了一種大家廣泛接受的運作模式,奧運會、世界杯等一些影響極大的體育賽事成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期待。目前,奧運會的競賽項目已達300余項,但這些項目絕大部分都是西方人的傳統項目,其他國家和民族只能以拋棄其長期積淀而形成的傳統文化為代價,在運動會上享受西方創造的“文明”。

人類文明是多元文明,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本,是民族凝聚與發展的深層動力。200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人文發展報告》指出:“當今的文化傳播失去平衡,呈現從富國向窮國傳播一邊倒的趨勢。”[6]“必須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讓他們與外國文化并駕齊驅。”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法國和加拿大聯合提議,就文化多樣性起草一個國際公約,得到了60多個會員國的支持。

文化是凝聚國人思想和精神的膠合劑,是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前進動力。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把“提高文化軟實力”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為我國的文化建設、確保國家文化安全指明了方向[7]。建設文化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比翼齊飛。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的發展繁榮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又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精神條件和智力支撐。

體育是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民族傳統體育的品質一方面取決于它所承載、表達的文化意義的積極程度,另一方面取決于表達文化意義的傳播手段。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在展示一個民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同時,流露出其傳統氣質和思維水平。在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傳播中,動作結構、技術規則、運動風格等都成為承載、表達文化元素的符號,透過它們,消費者(受眾)能夠讀出特定民族的價值、情感和審美趣味并展開豐富的文化聯想。體育運動技術本身是無國界的,但由運動技術所形成的知識、情感、審美以及體現運動技術的各類體育化卻代表了這個民族的心智特征、思維方式和創新精神,因而也必然成為展示民族性格、形象乃至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8]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之豐富、多彩、博大、包容,是應對全球文化危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將順應融入全球化的大趨勢,但是要堅持自我立場、自我精神、自我文化,保持自主性和獨立性,堅持固有的人本精神和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能使我們的民族精神迷失在“融入”中[9]。增強文化認同,弘揚民族精神,加強傳統知識的現代價值、現代利用與保護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為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供了政策支持。2011年10月27日,李長春同志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明確指出:我國必須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形成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召開三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有數,理政有方,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治國方略,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將其融入中國道路,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完美“超越式傳承”,開啟了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運用傳統文化展現治國理政情懷的新篇章,引擎“中國夢”這艘世界巨輪砥礪前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是確保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證。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因此,中央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要求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為民族地區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重大民族文化活動的舉辦,為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提供了實在的抓手,推動民族文化保護工作整體發力、全面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內涵豐富,導向明確。(1)在文化元素層面: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入人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豐富多彩。(2)在文化享有層面:人民的基本文化權利得到保障,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全面提高。(3)在文化影響力層面:文化將成為整個民族的精神家園,將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指明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必須在推進文化改革發展中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文化強國”戰略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建設文化強國與建設體育強國是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關系。(1)“兩個強國”建設具有一致的發展方向: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創造具有中國風格氣魄的新文化,這就要求民族體育和現代體育共同發展。(2)“兩個強國”建設具有共同的精神支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也是“兩個強國”建設的精神支柱和引路明燈。(3)“兩個強國”建設具有一致的基本任務: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而滿足人民的體育文化需求則是體育發展的任務。

三 微觀視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幸福夢

文化發展直接關系著民生幸福和人的全面發展,關系著社會文明進步。站在民族復興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發展繁榮文化的物質基礎與精神資源更加豐厚,同時也面對著人民文化需求的井噴式增長。這無疑對文化發展繁榮提出了更高要求。正確認識和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維護好民族團結,地區發展就有了壓艙石;沒有民族團結,哪個民族也過不上好日子。在“弘揚民族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迸發新活力,民族文化走出去步伐更加自信,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使其在人們的靈魂深處“落地生根”。

當前,全球化、城鎮化使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文化空間”面臨越來越被邊緣化的危境,文化重塑成為民族地區社會工作最為緊迫的著力點之一[10]。201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在報告中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彰顯了我國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訴求和愿望,凸顯了我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11]。“美麗中國”理念繼承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思想,吸收了世界各國綠色、低碳等發展理念,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拓展和創新。這一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創造力,有利于贏得當前和未來國際競爭制高點。“美麗中國”,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歷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麗中國”,沒有了最美中國人,如無根之萍、無源之水,徒具美麗外表,不具美麗生命[12]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作為綠色體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本身不像高爾夫等項目那樣對運動場地要求很高,有利于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傳承與發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服務我國民眾體育生活,對我國民族文化生態建設,打造“美麗中國”、營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家園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具有健身、健心和促進社會適應等功能,讓人們走出封閉的獨門獨戶,為形成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提供了一條渠道的同時,更使廣大群眾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愛,成為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在凝聚各方力量、調動各方積極性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幸福文化”之花深深扎根民族鄉并香飄四溢。

文化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文化發展直接關系著經濟發展質量。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體育、信息、物流、建筑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文化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這對推動體育與文化、旅游相結合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市場經濟的時代,民族傳統體育已被看成是一種新興的旅游產業,受到國內外旅游界人士的高度關注,是發展旅游經濟、增強地方經濟活力的需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有形載體和無形的精神文化內涵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藝術性和欣賞性,是民俗旅游中最有魅力、最為燦爛的典型“產品”,是人文旅游最有情操、最為高雅的新亮點,具有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潛在功能和開發價值。豐富民俗旅游,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讓文化軟實力成為實現“中國夢”的硬支撐。

總之,把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本質及發展規律,提出豐富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方法,對于社會文化多樣性保護,提高各民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民族文化建設,加強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穩定發展都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對于促進民族經濟發展,推進全民健身,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具有戰略性意義。

綜上所述,民族文化精華的存在,事關人類文化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的保存,事關人類文明永恒問題的理解,事關民族生命之“線”的延續,對其傳承問題進行研究極富時代價值。關于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進行了多次闡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定位,作出了八個重要論斷:其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其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園。其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精神滋養。其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其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其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其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其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和突出優勢。這八個論斷,不僅涉及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涉及對現實需要的考量,還涉及對發展前景的展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定位進行了全面而凝練的概括,對今天我們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進行了科學的詮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树市| 建水县| 邯郸市| 定安县| 乐山市| 佳木斯市| 澎湖县| 青海省| 柳林县| 汤阴县| 浏阳市| 平顶山市| 隆子县| 太白县| 贵州省| 鱼台县| 深圳市| 孝义市| 巫溪县| 夏河县| 乌拉特中旗| 万山特区| 龙南县| 龙山县| 沂源县| 抚宁县| 睢宁县| 定远县| 卓资县| 延吉市| 株洲市| 金山区| 台中市| 乌鲁木齐市| 晋州市| 河津市| 名山县| 昌乐县| 绥江县| 六安市| 霍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