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漢語致歉言語行為研究
- 關英明
- 17018字
- 2019-08-16 19:29:01
第二章 致歉言語行為的行為結構
致歉言語行為首先是一種行為,行為必然存在行為主體、行為目的、行為方式等因素,所以,致歉言語行為包括致歉主體、致歉意圖、致歉形式等因素。依照Talmy的定義是:“……被一起激活或被互相激活的一組概念成分及相互關系,它可以被認為存在于一個事件框架中或構成了一個事件框架,而那些被認為是次要的成分——不管它們是被微弱地激活或根本未激活——則在該事件框架之外。”[1]事件框架是表述事件的心理格式塔形式,其內部各種概念結構之間存在語義連貫性。致歉言語行為雖然有豐富多變的語言表達形式,但它們都是致歉方由于某個原因向受歉方表達歉意的言語過程,這個過程始終在致歉行為框架內進行。我們認為致歉言語行為[2]的行為框架可如圖2所示:

圖2
在致歉言語行為中,以上各種因素除了具有一般行為因素的共性,還具有致歉言語行為所賦予的特性。下面我們逐一論述。
第一節 致歉主體
致歉主體是致歉言語行為的實施者和接受者,分別是致歉方和受歉方。致歉主體首先是社會主體,社會主體因為處于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具有社會所賦予他(她)的一系列身份特征,這些身份特征使該主體是獨特的,有別于其他主體。主體的這些特征是其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的角色特征,即其“社會角色”,由其職業、職務、性別、出身、年齡、性格以及收入、經歷、思想、修養等構成。主體的社會角色是相對固定的,會影響致歉主體的言語習慣,形成其特定的言語風格,如在遣詞造句上、語氣語調的使用上、體態表情的附加上等表現出的個人風格、特點。其次,致歉主體是交際主體。交際是主體基于某種交際意圖臨時構建的人際活動。在交際中,主體具有交際角色,交際角色是依賴于具體的交際情境而存在,離開具體的交際情境則不必存在。所以,交際角色是臨時具有的。“主體的交際角色是由交際情境確定的,因此對交際活動的時機、場合、對象的認識和對交際方式的選擇,實際上就是對自己交際角色的定位。合理定位交際角色,并據此選擇適當的交際方式,是主體交際能力的重要表現,也是交際成功的關鍵。”[3]致歉主體的社會角色形成個人的言語風格,致歉主體的交際角色決定其交際方式和交際效果,但兩種角色并非各行其道,而是有著一定的相互影響,“這是因為溝通是交際雙方共同的事,為此,彼此在思想上都應該向對方靠攏。如果交際中的一方堅守自己的立場,過分張揚自己固有的身份特征,往往會使對方覺得沒有親近感,很難認同和理解,也很難取得溝通,這就必然導致交際失敗。要解決這一問題,恰恰需要主體淡化社會角色意識,強化交際角色意識;著眼于具體的交際情境,而不是自己的身份特征,主動接近對方,盡快取得對方的認同,這是取得交際成功的手段之一”[4]。在致歉言語行為中,特別需要這種角色調整的手段,因為受歉方對致歉方認同與否將影響致歉成功與否。
例(1)背景:在位近60年的維多利亞女王曾把大英帝國的繁盛推向巔峰,但在家庭關系上也難免有些磕磕碰碰。1840年2月,女王和阿爾巴特結婚。一天,兩人為一件小事而拌嘴,阿爾巴特一氣之下跑進私室,緊閉門戶,于是,女王前去叩門。
“誰?”阿爾巴特在房間里問道。
“英國女王。”
屋內寂靜無聲,房門緊閉如故。接著,女王又輕輕地在門上叩了幾下。
“誰?”
“是您的妻子,阿爾巴特。”
女王的丈夫這才把門打開。[5]
在上例中,維多利亞的社會角色是“英國女王”,交際角色是致歉方。在夫妻拌嘴之后,維多利亞主動向丈夫示好,具有致歉的成分,起初以社會角色進行,結果交際失敗了。后來,及時調整了角色,成功地展開了交際。
一 致歉方
致歉方是致歉言語行為的實施者,作為致歉主體之一,是具有社會角色和交際角色的復合體。社會角色是致歉方固有的,交際角色是致歉方臨時獲得的,也就是說“致歉方”這一交際角色是在某一個具體的致歉言語行為中才有的。在致歉言語行為中,致歉方為了獲得致歉的成功,應該盡量淡化其社會角色,突出其交際角色。我們關注的致歉方首先是一個成熟的語言使用者,具有基本的推測、評估、發話和交流能力。其次,致歉方所具有的社會角色賦予了他(她)某種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將帶給主體一定量的“面子”。按照認知語言學的觀點,人體是一種“容器”,我們認為致歉方是盛有一定量“面子”的主體。再次,致歉行為的發生是由冒犯行為引起的,兩種行為具有連續性,即致歉方是由冒犯方轉換交際角色而來的。在冒犯行為中,致歉方(冒犯方)給對方造成了某種損失或傷害,對對方存在某種虧欠或歉疚感。
二 受歉方
