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北宋時期“橫山”地域概念的分析

(一)廣義的橫山——從麟州、府州至六盤山麓一帶的廣闊山地

關于在北宋時期“橫山”一詞所表示的地域范圍,可大致區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兩種不同界定,廣義上是指自鄂爾多斯沙漠南緣的麟州、府州附近山地至六盤山山麓一帶的廣闊山地,有時甚至包括自六盤山北麓向北延伸的海拔1500米的長嶺(積石嶺)[1]。狹義上還有專指白于山主峰東部山地的情況。此外,也有其他意指這一區間內各種范圍的意思?!独m資治通鑒長編》卷149,慶歷四年五月壬戌朔記載韓琦及范仲淹之言:“元昊巢穴實在河外。河外之兵,懦而罕戰。惟橫山一帶蕃部。東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人馬精勁,慣習戰斗之事?!睓M山一帶的蕃部是指東起麟州、府州西至六盤山北麓的原州、西麓的渭州[2]一帶,兩千余里的區域。《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19元豐四年十一月庚子記載:“庚子,高遵裕言:清遠軍正當隘險,可以屯聚兵糧,合依舊置軍,增修城壘。其韋州在橫山之北,西人恃此為險扼,故立監軍司屯聚兵馬,防拓興、靈等州?!?a id="w3">[3]韋州在橫山之北,所以顯然韋州南方的山地就是橫山。而韋州位于環州、原州北方,所以六盤山主峰北麓山地也屬橫山范圍。由此可見,在北宋時期,也有將鄂爾多斯沙漠南緣山地的南傾斜面稱為橫山的情況[4]

圖2-1 六盤山

在《安陽集》等北宋文集及《續資治通鑒長編》《宋會要輯稿》《宋史》等同時期文獻中,“橫山”的意義多有不同,但是在地域上基本包括延州、青澗城、麟州、府州、保安軍、環州、慶州、原州等區域,六盤山脈北麓的廣闊山地都籠統地被稱為橫山。此外,文獻把居于這一區域的蕃部稱為“橫山蕃部”“橫山蕃眾”等,表達了蕃眾居于沙漠和農耕地帶間的山地的史實。

在(宋代)橫山的地域概念中,以白于山主峰為中心的陜北盆地北部山地和六盤山脈并沒有區別開來,能找到的例子都和前例相同,恕不枚舉。

前文中提及一個模糊的橫山概念——處于鄂爾多斯沙漠南緣形成邊界的廣闊山地,當時也稱“山界”[5]。山界意為以山為界。北宋史上“山界”和“山界蕃部”在對西夏政策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前述《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49,慶歷四年五月壬戌記述中,即將橫山的范圍定于麟府州與原渭州之間后,又將該界稱為山界。韓琦、范仲淹曾言:“惟橫山一帶蕃部,東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人馬精勁,慣習戰斗之事。與漢界相附,每大舉入寇,必為前鋒。故西戎以山界蕃部為強兵,漢家以山界屬戶及弓箭手為善斗。以此觀之,各以邊人為強。”[6]《宋史》卷324《張元傳》中也頻現“山界”一詞,但是幾乎都和“橫山”同義。對宋朝而言,橫山是分隔沙漠和農田的山地,一旦進入沙漠,就是西夏統治的范圍了。可以說,宋朝統轄區域最北即以橫山山地為界。由此可見,“山界”的語義中滲透著宋夏間地緣政治地理的意識?!端螘嫺濉贩接虬恕肮艦跹映恰睏l對這一思想的表述尤為貼切:“烏延城,正據山界北垠,舊依山作壘,可屯士馬,東望夏州且八十里,西望宥州不過四十里,下瞰平夏,最當要沖?!?a id="w7">[7]

因夏州和宥州之間的古烏延城[8]位于山界北緣,以白于山主峰為中心的山塊無疑也屬于山界范圍。山界一詞也意指六盤山脈北麓地帶,有時也廣泛地指包括東起黃河西岸的麟、府州,西至六盤山北麓及到長嶺間的區域。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317,元豐四年冬十月乙丑記載,可以看出宋朝是以環州、慶州以橫山為對抗西夏的防御地帶[9]。環州以北也被納入橫山的地域概念中,其北方的靈州有時也被納入這一地理范圍?!独m資治通鑒長編》卷125,寶元二年閏十二月記載有劉平之語,提到“……當時若止棄靈、夏、綏、銀四州,限山為界,……”[10],可以看出靈州和夏州、綏州、銀州同屬山界范疇。綜上所述,山界所指地域幾乎和橫山相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玛县| 新密市| 安达市| 信阳市| 金坛市| 青川县| 桃园县| 呼玛县| 密云县| 禹州市| 缙云县| 晋中市| 达孜县| 诏安县| 清水河县| 琼中| 兴宁市| 沛县| 梁平县| 汤原县| 富平县| 即墨市| 新绛县| 南乐县| 屏边| 得荣县| 灵丘县| 千阳县| 涪陵区| 依安县| 海口市| 宝清县| 大埔县| 廊坊市| 吉安县| 德令哈市| 海兴县| 平湖市| 建德市| 浦县| 瑞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