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布局:民生幸福城市的頂層設計
民生幸福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不懈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 資本主義國家在過去幾百年的發展中,從馬克思所批判的“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的社會,逐步轉變為某種程度的福利國家和福利社會。飽經戰亂之苦的西方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率先建立起福利國家這種新的社會形態,但現代國家為公民提供社會福利保障可追溯到更早以前。
1601年,英國通過了《伊麗莎白濟貧法》,主要保障那些年老及喪失勞動力人群、流浪漢等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開創近代國家福利之先河;其后英國又頒布了《住所法》等一系列的社會保障法案,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的范圍逐步系統化,也更加全面。1882年,德國議會通過《疾病保險法》,從1883年開始實施強制疾病保險,后于1884年、1899年分別通過了《工傷事故保險法》《老年保障法》,這些保險制度構筑了德國近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框架,為其他西方國家所紛紛效仿。20 世紀初,英國以《濟貧法》為中心的社會保障制度開始向現代福利制度轉變,而1941年由貝弗里奇爵士提交的《社會保險和相關服務》報告,成為福利國家的奠基石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里程碑,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逐漸建立起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
西方現代福利制度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產物。一方面,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現代社會福利制度奠定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貧富差距也需要社會福利制度緩和社會矛盾。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衰退,財政趨緊,高福利制度難以為繼,新自由主義興起,西方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開始調整。
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福利發展道路不同,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自建國起就開始實行一整套與西方不同的社會福利發展模式。在傳統社會主義時期,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及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所限,國內實行城鄉二元分割的福利制度模式。在城市存在“大包大攬”的單位制福利模式和面向城鎮無經濟收入和生活無人照料的老年人、殘疾人和孤兒等特殊群體的民政福利。[2] 在農村則實行以人民公社體制為基礎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服務。1978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社會福利制度也發生重大變革,單位制福利逐步解體,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的福利制度逐步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生福利制度的目標,是在吸收和借鑒各國福利制度的基礎上,既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又符合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民生福利模式。