受歉方是致歉言語行為的接受者,作為致歉主體之一,也是社會角色和交際角色的復合體。受歉方的社會角色也是固有的,交際角色也是臨時的。我們關注的受歉方首先也是一個成熟的語言使用者,具有基本的識別、判斷、推理和反饋的能力。其次,受歉方所具有的社會角色也賦予了他(她)一定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也使受歉方盛有一定量的“面子”。再次,受歉方是由被冒犯方轉換交際角色而來,在冒犯行為中,受歉方(被冒犯方)因受到某種程度、某種性質的冒犯,原有的“面子”遭受一定的損失,具有獲得補償的需求。
第二節 致歉意圖
致歉意圖是致歉言語行為的核心,是致歉言語行為的出發點,也是致歉言語行為的回歸點。我們認為只有致歉方的致歉意圖被受歉方完全理解和接受,并且受歉方表示了對致歉方的諒解,致歉言語行為才是完全成功的。如果受歉方沒有理解致歉意圖,或者理解了致歉方的意圖卻因為致歉并未使自己滿意而不能諒解致歉方,那么我們認為這個致歉言語行為是失敗的或者是不完全成功的。可見,致歉意圖的實現與否是評價致歉言語行為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
一 致歉意圖的產生
致歉意圖是致歉方真誠實施致歉言語行為的內在動機,致歉動機源于致歉方欲滿足在冒犯行為中雙方所產生需求的需要,即被冒犯方有補償“面子”損失或財物損失的需求,冒犯方有平復內心不安的需求。
(一)關于致歉意圖成因的問卷調查和分析
1.調查問題和結果
問題:作為致歉方,請列舉促使你向別人致歉的原因。[6]
這里列舉的調查結果是依照受試回答出的較典型答案所作的初步整理而得。
(1)本人確實做錯了事情。 177人次
(2)沒有實現對人的承諾。 22人次
(3)做了對不起對方的事。 17人次
(4)自己的行為造成對方的不便,帶給別人麻煩。 14人次
(5)錯怪了別人。 9人次
(6)做事不周到,欠考慮。 6人次
(7)影響他人原本正常的生活。 3人次
(8)遲到,碰到別人,踩到別人腳等。 2人次
(9)忘記了某件事。 5人次
(10)給別人造成了心理或生理上的傷害。 52人次
(11)有損別人的物質利益。 33人次
(12)覺得對方難過、傷心的時候。 15人次
(13)因為對方是自己重視的人(愛人、近親等)。 11人次
(14)對方很生氣。 4人次
(15)對方是長輩、前輩,無條件道歉(即使不是我的錯兒,等其情緒平復后再解釋)。 3人次
(16)內心愧疚(自責)。 68人次
(17)做錯了事情,我心中不安,道歉是一種排解方式。 22人次
(18)覺得對別人有歉意。 9人次
(19)想取得別人的原諒。 8人次
(20)我真的做得不對,并且給他人帶來困擾,我需要對他人有所表示。 3人次
(21)因為自己的原因,沒能達到要求的程度。 3人次
(22)防止關系惡化,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珍惜情誼)。 14人次
(23)渴望與被道歉人交好。 8人次
(24)不想把事鬧大,將錯誤攬于己身,大事化小,小事化無。7人次
(25)想和對方解除誤會,不希望因為這件事讓彼此間有隔閡。4人次
(26)我們的關系變僵了。 2人次
(27)出于禮貌和尊重的原因。 10人次
(28)一種好習慣( “對不起” 可以緩解很多尷尬的事兒)。 4人次
(29)懂得道歉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展示,我們應該保持這樣的做人標準。 8人次
(30)為了調解人的面子。 1人次
(31)外人的監督和態度,別人在看著你。你做錯了就得道歉。1人次
(32)道歉后事情會有轉機,不會更壞。 1人次
(33)為了親人、朋友,向別人道歉。 1人次
(34)別人對我的提醒(第三方)。 1人次
2.調查結果分析
作為致歉方的主體,他(她)的致歉意圖成因有很多,但主要歸結為以下五個方面(參見圖3):
第一,源于冒犯事實的動因。
這是最集中,也應該是最重要的動因,有98%的受試者列舉了此動因,從(1)到(9)都是此類動因,共255人次。如“本人確實做錯了事情”“沒有實現對人的承諾”“自己的行為造成對方的不便,帶給別人麻煩”等都是此類原因的代表。致歉方對“源于冒犯事實的原因”高度重視,也體現出內心高度的責任感,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的態度。
第二,源于致歉方內心歉疚的動因。
有43.5%的受試者列舉了此動因,從(16)到(21)都是此類動因,共113人次。如“內心愧疚、自責,對別人有歉意”“做錯了事情,我心中不安,道歉是一種排解方式”“想取得別人原諒”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動因。致歉方能“捫心自問”,按“內心”的感受實施致歉言語行為,將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心、誠意,是其具有羞恥心的體現。而且內心促動是致歉方實施致歉言語行為的內因,我們知道,內因是事物的決定性因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源于考慮受歉方感受的動因。
有45.4%的受試者列舉了此動因,從(10)到(15)都是此類動因,共118人次。如“給別人造成了心理或身體上的傷害”“覺得對方傷心、難過的時候”“因為對方是自己重視的人”等都是出現頻率較高的動因。致歉方能考慮到受歉方的感受,是其具有同情心的體現。
第四,源于維護雙方人際關系和諧的動因。
有13.5%的受試者列舉了此動因,從(22)到(26)是此類動因,共35人次。如“防止關系惡化,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珍惜情誼)”“渴望與被道歉人交好”“不想把事情鬧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動因。致歉方對雙方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視體現出漢民族社會“和為貴”的傳統文化精神。
第五,源于社會規范制約的動因。
有8.5%的受試者列舉了此動因,從(27)到(29)是此類動因,共22人次。如“出于禮貌的原因”“懂得道歉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展示,我們應該保持這樣的做人標準”等是有代表性的動因。致歉方對社會規范的認可、服從,體現出其“知禮行禮”的文明素養。
以上五方面動因是我們依據調查結果所做的分類,也有一些個別動因沒再單獨成類,如“別人對我的提醒”“外人的監督和態度,別人在看著你,你做錯了就得道歉”“道歉后事情會有轉機,不會更壞”“為了親人、朋友,向別人道歉”等。當然,人們產生致歉意圖,往往不只是單一的動因,可能是多個動因的綜合促動。
五個動因中第一、第二是源于致歉方的動因,是相對直接的動因,第三、第四、第五這三個動因是源于致歉方以外的動因,是間接的動因。其中,“源于冒犯事實”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動因,因為,致歉方的歉疚心理是因為自己的冒犯行為,或者即將實施的冒犯行為,或者自認為的冒犯行為所引發的;受歉方的心理不快是冒犯行為所導致的;雙方的人際關系不和諧是冒犯行為造成的;有違于社會規范是冒犯行為的表現。所以,促動致歉方產生致歉意圖的最根本原因是冒犯行為。

圖3 致歉意圖的成因分布
(二)冒犯行為認定
冒犯行為的發生打破了交際雙方人際關系原本的相對平衡,使交際雙方原本存在的相對穩定的人際關系發生變化,趨于利于冒犯方,不利于被冒犯方,因為冒犯行為的發生,無論冒犯方的利益是否增長,被冒犯方的利益一定是損失的,至少會在心理層面上產生心理舒適度的降低,甚至有些冒犯行為會使被冒犯方產生身體舒適或財物利益上的損失。我們認為,對冒犯行為的認定有兩條標準(見表6)。第一條標準是從被冒犯者的角度來認定,這是最重要的標準,被冒犯者的感受對于某個具體行為是否構成冒犯起著決定性作用。被冒犯者所把握的標準主要來源于兩種渠道:對所在社會群體道德行為準則的習得、認可和個人生活、成長的特殊經歷的感觸。被冒犯者在執行所把握的標準時,也會在某種范圍內有所波動,也就是存在寬松、常態、嚴格的細微差別。第二條標準是從冒犯者的角度來認定,這是輔助的標準。冒犯者所把握的標準也主要來源于兩種渠道:即對所在社會群體道德、行為準則的習得、認可和個人生活、成長的特殊經歷的感觸。雖然冒犯者和被冒犯者的認定標準來源渠道是一樣的,但是由于每個主體對所在社會群體道德、行為準則的習得、認可具體情況不同以及個人生活、成長的特殊經歷不同,所以,他們所把握的具體標準之間一定存在差異。當冒犯者發現自己的標準不及被冒犯者的標準或者寬于被冒犯者的標準時,冒犯者往往會出于對被冒犯者需求或自我“形象管理”的考慮,及時調整所把握的標準或者嚴格執行所把握的標準。當然,當冒犯者的標準高于被冒犯者的標準或者嚴于被冒犯者的標準時,冒犯者往往會獲得被冒犯者更好的回饋和更深的諒解,從而實現自我“形象管理”。
冒犯行為的發生將使受冒犯方(受歉方)產生某種補償的需要,使冒犯方(致歉方)產生平復心理上不安的需要,雙方的人際關系有被修復的需要,這些需要將促使冒犯方(致歉方)產生致歉的動機,形成致歉意圖。
表6 冒犯行為的認定標準

二 致歉意圖的結構
“交際意圖由兩部分組成:意向和意向內容。意向決定了交際意圖的性質,意向內容是某種性質意向的具體對象。我們用下面的圖式來表示交際意圖的結構:意向[X]。”[7]那么,致歉意圖的結構是:致歉[X]。這個圖式表示:致歉方有關于“X”的致歉意向,“X”是致歉的內容。意向是常項,是個元素非常有限的集合,意向內容是變項,是個元素無限的集合。我們認為致歉意圖結構是一種認知圖式。“圖式是整體主義的認知模式,所謂整體主義就是人們對對象的認知不是單純地以部分到整體的分析模式,還利用人們業已形成的有關事物對象的整體經驗模式認知對象。”[8]在理解上,致歉意圖作為一個整體,致歉意向及意向內容都是存在的,但在具體的致歉言語表達上,如何表現致歉意圖結構具有一定差別。如:
例(2)對不起,遲到了。
此例中,致歉方使用致歉標志語“對不起”表達了致歉意圖的意向部分,同時也表達了致歉意圖的意向內容部分——我遲到了。我們知道,意向和意向內容是交際意圖中兩個不同成分,所以它們可以易位,此例能調整語序,還可以表達為“我遲到了,對不起”。
例(3)A:對不起!
B:沒關系。
此例中,致歉方(A)僅使用標志語“對不起”表達了致歉交際意圖的意向部分,從受歉方(B)的應答看,這是一次成功的致歉交際行為。受歉方之所以對致歉方的致歉給予諒解,因為他(她)是從致歉交際的整體角度分析、理解致歉方的致歉言語行為的,在雙方共知的情境中,受歉方知道致歉方因為什么致歉,即知道致歉的意向內容。所以,我們說在致歉意圖的實現過程中,如果意向內容是雙方共知的信息,那么在落實交際意圖的言語表達上允許只表達意向部分。
例(4)遲到了。
此例中,致歉方只表達了致歉意圖中的意向內容部分,沒有表達意向部分。此時,受歉方可以通過關注致歉方的語氣、表情等體會到致歉意向。可見,致歉意向除了可以用標志語表現,也可以用語氣和非語氣方式等手段表現。
據我們的言語經驗可知,致歉意向是使用致歉標志語來標識,意向內容是個變項,沒有慣用的標識語,但有關意向內容的表述是引發致歉言語行為的原因,基本上是已然事實。這里我們重點關注致歉意向的標志語。
三 致歉意向的標志語
致歉標志語是能體現致歉交際意向的詞或短語,包括施為動詞和人們習以為常的慣用語。施為動詞是其所在語句要表達的言語行為或施為用意的名稱或標簽,即有什么樣的施為動詞就有什么樣的言語行為。[9]致歉言語行為的施為用意就是表達歉意,從我們的語用經驗中,例舉有代表性的表達歉意情感的詞語有:賠罪、道歉、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其中賠罪、道歉、抱歉、某些條件下的“對不起”均是動詞,不好意思和某些條件下的“對不起”是慣用語。以上五個詞語都能直接而明確地表達出致歉意向,實施致歉言語行為,但他們之間也存在一定差別,我們先來觀察他們之間語義及差別。
我們查閱了幾部重要的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10]、《應用漢語詞典》[11]、《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12]等,對賠罪﹑道歉﹑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的釋義分別對應如下:
(一)賠罪
賠罪:向人賠禮道歉。例:“明天用紅燭——要一斤重的——對,香一對,到趙府上去賠罪。”(魯迅《吶喊·阿Q正傳》)(羅竹風等,1992: 27)
賠罪:[動]因得罪了人而求人原諒。例:“他自知做錯了事,主動向小劉賠罪。”(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00: 950)
賠罪:[動]得罪了人,向人道歉。(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12: 978)
(二)道歉
道歉:表示歉意,認錯。例:“有時候隨著個姑娘在人群里擠,踩著了老太太的腳尖也顧不得道歉,一個勁往前趕。”(老舍《二馬》)(羅竹風等,1992: 1083)
道歉:[動]向人表示歉意或向人認錯。例:“事先沒來得及打招呼,現在向您道歉。”(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00: 250)
道歉:[動]表示歉意,特指認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12: 269)
(三)對不起
對不起:對人有愧。常用為表示歉意的套語。例:“王大夫,真是對不起您,這樣大的風雪,黑更半夜把您驚動起來。”(管樺《女民警》)(羅竹風等,1992: 1295)
對不起:①[動]辜負人或對人有愧。例:“這任務完不成,對不起人民對不起黨。∕不能干那種對不起朋友的事。”②[動]<謙>表示抱歉的話。例:“對不起,讓您久等了。∕對不起,請您再說一遍,好嗎?”以上也說對不住。(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00: 306)
對不起:[動]對人有愧,常用為表示抱歉的客套話:對不起,讓您久等了。也說對不住。(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12:328)
(四)抱歉
抱歉:心中不安,覺得對不起人。例:“大師兄,這兩天短看你們,十分抱歉!”(老舍《神拳》)(羅竹風等,1992: 493)
抱歉:[動]客氣話。覺得對不住別人而感到不安。例:“對剛才發生的事,我感到很抱歉。∕十分抱歉,我忘了把你要的書帶來。”(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00: 52)
抱歉:[動]心中不安,覺著對不住別人:因事負約,深感抱歉。(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12: 50)
(五)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害羞;難為情。例:“有是有的,不過只有一半,對不住你老,叫我怪不好意思的。”(《官場現形記》)(羅竹風等,1992: 411)
不好意思:[俗]①羞澀、害羞。例:“她第一次在這么多人面前講話,有點兒不好意思。”②因礙于情面而不便開口。例:“一聽說這件事跟自己有關,就不好意思再問了。”③客套話。表示自己感到難為情。例:“不好意思,那我就先吃了。”(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00:107)
不好意思:①害羞;難為情:他被大伙兒說得不好意思了。②礙于情面而不便或不肯:雖然不大情愿,又不好意思回絕。(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12: 108)
以上五個詞語從詞典中的釋義來看,屬于近義詞,但仔細辨別這些釋義能夠發現它們在語義程度上的差別。
“賠罪”中“賠”是向受損害或受傷害的人補償,“罪”是過失、過錯或者作惡、犯法的行為。可見,賠罪一詞具有[補償]、[罪過]的語義特征,是彌補冒犯或損害受歉人比較嚴重的行為時所用的致歉詞語。
“道歉”中“道”是用語言表示,“歉”是對不住人的心情。可見,道歉一詞具有[表達]、[愧疚]或[承認]、[過失]的語義特征,是用語言明確表示出對不住人的心情,所以語義色彩比較正式,多是彌補致歉方因實質過錯冒犯了對方時所用的致歉詞語。
“抱歉”中“抱”是心里存著,“歉”是對不住人的心情。可見,抱歉一詞具有[懷有]、[愧疚]的語義特征,就是心里存著對不住人的心情。心中有但未必明確表達出來,“抱歉”的致歉語義程度要低于“道歉”,有趨于通用道歉用語的態勢。
“不好意思”是一種害羞、難為情的心理狀態,引起這種心理狀態的原因很多,如有了過失或有失禮節會讓人“難為情”,但這種心態是否達到“感覺對不住人”的程度還有待評估,多數情形都應是致歉方自我心態的描述,并未達到“感覺對不住人的”的程度,所以,不好意思具有[害羞]的語義特征,致歉語義程度要低于抱歉。
“對不起”由于已成為表達歉意的套話,是漢語中通用型的道歉用語,特別是在口語中使用頻率極高,語義范圍也較大,語義程度從輕到重都有分布,但其語義程度也沒有“賠罪”高。“對不起”表達了一種對人有愧的心理狀態,“有愧”可以是因小事而起,也可以是因大事而起,所以感到“對不起”的事情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認錯人、坐公交車擠到別人、打斷別人說話等,也可以是后果嚴重的大事,如開車撞傷了人、使人受到名譽損失等。
表7 常用致歉意向標志語的語義特征

從語義特征上(見表7)比較,五個致歉標志語的語義程度差別大致表現為:賠罪﹥道歉﹥對不起﹥抱歉﹥不好意思。除了以上五個有代表性的致歉施為詞語外,致歉言語行為中還有其他施為詞語,與以上五個語義相近,如“謝罪、賠不是、賠情、賠禮”與“賠罪”相近;“致歉”與“道歉”相近;“對不住”與“對不起”相近;“抱疚,抱愧”與“抱歉”相近。只不過它們在語體色彩和細微用法上有些差別,這里不再一一闡述。
此處強調一下,當利用致歉標志語及其相關變體來表達意向時,如用“對不起”標識致歉意向,我們是在某個具體情境下選擇了“對不起”這個詞來標識致歉的意向,但并不意味著,致歉意向永遠是“對不起”來標識,也不意味著“對不起”永遠是致歉意向標志,要視具體的語用情境來判定。此外,致歉意向有時使用語言形式來明確標識,有時不使用語言形式來標識,這些豐富多變的語用情況需要我們在所掌握的致歉行為框架下去做具體的推理、判斷。
四 “對不起”的語用辨析
現代漢語中,“對不起”是最常用的致歉語,也是重要的禮貌語之一。我們通過觀察從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中搜索到的2552條“對不起”的口語語料,發現“對不起”除了主要實施致歉言語行為外,還參與其他多種言語行為的實施。下面結合具體例子分別予以辨析。
(一)“對不起”實施直接言語行為
“對不起”實施的直接言語行為就是致歉行為。前文的工具書釋義表明“對不起”的基本詞義是“對人有愧”,是種抱歉的心態,之所以抱歉往往是因為冒犯了別人或者辜負了別人。當一個人向別人表達抱歉的心態,就表明他已意識到冒犯別人的事實,而當今文明社會的行為準則之一是任何人冒犯了別人都有責任向人致歉,所以一個人表達抱歉的心態也就是在實施致歉行為。這種言語表達被人們高頻使用后,逐漸就被規約化,并進一步語義化,“對不起”也從句法成分中獨立出來直接實施致歉行為,引申出了致歉語義。這種現象與語言的“象似性原則”是相符的:一個人或物在言談提供的信息中越是重要或越是顯著(salient)就越傾向于用一個獨立的名詞來指稱它。[13]我們認為如果不否認“致歉行為”也是一個重要對象,那么用一個動詞“對不起”來獨立完成它也順理成章。例如:
例(5)“對不起,讓您們久等了。我們正忙著把高級計算機管理人員請到市場來。”(《1994年報刊精選》)
例(6)還沒有等到天亮,當地搶糧的群眾又扛著糧食、干菜送回車站。一些老鄉拉著押車戰士的手說:“同志啊,對不起,我們真該死,不知道你們斷糧已經幾天了,我們有罪啊……”(徐劍《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誕生》(下))
例(7)他雙眼流淚,喃喃地說:“船長,我耽誤了你的時間,真對不起。”(《讀者》(合訂本))
“對不起”實施致歉言語行為是人們習以為常的,這里不再贅述,下面重點討論“對不起”實施的間接言語行為類型。
(二)“對不起”實施間接言語行為
說話人通過說“對不起”這個致歉語來實現其他言語行為,這是實施間接言語行為的過程。Searle認為,在間接言語行為中,說話人之所以能傳達出多于或有別于話語字面意義的含義,他所依靠的是他和聽話人之間的共有知識,這其中包括語言和非語言信息,以及聽話人所具有的一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14]“對不起”只是個致歉的語言形式,在具體交際中有沒有致歉的語用含義,還要取決于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各自的判斷。對于說話人,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冒犯了對方或將會冒犯對方,此時使用“對不起”就具有致歉語義;對于聽話人,認為對方的言行冒犯了自己,他會把“對不起”認同為致歉,如果認為對方的言行沒有冒犯自己,他會把“對不起”認同為禮貌或其他的語用含義。可見,“對不起”實現致歉言語行為是無標記的,實現其他言語行為是有標記的。以日常生活中的拒絕行為為例,說話人說了“對不起”實施拒絕,聽話人往往就會傾向于說話人的拒絕沒有對自己構成冒犯,不需要致歉,而說話人沒有說“對不起”類的話,直接實施拒絕,聽話人往往就會傾向于說話人的拒絕對自己構成冒犯,需要致歉。可見,說話人判斷是否冒犯主要注重行為本身,聽話人判斷是否冒犯不僅注重行為本身,而且還關注實施行為過程中的禮節。失禮就是一種實質性的冒犯。所以,中國有句古話“禮多人不怪”。人際交往中,說話人為了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了體現自身的禮貌素養,也往往會傾向于多使用“對不起”等的禮貌語言實現自己的交際意圖,特別是在實施容易造成冒犯的行為或者有違社交禮儀規范的行為時。如果使用了“對不起”但不是實現致歉行為時,更多的是表現禮貌的語義。
我們根據語料的具體表達判斷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從而理解“對不起”所實現的言語行為。交際意圖是整段話語的,“對不起”作為話語的一部分,要對話語的整體功能起作用,同時,話語的整體功能也會制約其中的“對不起”的語義表現。“對不起”實施間接言語行為的具體情況如下:
1.拒絕
例(8)其中有一個回過頭來,不客氣地說:“對不起,我們帶的食物連自己都不夠吃。”(朱邦復《東尼!東尼!》)
例(9)“哦,對不起,我不能喝酒。”(胡辛《蔣經國與章亞若之戀》(連載之十五))
說話人在聽話人提出請求、建議或贈與等行為后,產生拒絕意圖,但并未直接實施拒絕行為,而是實施了致歉行為。聽話人接收到說話人的話語,字面意義是致歉,但根據當時的語境條件說話人沒必要致歉,聽話人再結合說話人的其他話語內容,推理得知說話人的交際意圖是拒絕。(以下間接實施的行為,推理邏輯與此類似,不再重述。)當然,在某些特殊情境下,拒絕言語行為中的“對不起”仍有致歉乃至有愧的語義,比如拒絕了好朋友的求助、拒絕了自己應盡的義務等。我們在這里所要強調的是“對不起”存在參與拒絕意圖的實現或者甚至直接實現拒絕意圖的語用情況,比如,在某些情境中,只說“對不起”就是在實施拒絕行為,這一點是成熟的漢語使用者都有的語言經驗。此種語境中說“對不起”相當于說“不、不能、不可以”。
2.否認
例(10)“對不起,史密斯先生,情況可并不是像你說的那樣,我可以給你看你寄來的訂單。”(《讀者》(合訂本))
例(11)“我堅決不同意把唐元豹同志騙了。諸位,我白某橫行天下數十年,自認也是個心狠手辣的,但這事,對不起,我覺得惡心,我覺得太過分了。”(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
說話人在聽話人提出與自己的意見、觀點不一致的某種建議、觀點等情況后,通過致歉行為實施否認行為,降低觀點不一致的沖突程度。此種語境中說“對不起”相當于說“并非你所說的、所認為的情況”。
3.提醒
例(12)如果有人偶爾站錯了地方,就會有人善意提醒:“對不起,請到后邊排隊!”(《1996年人民日報》)
例(13)“對不起,里邊正在搶救,請您克制一下暫且先回避。”(李硯春、王毅《一場走向死亡的婚外戀》)
當某人的言行偏離了正確的方向和規范需要被提醒時,說話人實施致歉行為完成對聽話人的提醒,可以實現善意和委婉的表達。此種語境中說“對不起”相當于說“請注意”。
4.告知(壞消息)
例(14)“對不起,經理一早去了香港,要到晚間才能回來。”(《1994年報刊精選》)
例(15)“對不起,現在輪到你了,”他干澀地說,“從此,殺手只有我一個。”(廉聲《月色猙獰》)
人們都希望得到對自己有利的信息,不希望得到對自己不利的信息。當說話人不得不向聽話人提供不利信息時,先表示歉意,以表達同聽話人站在同一立場,感同身受,有同情的意味。此種語境中說“對不起”相當于說“很遺憾”。
5.命令
例(16)“對不起,同志,我們想檢查一下你的包。”(賢文《天安門廣場的守護神》)
例(17)被領導執紀隊的副廠長宋玉洛“逮”住了。“對不起,老總,請到我辦公室里去一趟。”(《1995年人民日報》)
生活中命令是非常生硬的行為,為了人際關系的和諧,人們都盡量避免直接實施此種行為。說話人通過實施致歉行為完成命令行為,有“先禮后兵”的含義。聽話人通過推理得到這個言外之意,所以要絕對執行命令。此種語境中說“對不起”相當于說“必須按我說的做”。
6.驅逐
例(18)一會兒,服務小姐道:“對不起,該下班了。”我一看表,離下班時間還有半小時。(《1995年人民日報》)
例(19)“對不起,我想請你們離開這里。”(衛慧《上海寶貝》)
生活中“驅逐”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甚至是種沖突性行為,說話人通過實施致歉行為實現驅逐,能減少聽話人面子損失,降低不禮貌程度,緩和沖突。此種語境中說“對不起”相當于說“馬上離開”。
以上拒絕、否認、提醒、告知(壞消息)、命令、驅逐六種言語行為都是生活中對聽話人而言有負面傾向的行為,或者面子受損、或者心靈受傷、或者自由受限。“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如果說話人直來直去地表達這六種行為,很可能造成尷尬局面,甚至矛盾沖突,形成對聽話人的直接冒犯,讓聽話人不高興,也損害了自己的修養形象。使用“對不起”這種致歉形式,可以減少對聽話人的冒犯,讓聽話人易于接受說話人的言語行為,收到禮貌的言語效果,樹立說話人的個人素質形象,從而增加言語力度和內涵,婉曲地實現交際意圖。
7.警告、威脅
例(20)雷霆強調:“我們要保863項目,無條件搬遷。現在看每個人的態度,同意這么辦,就不用開會費嘴皮了。做不到的,對不起,請將你的工作交給他人來辦。”(《1994年報刊精選》)
例(21)“這就要看你們的表現了!不愿意把自己改造成為新人的,對不起,淘汰!”(戴厚英《人啊人》)
說話人通過實施致歉行為完成對聽話人的威脅,警告,顯得語意更深,語力更強。因為無論從說話人還是聽話人角度,說話人的這種致歉,完全沒有了致歉含義,相當于說“你如果沒做到我所要求的,那我就要采取對你不利的行動”。此種語境中說“對不起”相當于說“警告你”。
8.請求
例(22)我們站著等著,售貨員沒空搭理我們,白楊慢聲細語地說:“對不起,給我們看看那塊布行嗎?”(楊苡《打回老家去——祭白楊》)
例(23)“對不起,”陌生人緊張地開口道,“我有一個不尋常的請求。”(《讀者》(合訂本))
此種語境中說“對不起”相當于說“請你”。
9.致謝
例(24)“我走啦,對不起,耽誤了您不少時間。”工友又借口自己耳聾了,“再見。”(《法醫宿舍的槍聲》)
例(25)夏志遠說:“對不起,麻煩了。”(陸天明《蒼天在上》(7))
此種語境中說“對不起”相當于說“謝謝”。
以上請求、致謝等言語行為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行為。聽話人為了滿足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必然已經付出或將要付出一定的時間、體力或精力,所以說話人要因自己的言行導致聽話人的付出而致歉(當然有時也可以致謝)。但這種致歉只是對聽話人付出的心理補償,并非說話人的冒犯所致,往往聽話人的付出是自己意愿支配下的付出,所以說話人一般不必懷有愧疚之心。同時,“對不起”也是一種禮貌語言,使用它是一種禮貌的體現,禮貌是對他人的尊重,是對自我的提升。人們都愿意接觸、幫助尊重自己的有素養的人。所以使用“對不起”也是說話人促使聽話人愿意付出一點代價,實現其交際意圖的保障。
10.聲明(失禮)
例(26)她站起來,對他說:“對不起,我到衛生間去一下。”(王浙濱《生為女人》)
例(27)“對不起,周仲翁,我去接了電話來再談。”(矛盾《子夜》)
此種語境中說“對不起”相當于說“失禮了”。
11.客套
例(28)“對不起,我的開場白長了,現在請徐市長講話!”(諶容《夢中的河》)
例(29)日本新娘:“對不起,服侍得不好的地方,請原諒。”(《讀者》(合訂本))
此種語境中說“對不起”是一種謙敬之辭,無實在意義。
我們知道陪同、交談等行為是社會交往中較正式的行為,有一定的禮儀規范,如陪同時不能隨便離開,交談時不能隨意打斷對方,等等。人們在實施這些行為時,應知禮、行禮。當不得不違反這些禮儀規范時,人們要表示歉意,是為了表現禮貌、體現教養,特別是在正式一些的場合。在較正式的場合、較正式的社交行為中,客套也是一種社交禮儀,致歉是客套方式之一,可以體現禮貌。
(三)“對不起”的言語行為類型統計、分析
下面,我們通過收集到的語料對“對不起”的所有言語行為類型進行整理、統計,結果見表8。
表8 “對不起”的言語行為類型統計

通過表8中的統計數據,我們知道:
第一,“對不起”單純表達致歉行為是它的主要功能,占所有語例數量的60%,同時還參與表達拒絕、請求、提醒、警告等11種行為的其他功能,這正驗證了前文幾部工具書所說“常用為表示抱歉的套語”;無論是從語例數量,還是從比例上看,“對不起”表達致歉功能是最常見,最具代表性的,是原型功能。
第二,從話首、話中、話末“對不起”的比較看,表達致歉功能的語例數量越來越少,話首最多,話末最少。但是,通過進一步計算,三種位置上表達致歉功能的語例占各自位置上語例總數的比例分別為話首54.0%、話中76.9%、話末97.9%,即表達致歉功能的語例比例越來越高,話首最低,話末最高。可見,話首“對不起”參與表達其他功能的比例最高,那么語義泛化程度也應該最高。這是因為話首是“對不起”使用最有代表性的位置,它在這個位置上的語用數量最多、語用頻率最高,所以泛化的程度也高,在其他兩個位置,情況正好相反。
第三,從話首、話中、話末“對不起”的比較看,我們認為“對不起”的功能實現受它出現位置的影響。例如,有些功能只適合開門見山,像否認、命令、聲明(失禮)等,就傾向于在話首實現,不適合在話中、話末實現;話末“對不起”基本是實現致歉功能,因為它前面的言語表達更容易被理解為致歉原因。
由于語料規模的限制,以及言語交際的復雜性和語言運用的靈活性,我們對“對不起”的言語行為分類、概括不一定全面,也未必準確。但我們旨在說明“對不起”這個人們非常熟悉的、重要的致歉語還參與很多其他言語行為的表達,并且這些言語行為的實現受它的句法位置影響;隨著“對不起”被不斷廣泛、高頻使用,它的語義有進一步泛化的趨勢,句首是它語義泛化程度最高的位置;在不同的語境中,“對不起”有規律地凸顯不同的語義特征。有了以上認識,可以使漢語母語者更好地理解、使用“對不起”,也可以為外國留學生習得漢語“對不起”提供借鑒和幫助。
第三節 致歉形式
一 語言形式
“語言的社會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傳遞功能。這一功能體現在語言上就是內容的表達。”[15]致歉言語行為簡言之就是通過語言向對方表達歉意的行為,該行為能實現致歉方向受歉方傳遞歉意信息的功能。致歉方的語言表達方式受欲傳遞歉意的直接性和歉意程度的影響。致歉語言表達方式可表現為標志語的使用﹑稱謂語的使用、語氣助詞和嘆詞的使用等。其中,標志語是致歉意向的標識,稱謂語是致歉主體的標識,我們將于下一章細致描述它們。語氣助詞和嘆詞的使用體現著致歉的語氣。
語氣是說話的口氣。[16]致歉言語行為作為具有特定交際意圖的交際行為也具有特別的語氣。致歉方為了傳達致歉的真心、誠意,一般都會表現出誠懇、溫婉、肯定、愧疚或惋惜的語氣。致歉的語言表達也要配合以恰當的致歉語氣,否則,即使是致歉的語言表達,也不能收到致歉言語的效果。如:
例(30)“好,好,都是我的不是!你們窮了,是我把你們吃窮了。你們虧了本,是我連累了你們。你們死了兒子,也是我害了你們傷了陰騭!”(張愛玲《傾城之戀》)
此例是說話人——白流蘇被四奶奶和三爺等人埋怨當年離婚回家,給家里帶來不吉利后,氣極爆發所說。語氣上憤怒,高聲,并且伴隨著放聲大笑,這些語氣和非語言的表現與致歉語言表達都是矛盾的,是與人們經驗中致歉言語行為應有的語氣表現相悖的,所以我們通過語氣和非語言的表現判斷,說話人這段致歉語言表達并非致歉的交際意圖,而是反諷、抗爭的交際意圖。
現代漢語中有多種表達語氣的手段,如語氣助詞、嘆詞和語調等。這些常見的語氣表達手段中一些具體手段也用于致歉言語行為中,可以增加致歉言語效果。如:
例(31)“對不起,我,我不是故意的。”(電視劇《北京青年》第20集)
例(32)“那么,讓我說,我覺得心里對你很抱歉的。”(曹禺《雷雨》)
致歉言語行為中,致歉方希望向受歉方表達致歉的真誠,并且希望受歉方感受到并相信自己的真誠,以上兩例在致歉語句末尾加上“的”,可以加強致歉的肯定語氣,并且向受歉方傳遞所言可信的信息。
二 非語言形式
這里的非語言形式是指在人們的致歉言語行為中與語言相伴的,能夠傳遞致歉信息、表達歉意的各種行為和方式。
“人們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時候,不但動嘴,而且臉部的表情、手的動作、乃至整個軀體的姿態等非語言的東西也都會參加進來。這就是說,交際的時候除了運用語言工具以外,還可以運用一些非語言的交際工具。這一點,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視了。其實,我們平常說話,不可能毫無表情或動作。孩子學話也需要依靠大量的非語言手段的幫助。可以說,語言的交際處于身勢等各種伴隨動作的包圍之中。”[17]可見,在語言交際中,非語言方式作為輔助系統與語言方式相互補充、互為共存,語言交際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非語言方式才能有效地進行。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瑞賓認為:“信息總效果=7%詞語+38%語音﹢55%面部表情。”他的研究結論我們不見得完全同意,但至少表明了非語言符號在語言交際中的重要作用。
致歉言語行為按照塞爾對施為性言語行為的分類,屬于表情類,即說話人在表達特定命題內容的同時還表達某種心態的行為。[18]也就是說致歉言語行為是致歉方在表達歉意的同時還表達歉疚的心態。如果說致歉方漫不經心、毫無誠意地表達歉意,即使他的語言表達很充分,也不會收到滿意的致歉效果。所以,致歉方為了表達致歉的誠意以及提高致歉程度,一般都會用一些非語言方式。其實,多數情況下,由于致歉方是真心誠意地致歉,所以很多伴隨致歉語言出現的非語言方式都是無意識的,自然流露、展示出來的,并非致歉方有意運用的,當然,在一些情況下,非語言方式的出現是致歉方所使用的語用技巧。對于受歉方來說,他也在很大程度上,無意識或有意識地觀察致歉方的非語言方式,用以判斷致歉誠意和程度,繼而決定是否原諒致歉方。因為語言方式表達可以有謊言,而非語言方式往往是無意識的,自然流露出來的,更加真實、可靠,所以在受歉方觀察到致歉方的語言方式與非語言方式表現出現矛盾時,他更愿意相信非語言方式所表現的內容。由于致歉言語行為要表達出致歉方的歉疚心態,同時,也是有損致歉方面子的行為,所以實施此行為時,多數情況下,致歉方的心態是極其復雜、沉重的。致歉言語行為中的非語言方式是豐富多樣的,可觀察到的有身姿語、手勢語、表情語、目光語和觸摸語等,這些非語言方式的運用會極大地增加致歉的言語效果。
例(33)在話劇《北京人》中,有這樣一組對話:
曾思懿:(責備、冷冷地)媽叫你,知道么?
曾霆:(歉笑)知道。
曾思懿:(氣消了一半)快穿好袍子馬褂給祖先上供去!
這段對話中,本來母親喊兒子幾聲都沒得到應答,已經暗自生氣了,所以責問兒子,兒子此時并沒有致歉語言的表達,只是回答“知道”時,伴以歉意的笑,母親看到了這種“歉意的笑”就已經得到了寬慰,“氣消了一半”。可見,在這個情景對話中,表情語(歉笑)所流露出的意義就完成了兒子的交際意圖,因為母親從兒子的表情上看出這種歉意,同時也接受了這份歉意,原諒了兒子。
[1]轉引自[德]弗里德里希·溫格瑞爾、[德]漢斯—尤格·施密特《認知語言學導論》(第二版),彭利貞、許國萍、趙薇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47頁。
[2]此處的致歉言語行為是狹義的,即直接、明確表達致歉意圖的直接致歉言語行為。
[3]花詠:《試論言語交際過程中主體角色的雙重性》,《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4]花詠:《試論言語交際過程中主體角色的雙重性》,《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5]轉引自花詠《試論言語交際過程中主體角色的雙重性》,《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7]呂明臣:《話語意義的建構》,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頁。
[8]呂明臣:《話語意義的建構》,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頁。
[9]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言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頁。
[10]羅竹風等:《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年版。
[11]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應用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13]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頁。
[14]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頁。
[15]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修訂版),王洪君,李娟修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頁。
[1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5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